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煤发电技术是生物质资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根据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煤发电技术的原理,进行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煤发电的实际应用,研究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说明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煤发电是生物质高效和经济的应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3.
碳减排是火电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按照现有技术,通过机组提效降低煤耗的方法难以实现大幅降低碳排放的目标。生物质作为燃料发电碳排放按照"零排放"计算,因此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是现阶段最为有效降低碳排放的手段之一。以国内首个20MW燃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示范项目为例,介绍了各子系统的设计要点,并针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计算发电成本,提出政策补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10 MW级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煤发电工程项目上,考察了当量比、添加蒸汽、掺混秸秆对稻壳气化特性的影响。在当前的实验条件下,随着当量比在0. 14~0. 20的范围内增加时,CO、H_2和CH_4的体积分数均随之减少,燃气热值和气化效率也随当量比的增大而降低;添加适量蒸汽可以促进CO、H_2和CH_4及燃气热值的提高,气化效率则随蒸汽量的增加而升高;当秸秆掺混比例逐渐增加时,CO、H_2和CH_4的体积分数和燃气热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气化效率也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5.
随着《巴黎协定》的生效,碳排放成为煤电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2020年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CO_2排放控制在550克/千瓦时以内的目标给发电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根据目前降低碳排放的技术发展情况,在燃煤机组采取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是最经济有效的实施路线。本文结合目前某容量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燃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介绍燃煤耦合生物质气化技术工程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气化及发电辽宁省能源研究所魏文茂,马隆龙,肖艳京,卢炳方一、前言生物质作为能源利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最初主要是用于直接燃烧,18世纪晚期出现了生物质气化.到了1920年,气化气在欧洲已被用于驱动卡车和拖拉机了。但由于其技术的不完善及使用的不方便...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气化技术面临的挑战及技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质气化可实现低品位生物质能的深层次利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能源需求和产业结构,应合理选择生物质气化技术。固定床气化技术针对的是中小规模应用,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包括焦油含量高、规模小、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低、发电效率低等。流化床气化技术针对的是中等及以上规模应用,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热效率低,发电效率低,需要开发高气化效率和无焦油的燃气型气化炉、低热值燃气轮机、高效燃气净化系统,以便采用BIGCC技术。沼气技术是一项生物质综合高效清洁利用的多联产工艺,目前急需开发高效高浓度厌氧消化的沼气发酵工艺和配套的集成设备,培育和筛选高效沼气发酵微生物菌群,简化沼气净化工序,解决沼液、沼渣的利用难题等。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是一种高温处理过程,其最大的优点是产物生物油易于储存运输,不存在产品规模和消费的地域限制问题。从工艺特点、经济效益和规模化生产来看,沼气技术更适合处理高含水的养殖业粪便,快速热解技术更适合农作物秸秆的规模化转化,燃气型气化技术更适合社区生活垃圾和农林产品加工废弃物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创之  罗曾凡 《新能源》1995,17(5):5-11
本文从农业生物质气化过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各种气化发电系统的技术水平及技术关键,同时从经济及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各种农业生物质气化发电设备的效益,指出只要继续提高技术水平并降低成本,农业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将很快进入工业应用,并在开源节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电力资源的需求日益提升,但一味依赖化石燃料维持生产,无法让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将生物质气化处理,并将其与燃煤进行耦合发电,已成为电力行业的研究重点.以此作为切入点,从发电原理、技术应用等多个角度展开系统性分析,旨在为中国电力行业提供技术研究方向,推动中国经济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0.
可再生的生物质及其他含碳燃料气化后能够产生富氢气体。通过回顾生物质气化技术,从现有的10种气化工艺中筛选出3种可用于生物质制氢的气化工艺:FERCO Silvagas、MTCI和FICFB工艺,并加以详细介绍。同时分析了将流化床应用在生物质气化制氢工艺中的优点及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发工作。  相似文献   

