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半岛东部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黄河》2015,(8):78-82
以1990年、2000年、2010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景观生态学相关方法分析了山东半岛东部(烟台市、威海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点,并选择部分能代表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因子,分析当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自然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海域湿地与河流湿地降幅最大,但人工湿地面积增长迅速;景观格局指数显示,研究区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斑块类型更加多样化,景观破碎化程度日益提高;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波动、人口增长、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政策制定对湿地的景观格局影响深刻,人文驱动力中人口因子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基于不同年代的遥感数据,系统分析了1993~2004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湿地面积总体上变化不大,景观破碎化水平相对较低,湿地景观保持着一定的自然状态;②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强,斑块数量急剧增加,破碎化指数、斑块密度显著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③湿地结构和组成发生了变化,人工湿地面积急剧增加,自然湿地面积减少;④芦苇湿地斑块急剧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说明芦苇湿地生态功能降低,湿地质量下降.⑤黄河水沙资源变化、人类活动干扰是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根本动力和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对若尔盖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6,(7):58-63
以1989年、1995年、2005年、2007年、2012年的5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得到了若尔盖地区的湿地景观格局空间分布,同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若尔盖地区高原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最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因子,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湿地总面积不断减少,1989—2012年,湿地总面积共减少5 231.40 hm~2;景观格局趋于复杂化,湿地景观退化严重;由不同湿地类型面积及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可知,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及景观破碎化最为明显,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在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退化的人文因子中,经济因子对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4.
三门峡水库运行水位对湿地水文过程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水库运行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影响及主要生态效应,为恢复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依据.研究发现,降低水库运行水位,库区湿地面积将大幅度减少,湿地生态需水供给受阻,湿地生境状况出现不利变化,部分湿地将丧失原有的生态功能;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变化将导致湿地多样性和景观结构、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严重影响区域的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水库运行水位降低,将使库区周边地下水位降低,使地下水的供需平衡更趋恶化.鉴于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对运行水位的生态效应进行长期、全面研究,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斑块密度、斑块平均面积、斑块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4项景观格局指数,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从景观和像元层面探索了1995~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面积呈现波浪状增长,其内部湿地类型变化较剧烈;②4项景观格局指数均表明研究区湿地呈越加破碎的变化趋势:③MSPA的分析结果与景观格局指数相一致,研究区湿地以"核心区"形态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景观破碎化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区域景观格局优化、土地合理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水沙变异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沙过程是塑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驱动力,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利用1976年-2014年近4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变化的遥感影像数据,系统分析湿地面积、湿地重心和南北区域湿地类型的动态变化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40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约1 000倍,自然湿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减少约41.9%;芦苇、滩涂、养殖及盐田湿地等典型湿地面积重心整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位移;南北部区域的湿地类型的演变出现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其中北部芦苇湿地、滩涂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南部芦苇湿地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滩涂湿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研究结果可为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河调水调沙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2003—2010年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定量分析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口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讨论了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调水调沙以来,保护区内景观类型分布特征发生明显变化,湿地生态系统呈明显的正向演替趋势;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多样性与异质性增加,景观形状复杂程度提高,斑块细化程度提高,景观破碎化非常微弱,景观格局生态状况总体上有较大提高;湿地生态补水工程与黄河水资源补给增加是促进景观格局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支持服务功能、供给服务功能、调节服务功能、文化服务功能等4个方面,各生态服务功能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与人类福祉关系密切。在分析鄱阳湖湿地格局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湿地面积、水质状况、生物资源等分析了湿地生态功能变化,结合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了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从人类福祉的把握、驱动机制的改善、有针对性的生态建设等3个方面探讨了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来水量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类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水资源是维持黄河三角洲湿地平衡的主导因素,黄河下游三角洲湿地的形成与变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对黄河利津站径流量的分析,并通过分析5个典型时间段黄河三角洲的遥感影像,解译得到不同流量情况下的生态水文格局,从而研究来水量变化对湿地生态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年径流量大于147.7亿m3时,对芦苇湿地面积的影响系数小于0.25;当年径流量大于98.2亿m3时,对草甸湿地面积的影响系数小于0.25;当年径流量为200亿~300亿m3时,湿地面积保持相对稳定,该区间是维持湿地格局稳定的适宜径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结合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面积逐渐减小,尤其2000年以后湿地退化呈现加快趋势.基于五期遥感数据,综合采用RS、GIS技术和野外调查方法研究1980-2015年来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类型和景观格局变化.结果 显示:近35年珠江三角洲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1980年人工建设用地仅为511.68km2,截止到2015年,人工用地面积达到1908.44km2.湿地面积占滨海湿地面积不到50%,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变化度是自然湿地4.7倍.最后针对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