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运用中的下泄水沙控制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黄河下游河槽水力形态与流量和含沙量的关系;黄河下游河槽输沙能力与河槽水力形态、泥沙沉速和来沙系数的关系.按照黄河下游各河段的河槽水力形态和输沙能力与流量、含沙量和泥沙沉速的关系,优化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相结合的调度,组合形成黄河下游河槽长距离输沙减淤和不淤积的流量、含沙量和泥沙沉速的水沙过程,可以给出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的水沙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2.
调水调沙实验是小浪底水库生产运行之后黄河上的一项重大治黄实践,先后进行的9次调水调沙实验对黄河下游河道水沙关系的调节以及冲刷下游河道取得明显的效果。黄河花园口是调水调沙实验最重要的控制断面之一,其数据作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重要水文依据。文章利用花园口水文站2002~2007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期间的实测水位、流量、含沙量、大断面资料,通过对上游来水来沙情况、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同流量级水位变化、测验河道过水能力、洪水传播历时进行分析计算,来有效研究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运用对花园水文站测验河段的不同影响,探寻花园口河道特性及其洪水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3.
黄河调水调沙调控指标及运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3,(5):1-4
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调水调沙运用效果及出现的新情况,从充分发挥调水调沙水流输沙效率出发,研究提出了黄河调水调沙调控指标,即调控流量为2 500~4 000m3/s,洪水历时不小于6d,汛前调水调沙洪水峰型宜采用矩形峰,在调水调沙水量充足的条件下,调控流量在保障下游滩区安全的前提下取大值;根据当前小浪底水库所处的运用阶段和水沙调控运用的要求,提出小浪底水库调控目标应转向水库适度拦调泥沙,尽可能长期维持黄河下游4 000m3/s左右中水河槽,调水调沙运用应综合考虑小浪底库区淤积和下游河道主槽过流能力变化等因素,选用适宜的调水调沙运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调水调沙是改善黄河下游水沙关系的关键措施 黄河治理开发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增水、减沙与调水调沙. 增水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相对增水,即节约用水;二是绝对增水,即实施外流域调水.减沙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在黄土高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二是利用骨干工程拦减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三是依靠黄河小北干流广阔的滩区放淤.三者共同构成拦减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粗泥沙的防线.  相似文献   

5.
黄河调水调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水调沙是促使黄河不淤的工程措施之一,通过人工调控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主要目标是调整水库淤积形态,促进下游河道冲刷,提高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在前人研究和相关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调水调沙的技术关键和其对上游水库及下游河道的各方面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黄河调水调沙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异重流排沙机理、高含沙水流输沙的实现、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调控流量的加大和对河口湿地生态的维护将可能成为黄河水沙时空调控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造床流量的变化及其对河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计算黄河下游的第一造床流量和第二造床流量,分析了黄河下游河槽的萎缩过程。第一造床流量与年水沙量的关系分析表明,黄河下游的深槽平浅滩流量700~1000m3/s是相对稳定的,恒定流的平衡输沙能力约为18~21kg/m3。通过小浪底水库拦粗排细年平均拦沙约3亿t,并在汛期强化调水调沙运用,基本可以控制黄河下游河槽的淤积萎缩。第二造床流量和平滩流量的关系分析表明黄河下游恢复和维持平滩流量约4000m3/s的中水河槽是比较合理的。根据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状况,提出了恢复和维持黄河下游稳定中水河槽的措施,并探讨了强化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黄河13次调水调沙进入山东河段的水、沙情况和不同河段的冲淤情况。连续10年的调水调沙实践证明,调水调沙使得同流量相应水位明显降低、河道平滩流量明显增大、黄河下游河势趋于稳定、工程出险次数明显减少,对调整下游河道断面形态、扩大下游河道主槽过洪能力、稳定河势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行业动态     
正2021年6月19日9时,2021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正式启动。自2002年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已连续20年开展黄河调水调沙。"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如何让水沙关系协调?这是黄河治理面临的独特难题,更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多年来,广大治黄科研工作者通过资料分析和理论研究,基本摸清了黄河下游河道河床演变与水沙输移的基本规律,建立了能较准确模拟黄河水沙输移的模型,为黄河调水调沙方案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高村水文站水文资料,对调水调沙之前和2002—2008年调水调沙期间高村段河道的演变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改变了导致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不利水沙组合,形成了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的水沙条件;高村段河道在调水调沙期间总体呈冲刷态势,平滩流量增大,河道行洪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0.
正问:什么是黄河调水调沙?答: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一条河流,其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由此造成了黄河下游河床严重淤积,使黄河下游近800公里的河道成为高悬于黄淮海平原之上的"地上悬河"。多年来,黄河科技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通过人工手段改变天然水沙不平衡关系的减淤方式,通过中游水库群联合调控,塑造一种合理的水沙搭配关系。这种水流下泄后,可以达到"河床不抬高"的目的,这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调水调沙。  相似文献   

11.
宋志超  张传友 《吉林水利》2010,(11):64-65,70
对高等级公路急流槽入水簸箕口与路面连接处的裂缝的防治,是对急流槽病害防治的关键,其原因是随着高等级公路通车运营时间的推移,该处基本上都出现开裂的现象,开裂的裂缝导致急流槽出现病害,是急流槽病害的主要成因之一;而且在处治的过程中可采取新材料和新施工工艺,并且实施治理之后经济和质量的优良效果较传统维修方法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微弯河段存在着螺旋流及横比降,水力特性相对复杂,在微弯河段修建码头对航道的影响势必与顺直河段不同。以微弯河段处的左岭卸煤码头为例,通过对数模结果及实测资料的分析,发现该工程的兴建对附近水位、流速影响较小,工程前后流速变化等值线横纵向延展长度相当;工程的建设对附近水域河床演变与船舶航线影响较小,但对附近航标的功能发挥有一定影响并需对航标进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黄卫东  徐侠 《治淮》2004,(6):47-48
一、工程概况 怀洪新河工程是一项以分泄淮河洪水、扩大漴潼河水系排水出路为主,兼有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工程.河道全长125km,其中安徽省境内约95km.怀洪新河大部分河道是利用原有河槽和湖泊洼地开挖、疏浚并在两岸筑堤而成.因此,两岸地形较为复杂,堤身线路长,交通不便.为方便日常堤防管理和汛期人员及防汛器材迅速及时地调运,怀洪新河防汛道路按设计要求尽量布置在堤顶或尽可能靠近堤防,并根据堤身高度、堤防防汛难度和保护范围大小及重要程度布置在堤防一侧,全长约96km.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丁自鲜  尚宇鸣 《人民黄河》2001,23(10):17-18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后,引水坝址下游局部河段水量明显减少,但影响范围和程度十分有限。随着两岸环保力度的加大,排污量的减少,径流量减少对局部江段水质的不利影响,可得到控制。预估调水后下游水质不会发生类别变化。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改性聚丙烯纤维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田内外某些改性聚丙烯纤维影响混凝土强度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改性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中,同时存在增强和损强因素。当增强因素大于损强因素时,混凝土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