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上海市两条典型步行街为试验地,研究户外风、湿、热小气候要素,街道开敞空间风景园林要素及人群感受偏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标准有效温度(SET~*)指标量化风景园林空间人体感受,开展了人体微气候环境感受结果的回归分析,得到几点结论:其一,沿街建筑立面形式影响街道冬季小气候舒适性,舒适度空间分布为骑楼区墙体区悬挑区;其二,街道下垫面材质影响街道冬季小气候舒适性,舒适度空间分布为开敞广场区滨水观景区林下休憩区;其三,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与热舒适投票值显著相关;其四,生理等效温度更适用于上海市冬季街道小气候人体舒适度感受的量化计算。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杭州地区风景园林空间冠层遮阴对夏季小气候及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通过对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内全遮阴、半遮阴、无遮阴3种不同遮阴类型(以天空可视因子SVF作为分组依据)下18个测点各小气候因子的实地测量,分析炎热夏季不同冠层遮阴对风景园林空间热环境、湿环境和风环境的影响差异,结合生理等效温度(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PET)的计算,评价各不同遮阴类型空间下的人体热舒适感受。结果显示:人体热舒适感受与热环境因子及天空可视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风向无明显相关关系;3种遮阴类型中,无遮阴空间热环境、湿环境、风环境均与全遮阴、半遮阴空间差异显著,人体感受最不舒适;全遮阴与半遮阴空间在热环境方面有些微差异,具体表现在半遮阴空间太阳辐射及地表(表面)温度对比全遮阴空间平均值稍高,两者在空气温度、湿环境、风环境方面无太大差异,但受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全遮阴空间依然最为舒适,并据此提出有关小气候适宜性设计的改善策略,以期为杭州地区室外风景园林空间的热舒适改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搜索舒适性研究的中外文献,梳理了研究的数量、学科、热点,以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街道空间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舒适感受评价、街道空间与舒适感受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空间要素是风景园林小气候尺度影响舒适感受的重要因素,热舒适为目前主要的舒适性研究主题。提出风景园林小气候舒适性研究,以城市街道为例,需要建立整合空间要素、小气候要素、人的感受的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舒适性评价体系,为未来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提供舒适性设计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樊亚妮  董芦笛 《中国园林》2022,38(2):115-120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上海国歌广场热舒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讨论上海国歌广场夏秋冬三季物理环境及广场使用者的热感知和偏好。现场进行小气候实测和问卷调查,21个测试日共获得问卷878份。研究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的形式评价热舒适。客观评价指标采用预测平均投票(PMV)、生理等效温度(PET)和标准有效温度(SET*)3个指标。结果表明:1)广场夏季热舒适问题相较秋冬两季更为突出;夏季,80%受访者期望空气温度降低、风速升高;秋冬两季,近半数的人希望温度升高、风速降低、太阳辐射增强;夏季,居民太阳辐射偏好与空气温度值呈显著负相关;秋冬两季,居民风速偏好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太阳辐射呈负相关;2)预测PMV不适合评估上海广场户外热舒适;使用PET计算的热中性温度为16.2℃,热舒适范围为7~25℃;使用SET*计算的热中性温度为17.1℃,热舒适范围为10~24℃。本研究成果可为风景园林师优化上海高密度环境下的户外热环境提供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6.
住区风景园林空间是城市人群出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使用者对微气候的感受直接影响其空间使用的频次和整体体验。以3个上海中心城区的住宅小区为实验对象,运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在广场、滨水、亭廊和庭园4类风景园林空间内进行了为期9天的冬季测试。研究运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指标进行风景园林空间人体感受的量化计算,对人体在微气候(即热、风、湿因子)环境内的理论感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因子是影响冬季人体感受的最关键因子,其中微气候子因子太阳辐射是影响人体舒适感受的根源。各实验空间中,广场区的理论体感最佳,亭廊区其次,这2类空间共有的微气候特征为:太阳辐射强、空气温度高、相对湿度较低、风力微弱且不持续。实验证明大面积开敞硬地形成的热量场、匀质的立面围合形式和开敞的顶面可满足上海冬季体感舒适要求。结论中对风景园林空间顶面、立面、底面的建议可作为住区风景园林空间冬季微气候适宜性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城市街道小气候参数及其特点,从影响街道小气候气流、湿度、温度、遮阳和污染物5个因子,分析了迄今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各因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解释了4种街道空间形态类型与城市街道小气候间的影响与作用,讨论了城市街道空间中景观要素对小气候因子的影响及其有效性。旨在为风景园林城市街道空间小气候研究与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毛雨杨  韩坤 《城市建筑》2023,(10):87-91
研究旨在调查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户外热舒适状况。研究选择成都市两个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地点,以PET(生理等效温度)为指标,以563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对城市公园的主观热感知。同时,气象数据测量也与问卷调查同时进行。之后,文章对环境热舒适数据进行了预分析,然后进行热可接受分析与probit回归分析,以探讨老年人群体热舒适度的变化状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受试成都地区老年人夏季热中性PET为27.01℃;热舒适PET范围为24.71~29.32℃。(2)成都老年人达到热舒适时的热感觉状态为:夏季“微冷”(TSV=-1.03),秋季“适度”(TSV=0.04),冬季“微暖”(TSV=0.71)。秋季是全年最舒适的季节(TCV=1.54)。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剧变对人类城市生存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应对杭州城市空间小气候变化,改善夏季人体的户外热舒适度,文章以杭州城区某户外风景园林空间为研究基地,实地测量了该场地夏季小气候热、温、湿、风各要素的量化数据,并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计算得出衡量人体热感受的PET(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指标,最后针对实测场地,初步提出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的改造重点。文章对杭州夏季小气候的肌理和改善进行了探讨,对该地区户外小气候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小气候风湿热耦合模拟和实测验证,分析江南地区传统水乡聚落户外公共空间中,建筑、植被和水体构成的空间类型与小气候感受效能的关系。以苏州同里古镇为研究对象,对其小气候物理数据进行现场实测,运用热流仿真验证和模拟1m精度的同里古镇区户外公共步行空间的小气候环境,并计算得到人体热舒适度感受评价指标平面分布图,从而构建同里古镇不同时段的公共空间热舒适性分区格局,发现其改善小气候人体热感受的户外公共空间模式特征。通过人体热舒适感受与古镇公共空间形态结构的互动解析,探索传统水乡聚落公共空间小气候适宜性的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