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付斯曼  卢璟慧  毛芸芸 《园林》2022,(11):28-35
老旧小区微空间更新是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重要环节之一。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共同缔造”理念,老旧小区环境更新需改变单一主体模式。依据合供理论相关文献,阐述合供理论的概念辨析、影响因素与分析框架的研究进展。分析北京市老旧小区多元主体需求矛盾、社区空间规划不当、政策更新和资金缺乏等现实困境,反映社区公共服务动员力不足、专业性不强、覆盖面不广的问题,总结合供模式下微空间更新的三条路径,涉及重要合供主体和关键合供环节。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案例表明,社区内部公共空间和居民的合供行为相互影响,同时北京市引入责任规划师制度有效促进了居民合供行为。合供模式有效发挥了责任规划师的作用,激发了居民主体性,形成了可持续的社区更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侯晓蕾  苏春婷 《园林》2021,(5):17-22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更新强调居民在空间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关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度与空间治理关系,关注居民切实需求,鼓励打造自我造血的健康社区。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基于居民需求导向和参与式设计理念,研究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的5大需求,记录和分析空间中居民的行为活动,提出社区文化与生活原真性的挖掘、碎片空间的整合利用、社区触媒介入激活和参与式设计营造等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途径,并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旨在为老旧社区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场所,社区层面的微更新项目往往涉及小规模的零散空间,通常采用小规模拆迁和局部建设的模式来创造大规模效应。本文通过对微更新实践案例分析,讨论了在社区微更新视角下,如何进行社区公共空间的重构,总结更新经验,并提出重构参与模式、重构多元功能、重构空间设计、重构记忆文脉、重构社群关系5项重构策略,希望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鑫春 《城市住宅》2022,29(1):61-64
社区微更新是对社区空间环境进行细微改造,以提升社区归属感,实现社区活化.在现状和资源条件限制下,微更新方案需在设计师推动下,凝聚街道居委会、居民、物业公司等多方力量,准确识别更新要素,进而制定具体改造方案,实施更新计划.结合上海市城市现状,探讨一种可行的更新要素确定方法,包括微更新要素体系梳理、多方参与要素选取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外部开放空间的公共空间,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影响着空间、人和社会的关系,也连接着风景园林、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随着当前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网络进入了缓慢、谨慎的微更新阶段。不同于以众参与和社区营造方面,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强调社区更新应当注意保护与发展社区文化,通过结合使用者和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保障空间物质环境和居民生活的真实性。通过研究社区和社群的结构、关联度和相互之间的组织协作模式,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  相似文献   

8.
杨俊宴  史宜 《建筑学报》2015,1(2):119-124
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社会空间特征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地方实践经验,提出基于"微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以"微社区"的形式划定街区内的基本社会空间单元,以达到在规划中保护街区居民社会生活的目的。结合广州市和平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从街区更新策略、社区组织策略和实施保障策略的角度入手,探讨"微社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4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老旧社区微更新已成为城市更新关注的重点,社区步行空间作为步行需求的空间载体,其交通功能、景观风貌和文化氛围对社区居民的步行行为均产生影响。因此,文章基于老旧社区步行空间微更新,从空间维度出发,对老旧社区步行空间的微空间构成、微空间属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社区现有的问题,识别老旧社区步行"负"空间,并通过在微范围内进行微更新的策略,构建了3大层级、6大需求、11类负空间、10大更新策略的老旧社区步行空间微更新体系,转负空间为正空间,以此达到提升社区活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韩洁  高雅丽 《风景园林》2019,26(6):35-40
作为体现"心物合一"的自然、物质空间、心理和文化等多维度的整体存在,优质的景观对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面对存量发展背景下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更新正在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途径。厦门市院前社通过多层次的景观更新激发了一系列的社区营造活动,重塑了社区凝聚力与认同感,业已成为"共同缔造"模式下社区营造的典范案例。从院前社景观更新切入,结合近3年的调研成果,探讨景观更新作为社区营造实现途径的可能性。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梳理院前社以景观更新为途径,从"拆迁村"转型为"生态文化示范村"的过程,并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价值标准,具体评价景观更新对社区营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京老城区微花园参与式设计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即以社区为单位的有机更新阶段,街区和社区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作为最基本的更新单元,社区微更新需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进行可持续探索,强调在全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以北京老城区微花园景观微更新为例,探讨基于社区营造的参与式设计营造过程、方法和途径。