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为研究预处理对沥青岩粘结特性的影响,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对样品进行低温氧化处理。运用达西定律,以初始粘结温度为指标,研究了氧化温度、氧化时间、粒径对沥青岩粘结性的影响。正交实验研究表明,低温氧化使沥青岩的粘结性得到改善,并且氧化温度240℃、时间20min、粒径1~1.4mm为最佳预处理条件;由极差R得到,氧化温度对沥青岩粘性的改善作用最为显著,粒径和氧化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氧化温度的增加,失重率不断增大,初始粘结温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初始粘结温度为255℃。  相似文献   

2.
王明昊  于强  关靖宇 《锅炉制造》2019,(2):17-20,25
针对富碱金属准东煤燃烧易结渣问题,采用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煤燃烧特性试验炉对准东煤进行掺混添加剂的燃烧结渣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掺混本种添加剂可以提高灰熔点温度,随着掺混比例的提高,抑制准东煤结渣的作用增强。进一步分析显示添加剂的加入未明显改变渣层的晶体结构,其对结渣的抑制作用主要源于其与渣层的高速碰撞、摩擦和冲刷导致渣层疏松。  相似文献   

3.
煤质特性差异对混煤燃烧锅炉结渣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通过详细的比较和分析混煤中的几种煤,因密度和颗粒组成差异、灰熔特性温度、挥发分以及干燥基含灰量对燃烧和结渣产生的影响,定性地给出了混煤燃烧时的结渣趋向以及是否结渣的有关判据,以供锅炉设计和运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煤中矿物质及炉膛结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通过对国内三个结渣较严重电站锅炉炉前煤及结渣沉积物的研究,分析了炉内结渣的形成与生长机制,并提出了降低结渣程度的设计与运行措施。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化学分析、比重分离、X衍射、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等一些较为先进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5.
沥青岩是一种挥发分含量高,粘结性强的燃料,采用低温氧化方法可以降低其粘结性,有助于其在锅炉中燃烧。研究氧化温度对沥青岩结构及其燃烧特性的影响,发现沥青岩的粘结性受醚键、脂肪烃和羰基共同作用,其中醚键的作用较大;沥青岩及其氧化样的燃烧过程包括水分脱附和蒸发、吸氧增重反应、受热分解过程、剧烈燃烧和燃烬5个阶段,低温氧化使得热分解阶段延迟,沥青岩的粘结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混煤的结渣特性及煤质结渣程度评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晋城无烟煤,潞安贫煤,临汾烟煤及混煤的结渣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在试验和单因素指标判别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煤质的结渣程度进行了评判,同时,对混煤的结渣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为燃烧混煤的电厂解决结渣问题及进行结渣程度判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锅炉改造后一些不合理结构对结渣的影响。由于锅炉运行参数与设计值的差异 ,某些电站针对锅炉出现问题进行了改造。由于考虑不全面 ,改造后导致了锅炉结渣 ,影响了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本文从锅炉改造方面分析了结渣的因素 ,提出了预防结渣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锅炉结构对结渣的影响 ,从锅炉设计参数、燃烧器结构布置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结渣的因素 ,提出了预防结渣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玉米秸秆灰中的主要元素Mg、Ca、Al、Fe、P、S对应的氧化物或盐为添加剂,做单因素试验,之后选取合适的水平点做六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通过极差法分析正交试验结果,得出各因素对SII值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P、Mg、Ca、Al、S、Fe,其中P最大,Fe最小。根据极差法测算出的添加剂最优组合,选定合适的添加剂及其添加量,即:MgSO_4、MgO、CaO和Al_2O_3。燃烧测试得出,这种添加剂组合对缓解结渣作用非常明显,SII值可达0.35。  相似文献   

10.
在0.4 MW准东煤燃烧与沾污试验台上进行了3种不同添加剂对某准东煤燃烧时结渣、沾污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炉膛内和蛇形管前屏只存在结渣现象,结渣物是以Fe、Ca为主形成的低熔点复合盐类,而Na对结渣贡献并不占主要地位;各工况的准东煤真实灰熔点在1 100℃左右;烟温在800℃左右时受热面以沾污为主,Na_2SO_4和CaSO_4的冷凝沉积占主导;准东煤自身燃烧产生的底渣作为添加剂时缓解结渣、沾污效果不明显;添加高岭土时结渣物虽较厚但较为疏松,易于清除,说明其具有明显的减弱结渣强度的作用;以将军庙煤为添加剂时能明显减弱沾污强度。  相似文献   

