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7,33(21):56-56
问:锦/氨针织物染花后怎样修复? 答:某厂在锦/氨针织物染色时,发现大面积色花。现对造成色花的原因及其修复方法进行探讨。该厂初始染色处方及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4,30(12):55-55
问:如何煮练、漂白和染色腈棉混纺针织物?答: 腈纶对氢氧化钠(NaOH )十分敏感,轻则使纤维泛黄,强力下降,重则纤维膨化溶解。因此,在加工时必须避免腈纶与NaOH接触。实践认为,对这种纱线的煮练、漂白宜采用酶制剂和过氧化氢(H2 O2 )同浴一步法加工,既环保,效果又好。煮漂处方(g/L)螯合皂洗剂YX 178        1煮练粉(酶制剂) 188(开来化工) 42 7%过氧化氢6~8工艺条件 浴比1∶15 ,针织纱进机后,先用0 .5~1g/L的阴荷性渗透剂润湿。在纱线运转中依处方顺序分别加入机内(事先都应溶解好) ,并以1℃/min的速度升温至10 0℃;保温60mi…  相似文献   

3.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7,33(3):56-56
问:怎样提高硫化染料的染色速率? 答:硫化染料色牢度较好,价格低廉,主要用来染棉纱线、棉针织物和全棉牛仔布等。但不同硫化染料的上染速率差异较大,给染色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4.
问与答     
崔浩然 《印染》2014,(15):58-59
问:如何解决全棉针织物喷射染色得色不稳定?答:全棉针织物常规喷射溢流染色时,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得色(深度、色光)不稳定、色差缸差大小样不符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全棉针织物常规喷射溢流染色工艺存在的缺陷造成。全棉针织物喷射溢流染色与全棉机织物喷射溢流染色有所不同。全棉机织物喷射溢流染色,是练漂半制品进缸直接进行染色;而全棉针织物喷射溢流染色,则是坯布炼漂与染色同机处理。其工艺流程是:针织坯布进缸→练漂→水洗→活性染料染色。这会造成如下问题:针织坯布以烧碱(或纯碱)和双氧  相似文献   

5.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4,30(20):55-55
问:如何克服粘胶长丝绞染时的色差?答:粘胶长丝绞纱染色时,很容易出现色差,究其原因大致有:①纤维表面具有纵向沟槽或多页形缝隙,所以吸湿性强,在整个湿处理过程中(前处理和染色),纱线形态变异,自重增大,直接影响湿处理效果;②粘胶纤维,尤其是普通粘胶丝的无定形区和结晶区不规则,它与原料、纺丝工艺有关;③粘胶纤维特别是丝和纱线,对前处理和染色的机械适应性不广,实践证明,以喷淋式染机较理想;④粘胶丝有普通丝与强力丝之分,它们都是有光丝。由于有光丝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为了便于纺丝和改善纤维性能,在纺丝中添加了消光剂(TiO2)和起平滑、柔软、防霉、消泡、抗静电、抗氧化等作用的表面活性剂,以制成无光丝和半无光丝。由于丝本身光泽不同,对光的折射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克服绞纱染色色差,首先对粘胶丝本身的理化性能要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7,33(15):56-56
问:怎样用缩聚/活性染料进行同浴染色? 答:要将18.45tex(32^5)棉纱染成鲜艳的果绿和翠绿色,若选用还原染料成本太高;硫化染料缺少一只亮绿;直接染料色牢度差。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用缩聚/活性染料同浴染色,染后颜色理想。现将染色工艺流程、处方、工艺条件、助剂作用和操作要点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7,33(12):54-54
问:怎样提高活性染料染色织物的湿摩擦牢度? 答:活性染料的湿摩擦牢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染料本身的化学结构以及染色加工工艺。实践证明,采取下列方法,湿摩牢度能提高0.5级,汗渍、耐洗和熨烫牢度可提高1级左右。  相似文献   

8.
问与答     
朱善长  梁燕儒 《印染》2005,31(22):53-53
所有染色酸都不宜用于涤棉粘及其混纺织物染色吗?  相似文献   

9.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6,32(11):56-56
问:如何解决活性染料染全棉针织物产生的色花疵病?  相似文献   

10.
王智 《针织工业》1993,(3):15-17,23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本白棉毛布与染色棉毛布的几何与机械特性的关系,探讨了染色加工对织物几何与机械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5,31(3):58-58
问:间歇式染色有哪几种状态及其操作要求?  相似文献   