在建立社区营造多元平台的基础上,首先从观察记录自发微花园开始,逐步采用展览和踏访的方式融入居民并向居民互动展示;然后,在持续的论坛和工作坊过程中,与居民全程进行参与式设计和参与式方案修正;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并完善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机制。微花园的实践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微更新过程,针灸式地进行参与式设计营造,原汁原味地在地可持续提升北京老城区特有的绿色景观。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中村在更新改造过程的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思考,从空间设计的角度入手,以合肥城区一处城中村为例,文章提出"绿色共享空间"的渐进式城中村更新策略。渐进地引入社区绿地、立体活动空间、社区中心等空间形式,以空间的渐进微更新推动城中村环境的改造,推动城中村的社区更新。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于20世纪末建设的社区共性问题逐步凸显。如何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社区品质迫在眉睫。本文引入旧城社区"微更新"理念,对比传统"大拆大建"改造模式,从尊重旧城历史风貌和节约改造成本等多角度诠释"微更新"内涵,并结合长沙市天心区工农桥社区实际案例,分析长沙旧城社区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微更新"改造方面提出改善旧城社区居住环境的方法和措施,辅以社区引导和管理,全面落实"微更新"改造设计。  相似文献   

15.
韩桑  孙青 《中国市政工程》2023,(2):40-43+105-106
近年来,城市建设正由增量发展转向存量优化,精细化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主要模式。老城区社区作为现阶段重要的改造提升对象,政府和居民对其改造更新的品质和规模都有更高要求。老城区社区内的户外空间是更新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居民生活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通过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对上海市多处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户外空间特征进行研究,以居民的户外游憩活动需求为导向,以模块化技术与景观更新方法相结合,通过构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更新模式,提升老城区社区户外空间更新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存量规划时期,恩宁路历史街区的“微更新”模式,引发了商业化更新是否破坏原生社区的争议.社区营造作为一种立足于原生社区的社区规划理念,对恩宁路改造更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日本社区营造的内容和策略,分析恩宁路“微更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失效的原因,从而提出社区营造理念对恩宁路“微更新”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城市历...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栅栏地区是一个极具传统特色的、具有北京"活化石"之称的历史街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该地区近年来发展缓慢。该文选取大栅栏历史风貌保存完好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构成、商业活动和街巷空间三个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发挥原居民与新居民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的"互助更新"改造模式,通过产业互助、生活互助和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三个方面,调动原住民和新居民的生活积极性,为社区自助更新挖掘内生力量,以探寻适合大栅栏地区更新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共享时代的背景下,共享经济的发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共享社区应运而生。基于老旧社区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的现状,通过点式介入手法对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打造共享平台,并以此为中心点整合社区资源,激发居民自发性地向周边产生触媒作用。旨在能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现有资源,不断微更新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给老旧社区注入新的活力,营造社区乃至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侯晓蕾  郭巍 《风景园林》2018,25(4):41-47
在北京逐渐从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建设转向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文章以团队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首先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日常性,认为它是由居民的主动行为和非正规活动而创造,并成为城市活力的源泉。接着,文章指出社区营造是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主要方式,而基于社区营造的设计介入则成为了设计师、城市管理者和居民沟通的平台,并提出了基于社区文化的引导参与、平衡利益和诉求的协作改造和共同参与下的功能嫁接设计介入途径,然后讨论了设计介入的过程性特征和相关平台的构建设想,从而可能对类似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北京老城城市更新进程已从单一物质空间改造开始转向更加关注以社区营造来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的内涵式发展。社区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载体,小微空间更新、精细化治理与居民的切实利益紧密相关,是当前老城更新实践的重点。就目前实施状况看,北京的社区微更新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指导方式。以D街道3个社区街巷及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改造实践为例,探索以街道-居委会为主导的社区空间微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