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相变材料微胶囊通过纺丝法包埋于纤维内部,或通过浸轧法、涂层法等整理于纤维或织物的表面,是实现纺织品蓄热调温功能的一类重要方法,也是目前蓄热调温智能纺织品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此,总结了相变材料微胶囊化的反应机制和影响微胶囊性质的主要因素,以及这类微胶囊与纺织品的复合技术,系统介绍了相变材料微胶囊在蓄热调温智能纺织品中的应用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从而为智能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微胶囊技术在蓄热调温整理上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相变材料和微胶囊技术生产蓄热调温型智能纺织品将在改善人类穿着舒适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简述了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从调温机理、整理方法、性能评价等方面对蓄热调温整理的研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染料微胶囊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原位聚合法制备分散染料微胶囊时,造壁剂滴加速度、系统调节剂MS用量及分散剂种类对染料微胶囊粒径和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造壁剂滴加速度为0.5ml/min时,平均粒径最小(d^-=3.2635μm),分布最窄;系统调节剂MS用量80%-100%(owf)时平均粒径变小(d^-=3.7413-3.5643μm),用量过大会导致胶囊缔合;分散剂NNO对染料微胶囊分散效果最为明显,粒径变得更小且分布更集中。  相似文献   

4.
文中总结了界面聚合和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的研究成果,以及目前将相变微胶囊整理到织物上的主要方法:浸轧法、浸渍法、涂层法和熔融纺丝法;介绍整理后织物的性能表征方法,并提出了目前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及整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制备相变微胶囊的方法,受到成本高、制备工艺复杂以及不易实现产业化等问题,受到极大的限制;开发储热能力高的相变材料进行微胶囊化,在保证织物具有储热能力的前提下,使得织物的性能不受影响是蓄热调温织物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石蜡相变微胶囊及其调温织物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铮  汪嫒  纪俊玲 《印染助剂》2013,30(1):5-7,12
以30#石蜡为芯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异氰酸酯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石蜡相变微胶囊,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和储热性能.采用涂层工艺制备涤纶调温织物,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表面光滑,相变焓为97.68 J/g.整理织物的热焓约为8.49 J/g,升温或降温速率明显减缓,具有智能调温功能,但透气率下降了26%.调温织物具有一定的耐洗性,撕裂强度和断裂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三聚氰胺-甲醛为原料,制得以石蜡为囊芯、尿素单体共聚改性的三聚氰胺树脂为壁材的蓄热调温微胶囊,并在理论上分析了将调温微胶囊加入粘胶纺丝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杨永 《中国造纸》2021,40(9):51-56
本研究以三聚氰胺甲醛(MF)树脂为壁材,柠檬香精油为芯材,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乳化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香精微胶囊,并将香精微胶囊添加到纸浆中抄造成香味纸,研究了pH值、SMA用量对香精微胶囊合成工艺的影响,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FESEM)、激光粒度分布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香精微胶囊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pH值5、SMA用量2%(相对于芯材质量)时,制备的香精微胶囊分散性较好。香精微胶囊呈球状,具有核壳结构,平均粒径13.75μm。通过对香味纸性能实验测定表明,香味纸在70℃以下具有较长的留香时间。70℃条件下,当香精微胶囊用量从3%增加到9%时,留香时间从12.0 h增加到17.0 h。此外,香精微胶囊的添加增加了香味纸的白度,但使香味纸的抗张强度有所下降。当香精微胶囊的用量从0增加到9%时,香味纸的白度从82.0%增加到83.6%,而抗张强度从2.75 kN/m下降到1.75 kN/m。  相似文献   

8.
孙瑶  陈英 《纺织导报》2012,(1):81-83
微胶囊技术是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壁材将固体小颗粒、液体微滴或气体芯材包覆起来,形成直径一般在1 ~1 000μm的微型胶囊的技术.微胶囊技术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并在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微胶囊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药、纺织、日用化学品等众多行业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作用:将气体、液体物质固体化,方便储藏和运输;控制芯材的释放;避免芯材与环境中的湿气、氧气、光的反应;降低毒副作用;屏蔽某些物质产生的难闻气味;隔开各活性成分,避免它们由于反应而失效.  相似文献   