12.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6,32(3):55-55
问:如何避免棉/氨弹性针织物染黑色时氨纶断头现象?答:最近,某印染厂接到一批27.8tex棉/氨纶(93/7)弹性针织物,要求在常压溢流机上染硫化黑,结果出现氨纶断头。为避免该问题的发生,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问与答     
<正>问:梭织物印花厂进行针织物印花应配置哪些设备?答:(1)印花设备梭织物印染企业一般购有圆网印花机,但较少配置平网印花机。对于针织物印花设备的技术改造,选用印花设备时可考虑:①以选用平网印花机为主,酌情配置圆网印花机,以完成平网印花机难印花型的印制。②配置印花机时,不仅要考虑印制  相似文献   

14.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4,30(2):54-54
问 :为什么直接 (混纺 )染料不适宜染牛仔服饰纺织品 ?答 : 制作牛仔服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先染好纱线后再织成布(称色织布 ) ;二是织物直接染色 (亦称 :色布 )。前者大多采用靛蓝 (属还原染料 ) ,或靛蓝 +硫化、靛蓝 +冰染料 (属不溶性偶氮染料 ) ,也有少量深色 ,尤其是黑色 ,则选择硫化染料。后者大多采用涂料、杂色硫化染料和印地科素 (不溶性还原染料 )等染色。它们的色泽坚牢度都比较优良 (除涂料染色外 ) ,这些统称彩色牛仔布。无论那种牛仔织物 ,它们在成衣前后都还要经过水洗、砂洗、磨毛、石磨和酶洗等深加工工序。在深加工时 ,或…  相似文献   

15.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6,32(1):54-54
问:为什么要制订染料标准深度?答:染色物表面深度是对纺织品染色性能,如颜色的色相、亮度、饱和度和均匀度等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许多染料往往随着染色深度的递增或递减,对染品色相、亮度、饱和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100%分散红3B(E-4B),当染色深度在1.5%(owf)以上时,色光才逐步显出蓝光;当染色深度0.5%以下时,色光偏黄红光,可染粉红色,最浅时甚至可以染成血牙红色;当染色深度达到2.4%时,才是其1/1的标准深度,在这种深度下测定的染色性能,才是其真实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问与答     
崔浩然 《印染》2013,(20):57-58
问:如何用一浴一步法染好涤/锦/棉织物?答:涤/锦/棉三合一织物一浴一步法染色工艺的关键有四:1温度的选择涤/锦/棉三合一织物中的锦纶组分,耐热稳定性差,在水中能承受的最高温度为120℃。一旦温度高于120℃,锦纶就会产生显著的"纸化"现象(消弹、泛黄、硬化、脆损)。因而,涤/锦/棉三合一织物的染色温度只能是120℃。  相似文献   

17.
问与答     
问:涤纶遮阳织物喷射溢流染色需注意哪些问题?答:涤纶遮阳织物属家纺产品,其耐光性仅次于腈纶,如在日光下直接曝晒6 000 h(约2年)后,降强仅60%,而透过玻璃窗晒1年降强仅10%,是理想的遮阳织物材料。目前,市场上的遮  相似文献   

18.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4,30(22):54-54
问 :如何避免腈纶染色时的色花现象 ?答 :腈纶织物染色时 ,阴离子染料用量为 1.5 % (owf) ,缓染剂12 2 7为 0 .3 % (owf) ,醋酸调节染浴pH值至 4~ 4.5。染色工艺采取阶段升温法 ,即加料后逐步升温至 86℃ ,保温染 15min ;再升温至 90℃ ,保温染 2 0min ;继续升温至 94℃ ,染 2 0min ;最后升温至 10 0℃ ,染 3 0min。尽管操作谨慎 ,仍有色花现象。首先 ,各种品牌的腈纶 ,用阳离子染料染色都有自己的饱和值 (SF) ,如国产腈纶 (金山石化 )的饱和值一般在 2 .1~ 2 .3。因此 ,染色处方中染料 +缓染剂最好要达到 2 .5 %左右 ,要有一定的过饱和…  相似文献   

19.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06,32(4):59-59
问:怎样对腈/粘混纺织物进行染色加工? 答:腈/粘织物混纺比以30:70居多,血有20:80、甚至lO:90等特殊产品。其染色加工中主要有3个问题:①先染哪种组分?②粘胶组分采用活性染料还是直接染料染色?③纱线在溢流机上染色是挂染或绞染好,还是筒染好;织物应该在哪种设备上进行染色?  相似文献   

20.
问与答     
朱善长 《印染》2012,(11):55
问:如何控制直接混纺玫红D-RF的染色色光?答:染色实践中,随染色深度变化,许多染料的色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一定差异。诸如橙、紫、棕、灰、嫩黄、桃红、艳绿、翠蓝甚至黑色等,其色光都会随着染料用量的增减而发生变化。对于直接混纺玫红D-RF(C.I.227),染得越深,其色光越向橙色光偏移,这并非是染料的质量问题。该染料的色相和色牢度大多以1/1的标准深度标示;至于非标准深度时色相及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