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一种新型的监测方法(GPS),以甘肃省九甸峡水库燕子坪滑坡为例,通过对滑坡的监测位移进行分析,定量化研究水库蓄水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蓄水位70~100m阶段,蓄水对库岸边坡稳定性是不利的,蓄水至一定高度后,滑坡体趋于稳定;低蓄水位阶段,滑坡的稳定性受蓄水影响较小;水库蓄水引起的库岸失稳类型主要有3类:已有滑坡的复活滑动、形成新的库岸滑坡和库岸坍塌再造。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择了三峡库区某边坡当作工程实例,并且利用GPS来监测滑坡产生的唯一,并利用对监测点位移改变程度和蓄水位与蓄水速率之间的关系来探析其对水库岸边坡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降雨和库水位升降是导致库岸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瓦依昂水库滑坡、秭归县千将坪滑坡和罗家坪滑坡等系列工程实践表明,在考虑降雨和库水位两者联合作用下,计算出库岸边坡的安全系数仍偏高。通过库岸边坡承压水模型对库岸边坡失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承压水模型计算出的安全系数远小于传统方法,这是导致很多岸坡在进行前期勘探分析稳定却产生滑动的原因,因而对符合承压水模型形成条件的岸坡进行分析时,承压水头不容忽视。可为水库岸坡的监测预警及治理方案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民黄河》2017,(11):137-140
以某水库库岸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强度折减理论,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3D对库岸边坡稳定性进行数值分析计算,利用fish语言编程建立位移与折减系数关系,将位移不连续作为边坡失稳判据。进而得出随库水位上升,边坡位移逐渐增加,在1/8~3/8满水位下边坡位移增加不明显,水位上升至满水位的6/8后边坡位移变化趋缓,对应的水位为126 m库岸边坡临界稳定水位。基于试验数据拟合出饱水-失水循环次数n与岩石强度指标的关系,得出水位的循环变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且最低变化水位线越高边坡的安全系数变化越明显,水库蓄水、放水过程中最高水位不应超过满水位的6/8,建议为满水位的1/2左右。  相似文献   

5.
通过现场调查获取金沟河引水枢纽内库左岸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获取蓄水过程中及蓄水后滑坡稳定性情况,结果表明:现状滑坡处于基本稳定条件,蓄水过程中滑坡稳定性系数逐渐降低,达到正常蓄水位后滑坡将产生较大的变形。采用削坡减载的治理措施后,滑坡在蓄水、蓄水+地震等工况下稳定性系数满足要求,可为类似滑坡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库岸边坡滑坡事故常有发生,这表明采用传统静态水位下库岸边坡稳定性计算存在一定问题,不能完全反映库岸边坡实际情况。基于强度折减基本方法,使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结合湖北省某水库工程区域地质条件特别是水库水位的动态变化过程,对区域边坡进行应力场与渗流场等多重条件耦合。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某水库库岸边坡动态水位作用下,安全性系数呈现平稳—降低—升高—降低—升高—平稳的变化趋势;通过耦合渗透场、应力场等多重条件对动态水位作用下库岸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并可得出滑坡发生的危险期与发生条件,以期对我国各区域尤其是长江流域库岸边坡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水位急剧变化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文章依托三峡库区涉水滑坡段,在对长江三峡地区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利用FLAC3D软件对于滑坡体进行流固耦合试验,选择水库蓄水、降低水库水位等因素来研究滑坡体的稳定性.据分析得出结果:当水库初始蓄水位为135.00m、160.00m、175.00m时,滑坡体的稳定系数分别为1.043、1.003、1.074,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同时,其最大位移分别为2.30cm、5.74cm、3.44cm.当水库储水时,滑坡前、中间部分和最终部分的间隙水压的变化是完全不同的.前缘受水位上升和下降的影响很大,往后缘方向水位升降的影响逐渐下降.地面滑坡前的间隙水压差在降水中比较大,中心小,后缘弱,水位突然下降对前缘影响很大.所得结论对于今后类似的地质灾害预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丁成有 《东北水利水电》2021,39(3):59-61,64
库区岸坡的稳定性是水利工程的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水库蓄水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场变化是导致库岸边坡失稳破坏的重要因素.文章以辽宁岫岩前营子调节水库上游边坡为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蓄水条件下的岸坡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论显示,水库蓄水并不会对研究岸坡的整体稳定造成显著影响,暂不需要采取工程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九甸峡库区燕子坪滑坡为例,采用GPS对滑坡外部进行变形监测的方法确定滑坡的变形特征。结合库水位变化及降雨等影响因素,定量研究蓄水条件下库岸滑坡的水力触发因素及形成机制,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分析规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库岸滑坡的变形破坏是一个蠕变破坏过程,主要因素是较大蓄水速率的加剧条件下短时间发生的,次要因素是强降雨;(2)燕子坪滑坡主要是由于库水位上升和开挖公路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滑坡体中部及前缘牵引后部滑坡体滑动。  相似文献   

10.
水库蓄水后,为满足防洪和发电的要求,库水位将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反复升降变化,很可能使稳定的库岸边坡向不稳定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库岸边坡的水-岩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可知,库岸边坡水-岩作用机理应根据水位变化情况分阶段考虑,同时应该重点考虑浸泡-风干的循环作用。在分析库水位升、降变化对库岸边坡稳定性影响时,本文提出了对库岸边坡分段的分析方法,从力学机理上较好的解释了库岸边坡在水位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安全系数先减小后增大的原因,也能很好的解释一些库岸边坡失稳的原因。最后将库岸边坡水-岩作用机理概括为五个方面:力学弱化机制、局部应力集中机制、物理弱化机制、化学弱化机制、浸泡-风干循环作用累积损伤机制,这样可以更全面的分析库岸边坡的水-岩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研究成果为库岸边坡的变形稳定分析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