11.
燃煤锅炉受热面结渣问题一直是困扰电站锅炉安全和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因b选取三种不同的煤种在不同气氛条件下进行灰熔融性试验的基础上对煤种的结渣特性作出分析.分析结论为还原性环境气氛可显著降低煤灰熔融温度,从而使煤灰结渣特性增强;单一评判法与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对煤灰结渣特性进行判定,为避免锅炉受热面结渣提供理论依据.在锅炉实际运行中,因保证炉内受热面周边氧化性气氛,降低煤灰结渣特性,减少锅炉受热面结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高岭土对减缓新疆准东高碱煤沾污结渣特性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制,利用3 MW_(th)多功能煤燃烧中试平台模拟实际电站锅炉四角切圆燃烧环境下研究高岭土对新疆准东高碱煤燃烧过程中灰的生成及沾污结渣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岭土成分以SiO_2为主,虽然SiO_2单质熔点高达到1 730℃,但煤灰中SiO_2主要以非晶体状态存在,有时可提高熔融温度,有时则起到助熔作用;添加10%高岭土后,其炉膛结焦比纯烧准东高碱煤要好一些,虽然仍有流渣,但其渣的致密程度要比纯烧准东高碱煤要低;在炉膛燃烧区域准东高碱煤的碱酸比(B/A值)高于添加高岭土对应灰样的碱酸比值,而在高温对流受热面烟温区域(末级过热器、末级再热器区域),添加高岭土后其灰样的碱酸比值比燃准东高碱煤工况下灰样的碱酸比要低,添加高岭土后,与纯烧准东高碱煤相比,高碱酸比分布温度区间沿烟气流向方向向后推移,即易发生严重沾污的烟温区间向低温区域偏移。因此,相同条件下其在对流受热面上的沾污烧结程度要低,添加高岭土对降低锅炉对流受热面发生大面积沾污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CAF digital imaging灰熔点测试仪和飞利浦分析仪器分别对稻草、木屑、谷壳等常见的生物质灰及其与煤掺烧后灰的熔融特性和灰成分进行了检测,通过软化温度DT,灰分的酸碱比(B/A)、硅铝比(SiO2/Al2O3)、硅比(G)、铁钙比(Fe2O3/CaO)等判别指数对单一生物质与煤掺烧的结渣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稻草和谷壳与煤粉掺烧,灰熔点降低,引起结渣.但是掺烧木屑则不会出现灰熔点降低而导致结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节约燃煤成本,国内部分电厂开始采用较廉价煤种作为燃料,燃料的改变势必影响到锅炉换热效果,降低锅炉热效率,而通过调整燃烧方式可以降低这种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配风方式时炉膛内的燃烧和结渣特性的影响,综合考虑燃尽率、飞灰含碳量、含氧量、速度分布以及炉膛出口烟气温度等因素,对于某电厂锅炉的配风方式建议选用宝塔配风。  相似文献   

15.
选用我国新疆准东地区某典型高碱煤和某低碱井工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掺混比例对混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并应用相平衡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2种煤按不同比例混合后,由于混煤中的矿物质组成和煤灰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使得混煤灰的熔融特性也发生较大变化,混煤灰的熔融温度并不与2种煤的掺混比例呈线性变化关系,而与相应三元相图上的液相线温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按照不同比例对不同煤样进行配比,可通过高温下煤中耐熔矿物质与助熔矿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改变混煤灰中的主要矿物质组成,减少高碱煤中Na、K等碱金属低温共熔物的生成,从而达到改变和调节煤灰熔融特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煤灰结渣特性的粗集评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粗集理论,提出了煤灰结渣特性的粗集评判模型,由于直接来源于实际观测数据,可靠性高,与其它判别方法相比,能更有效地判别结渣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掌握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结渣特性和形成机理,选取炉内典型渣块展开研究.通过XRD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炉内结渣特性,并通过化学热力学平衡反应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aO、Al2O3/MgO/ZnO、SiO2等反应生成的钙化合物形成的低熔点共熔物相的存在是灰渣形成的主要原因.渣块内 Si和Ca的分布趋势几乎是完全相同,Fe具有局部富集,Na和K对初始层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站燃煤结渣特性的模糊模式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单一煤灰结渣特性指标分辨率较低,有时甚至出现按某一准则判别的结果与实际结渣程度相矛盾的情况。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电站燃煤的结渣特性进行了模式识别,用以综合判定燃煤的结渣性能,可作为锅炉运行和设计部门预测炉内结渣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石灰石对流化床焚烧炉结焦结渣的抑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有机浓缩废液焚烧过程中,石灰石添加剂对流化床焚烧炉结焦结渣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加入石灰石添加剂,焚烧炉运行比较稳定、床层流化正常,渣样晶相组成主要为Na6Ca3Si6O18、(Na0.8-Ca0.1)2SiO4、Ca2SiO4等高熔点物相,渣样结构比较疏松;晶粒没有熔融衔接;说明加入石灰石能够很好地抑制焚烧炉的结焦结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