9.
原位聚合法制备颜料耐晒黄-G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用密胺树脂将颜料耐晒黄—G微胶囊化处理的特点及方法,在70℃、n(三聚氰胺):n(甲醛)=1:2.5、pH值8.5的条件下制得密胺树脂预聚体,预聚体按囊材质量分数30%的比例加入颜料的溶液,分散剂的质量分数控制在3%,pH值控制在5.5左右,反应2h后,过滤、干燥,即得产品,用差热分析(DTA)和扫描电镜(SEM)对产品进行表征,微胶囊化耐晒黄—G解决了耐晒黄—G使用时耐热温度低、容易出现褪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微胶囊技术在蓄热调温纺织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简要介绍了微胶囊技术的发展概况 ,叙述了蓄热微胶囊技术在新型智能纺织品———蓄热调温纤维、织物和泡沫方面的应用。蓄热调温纺织品将对改善人类的穿着舒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微胶囊技术应用于纺织染整近期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兰克健 《染整技术》2001,23(4):10-12,14
微胶囊染料和涂料以及微胶囊功能整理剂在纺织染整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胶囊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制作。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将给纺织染整带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伦生  吴明华  陈水林 《印染》2002,28(1):22-24
讨论了用原位聚合法合成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工艺。详细论述了各组分级其在合成中的人用,并介绍了主要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13.
微胶囊织物抗菌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玲  邱白玉  刘少华 《丝绸》2006,(3):26-29
以艾蒿油为芯材,壳聚糖和阴离子型乳化剂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艾蒿微胶囊抗菌剂,探讨了微胶囊合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芯壁比、pH值、系统浓度和交联剂用量:拟定单因素试验,优化出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系统浓度1%~1.5%,芯壁比为2:1,pH值为6.0,复凝聚反应温度为40℃,交联剂用量为壳聚糖的2%,交联时间为60~90min,得到的壳聚糖微胶囊的外脱规整圆滑,平均粒径2~4 μm,分布较集中,而且分散均匀.  相似文献   

14.
大豆蛋白纤维与棉混纺针织物的染整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顾洪义  黄学水  郭圣新  李影 《印染》2002,28(7):19-20
根据大豆蛋白纤维的特性,采用氧漂工艺进行前处理;根据颜色的深浅,分别用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染色;采用网带振荡式烘干,严格控制温度。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粘胶基调温纤维的力学性能,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案对丝维尔纤维、Outlast粘胶纤维及相关纤维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16.
苏志刚  李炳奇 《印染》1999,25(12):13-14
叙述了一浴法新型精漂染助剂SV-1的组成,性能及应用效果,SV-1助剂具有渗透,匀染,稳定双氧水,净洗等功能,化学稳定性好,耐强碱,是一种性能优良的一浴法精源染助剂。  相似文献   

17.
纯棉针织物活性翠蓝KN—G染色生产实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轩 《印染》2001,27(3):26-27
介绍在纯棉针织物采用活性翠蓝KN-G拼染艳绿、湖蓝系列色时,采用预加碱等措施,解决小样与大样色差大,易产生色花、色点、风印等染色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微胶囊技术在驱蚊整理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卫  吴英 《印染》1996,22(12):26-28
本文介绍了以明胶、阿拉伯树胶为囊材,复配型杀蚊剂作芯料,以复凝聚法相分离技术制备微胶囊的过程。微胶囊防蚊整理剂处理过的织物,经测试对人体无毒无害,其在耐洗性与杀虫残效等方面,都较浸渍法处理织物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纯棉针织物的热转移印花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范雪荣  张海泉 《印染》1996,22(1):14-17
本文采用一浴法对纯棉针织物进行乙酰化改性处理,再用常规热转移印花法进行转移印花试验。对影响改性和热转移印花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确定了改性和热转移印花工艺,并对改性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20.
织物的风格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蕾  陈水林 《印染》1996,22(7):9-12,21
本文讨论了改善全棉牛仔布、府绸、棉麻织物以及全棉针织物风格的后整理方法,包括改善织物的柔软性、悬垂性及回弹性等。主要采用不同的纤维素酶及不同类型的柔软剂作对比,对不同的织物进行酶洗、砂洗 或上柔软剂的单一或组合整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