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权交易是各国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解决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以湛江市为例,运用全成本定价法研究中美2个不同体制国家在水权交易价格上的差异,并进行两国在水权交易价格、水市场建设和监管机制上的水权交易适应性分析。最后提出推进中国水权交易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结合南水北调受水区典型城市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以及水资源配置布局,提出统一配置、综合定价,定向供给、独立核算,水权转换、市场竞价的增量水权利用的模式;进一步重点针对水权转换模式,初步构建包括利益相关方界定、信息管理、交易定价、交易协调、合约管理等内容的增量水权利用机制,设计水权交易平台,就平台性质界定、水权来源、利益相关方责任、准入要求、转让期限等内容进行探讨。结合水权交易模式设计,实现政府行政调控和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区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缓解东营市黄河以南南水北调东线水利用不足、黄河以北产业发展用水短缺约束局面。  相似文献   

3.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业用水占据绝对优势且主要依靠扬黄水的特点,论述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开展农业水权转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剖析了开展农业水权转让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创新水权分配机制,建立利益驱动的农业节水动力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创新交易机制,加快培育和完善水权市场等相关对策建议,以促进扬黄水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水资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水权交易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水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水权交易主体、交易程序以及水权交易的保障措施3个方面对水权交易机制进行大胆构想。在水权交易过程中,要对水权转让申请进行严格审查,对水权交易可能给第三方带来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并做出利益补偿,水权转让的整个过程要在社会的监督之下,以确保转让公平公正。通过对水权交易机制的分析和落实,水权交易将得以顺利进行。未来,国家可以在不同层面建立水权交易所,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简化水权交易程序,并完善相应法律制度,给予水权交易相应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跨流域调水水权分配与水市场运行机制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保证调水工程正常运行,更有效地提高调水的利用效率,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是必要的。根据国内外水权管理及水市场应用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了跨流域调水初始水权分配、水权交易及水市场运行机制和制度化建设框架,提出了跨流域调水初始水权分配方法、水市场的3级结构。讨论了交易价格、水市场的运行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水权交易制度建设是新形势下广东省水资源管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增强社会各界节水意识、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必行之路。通过开展广东省水权交易制度研究,鲜明地提出了包括可交易水权的定义与内涵,水权交易需要具备水权明晰、计量准确、价值可估三个基本条件,水权交易可分为政府储备水权竞争性配置、区域之间交易、用水户之间交易三种交易类型,以及需要建设水权交易法规、管理、技术论证和交易市场四大配套体系等符合广东省省情和水情现状的"一三三四"省级水权交易制度的顶层设计框架,为广东省水权交易制度建设和水市场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黄河流域三级水市场架构基础上,提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市场可围绕短期租赁和中长期转让两种模式进行构建。根据两种模式对水市场的运行程序、运作机制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水市场的组织机构包括市场管理机构、评估机构、出让方、受让方以及政府部门,对不同组织机构在水市场运行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作用进行界定,并对宁夏水市场运行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对国外水市场建立和管理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立黄河水市场的条件、原则和可行性,提出了黄河三级水市场的构架:流域级水市场、省区级水市场和用户级水市场.为了黄河水权水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明晰黄河水权,对初始水权进行合理分配;切实保障农业用水,维护农民的水权益;完善配套工程设施,建立水权交易的市场基础;建立和完善水法律体系,规范水市场和水权交易行为;筹建黄河流域“水银行”,提高黄河水市场运行档次.  相似文献   

9.
在对国外水市场建立和管理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立黄河水市场的条件、原则和可行性,提出了黄河三级水市场的构架:流域级水市场、省区级水市场和用户级水市场。为了黄河水权水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明晰黄河水权,对初始水权进行合理分配;切实保障农业用水,维护农民的水权益;完善配套工程设施,建立水权交易的市场基础;建立和完善水法律体系,规范水市场和水权交易行为;筹建黄河流域"水银行",提高黄河水市场运行档次。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权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通汉  许长新 《中国水利》2007,(8):46-47,51
在水权交易中,水权的合理定价时促进水权交易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而明确水权价格的影响因素是合理定价的保障。目前我国水权市场还是“准市场”,水权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供求因素、工程因素、经济因素、交易期限因素、生态与环境因素、政策体制因素等六大因素,在水权定价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1.
水权理论与南水北调工程水权分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洪先 《人民黄河》2002,24(3):15-17
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跨省市的远距离调水工程,由于沿线各省(市)的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等状况各不相同,因此必然存在流域、城市之间用水矛盾和利益协调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水权现状进行研究,根据水权基本理论,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水资源状况和南水北调工程实际出发,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水权分配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程序。  相似文献   

12.
2008年8月横山岭水库管理部门发现水质异常,经论证分别于2009~2011年通过放水、蓄水过程,使库区水体进行了充分交换,水体中重金属类水质参数变化甚微,富营养化及其他类参数不同程度得到改善,说明水体交换是改善库区水质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环境状况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工程按照地域划分为东线、中线以及西线三部分,其中与河北省水资源关系最紧密的中线第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受到了河北省的广泛关注,在“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指导下.对一期工程中在河北省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将水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分为水资源匮乏及废污水排放,根据不同的原因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对水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了综合与阐述。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沿线城市水环境建设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搞好沿线城市水环境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和竞争能力的思路。提出了按照城市定位研究规划,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规划,建设生态水网完善规划,用发展眼光补充规划,突出城市特色提升规划,完善建管机制落实规划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藤峡水利枢纽承担水资源配置任务,可对西江水资源进行调配,增加枯期下泄流量,降低枯期成潮上溯影响,改善西北江三角洲地区水质恶化状况,还可有效应对珠江三角洲成潮和西江下游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保障西江下游及西北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的饮水安全。初步计算了大藤峡水利枢纽发挥水资源配置功能所需库容和产生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从供水水费和水资源费的内涵、构成、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探讨水利工程水费与水资源费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调水工程水权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水权的基本理论,结合调水工程的特点,提出分时段水权的概念。在分析影响水权分配的主要因素后.把调水水权分成用户投资获取的水权和国家水权再分配两部分,概念清晰,易被接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调水水权再分配计算的数学模型,利用混沌优化方法进行优化计算,求解精度和可靠性较高,最后给出了计算方法的应用示例.获得了较为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思路优化了南水北调中线总体布局,实现了南北联调、丰枯相济,同时恢复密云水库在供水任务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了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由于丹江口水库和密云水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流域,且分别位于两个气候区,因此水体水质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避免调水可能带来的水质及水环境风险,在前期设计阶段与相关单位联合开展了两库水质调查、水质混合试验,构建密云水库平面二维水环境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程运行后两库水混合,对密云水库的水质、水温及其他理化指标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密云水库库区整体富营养化状态将逐年改善,调南水入密云水库有利于改善现状密云水库常年低水位运行所面临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再生水为湖池水源可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现状,但存在因再生水水质标准低、易发生水体富 营养化的问题。计算湖池生态环境需水量,定期对湖池进行补水和换水,以保证湖池生态环境的健康。 基于污染物质平衡原理,采用换水周期法,建立兼顾水量和水质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模型。以西安市沣庆 湖为例,估算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结果为:沣庆湖换水周期冬季为125d、夏季为53d。沣庆湖年平均生 态环境需水量为24.37万m3。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实施饮水解困工程,使多年饮水困难的村顿吃上了自来水。通过农村自来水安装实践,介绍一种不同压力罐、水塔和变频设备一解决农村定时供水的自来水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