11.
生物质气化用途广泛、原料种类和规模适应性强,是实现生物质分布式开发利用和可燃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有效途径,可部分替代化石能源、推进节能减排、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生物质气化、燃气净化关键技术和供热、发电、合成液体燃料等产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生物质气化产业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物质气化技术的日趋成熟,生物质气化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范。目前,生物质气化系统的开发应用主要有气化烘干、气化发电、家用燃气集中供气和户用气化炉灶四个方面。1生物质气化烘干系统包括气化炉、滤清器、燃烧器、混合换热器及用能终端装置。气化炉木材干燥系统如图1所示。气化炉供热量为4.2×104~6.3×104kJ/h,燃气热值为5040~5880kJ/m3,气化效率达70%以上。与常规烘干设备相比火化炉具有升温快、火力强、干燥质量好的优点,并能缩短烘干周期60%,降低成本50%。目前已用于木材、茶叶、烟草、谷物等的烘干。2生物质…  相似文献   

13.
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一般指采用固定气化设备,发电规模在200kW以下的气化发电系统。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印度和中国等东南亚国家。虽然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非常成熟,但由于在发达国家中生物质能源相对较贵,而常规能源供应系统又很完善,所以对劳动强度大,使用不方便的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应用非常少,只有少数供研究用的实验装置。1小型气化发电系统的技术性能中国有着良好的生物质气化发电基础,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展该方面工作,研究了样机并做了初步推广,还曾出…  相似文献   

14.
1 中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中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一般采用流化床气化工艺,发电规模为400~3000kW。中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在发达国家应用较早,所以技术较成熟,但由于设备造价很高,发电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在发达国家应用极少。近年来,我国开发出了循环流化床气化发电系统,由于该系统有较好的经济性,所以在我国推广很快,已经成为国际上应用最多的中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 ,生物质气化及其应用技术在国外发展较快 ,生物质可燃气多用于发电 ,也用于合成化学品、烘干物料以及为生活供热等。1生物质气化发电国外采用的生物质气化发电机组基本上有3种类型 :一是内燃机—发电机机组 ;二是汽轮机—发电机机组 ;三是燃气轮机—发电机机组。有的发电厂将前两种类型联合使用 ,即先利用内燃机发电 ,再利用系统的余热生产蒸汽 ,推动汽轮机做功发电 ;也有的发电厂将后两种类型联合使用 ,即用燃气轮机发电系统的余热生产蒸汽 ,推动汽轮机做功发电 ,这种发电形式发展前景较广阔。图1至图3分别是上述3种发电机组…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气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阐述了生物质定义、特点及生物质气化原理,综述了生物质在流化床气化中,气化剂、原料粒径、温度、压力、原料前处理等操作条件对生物质气化产品组成的影响,讨论了煤与生物质共气化的协同作用,指出了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气化技术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当前生物质气化技术应用中人们普遍关心的气体焦油含量,气化站全年运行,经济效益以及综合利用等问题。提出了该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600型气化节能炉”是由农业部机械研究所研制,国家计委委托安徽省临泉县农能办进行科研试验的项目,最近在宏波家俱厂试验成功。它可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加热蒸煮、烘干、保温等所需的热源,可完成木材、食品、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评价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煤锅炉系统能量转换过程,分析该系统的节能潜力,以某10 MW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耦合大型超临界燃煤机组为例,建立了该耦合系统的■分析控制体模型,利用Aspen plus平台对该系统实际运行过程进行火用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当前运行工况下,生物质气化过程■损失是耦合系统最大的■损失,达到42. 28%,其次是可燃气体在燃煤锅炉内的燃烧及传热过程,为25. 32%。因此系统运行过程中应采取优化运行措施,减小气化过程火用损失,同时气化炉应尽量与高参数的大型机组耦合运行,可燃气体选取在燃煤锅炉合适位置输入,以保证充分燃烧。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气化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物质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能实现CO2的减排,节约常规能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文章介绍了自1664年Thomas shirly进行气化试验以来,历经几百年的发展,生物质气化工艺和相关气化装置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阐述了近几十年来我国在生物质气化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对生物质的气化机理、气化装置结构,生物质气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开发前景与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