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智慧城市的地下空间安全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管理问题和需求出发,构建了基于智慧城市的地下空间安全管理模型,体现为透彻感知、深度互联和智能应用的特点。结合中关村大型公共地下空间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实例,对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技术路径及其工程实现进行了分析。基于智慧城市的地下空间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感知、自调节的闭环系统,通过采用先进的网络通信、物联网、可视化、仿真模拟等技术,可以对庞杂的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动态管理,提高数据实时采集、关联处理和智能分析能力,从而使复杂的城市地下空间透明化,真正实现安全闭合管理和智能决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面向城市地下空间(人防工程)运营维护实际需求,应用BIM、IoT、智能感知等信息技术,搭建智能感知系统和基于BIM+IoT的地下工程智能运维平台,实现地下空间的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为智慧地下空间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1智慧城市与RFID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基于知识与创新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充分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地理空间、信息系统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实现全面透彻、无所不在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是智能城市的升级,也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  相似文献   

4.
合理规划城市地下空间是确保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城市地下空间正在走向“智慧化”,但针对城市地下空间智慧规划的研究还较少。文献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智慧规划领域起步晚、发展慢,亟需进一步研究。笔者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内容,将城市地下空间智慧规划所需的技术分为基础技术和智慧规划技术。基础技术包括辅助规划系统架构、数据管理、建模仿真、资源评价、规模预测、协同规划技术,智慧规划技术包括动态模拟、智能交互、CIM平台技术,分别梳理了各类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该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借助新一代的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打造智慧化的新型城市。智慧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领域的新命题。文章以《智慧株洲规划(2011-2015)》编制过程为案例,介绍了智慧城市规划设计采用的方法、流程和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6.
正智慧管廊是智慧城市核心理念在综合管廊的具体应用,是智慧城市在管廊行业的实践和延伸,如图1所示。智慧管廊的实质是综合运用自动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BIM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感知和监控管廊实时运行,深度协同管廊设施及入廊管线的精细管理、智能分析、辅助决策和应急处置,实现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让综合管廊运营更有序、更安全,促进城市管理和运营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字城市建设成果,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和应用趋势,浅析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的智能餐饮、智慧旅游、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1概述智慧家庭是智慧城市的最小单元,又称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是以家庭为载体,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为纽带,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自动控制技术,将家庭设备智能控制、家庭环境感知、家人健康感知、家居安全感知以及信息交流、消费服务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健康、安全、舒适、低碳、便捷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化家庭综合性服务平台。从技术角度讲,智慧家庭以物联网、宽带网络为基础,依托移动  相似文献   

9.
正智慧城市是指城市向着更深层次的信息化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城市的基础设施,让城市具有智能协同、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感知的特点,实现对城市智慧化服务和管理,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1智慧路灯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智慧城市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更全面的感知"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特征,要求智慧城市基  相似文献   

10.
<正>智慧城市主要是指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新一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也就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进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创新和成长,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智慧城市几乎融合了整个城市的所有IT元素,基于各类数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22)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使"智慧城市"渐行渐近。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以及物联网实现对地下管线的智能化信息管理。  相似文献   

12.
智慧城市是把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业中,是基于知识社会加以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通过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等应用,营造互联、智能、开放、协同的可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13.
智慧城市     
正1什么是智慧城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给出的定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方法,目标是使得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中对智慧城市进行了以下定义: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6)
<正>一、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背景下,围绕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关注点,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城市现有信息化的基础,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并整合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  相似文献   

15.
梳理了当前城市地下道路发展现状和趋势。地下道路规模化、类型多样化、功能复合化和网络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发展智慧化技术。探讨智慧地下道路概念,提出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过程智慧地下道路特征,重点针对地下道路运营阶段,从感知、决策和管控方面分析各层次的主要建设内容。最后从分步实施角度提出地下道路智慧化的建设内容和方向,旨在为未来城市地下道路智慧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智慧城市建设已是当前社会、经济、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产生的虚拟城市空间以另一种空间形式迅速拓展开来,并且它在时间、空间、传递效益等方面都具有实体城市空间所不具备的优势。然而现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基本聚焦在对实体城市空间的智慧化建设上,只把虚拟城市空间当作一种技术助力。为此,本文转换了视角,通过对虚拟城市空间系统本身进行智慧化建设,来促进城市更高效、快捷地实现智慧化目标。文章首先分析了虚拟城市空间的内涵、特征等,然后分析了对虚拟城市空间进行智慧化建设的优势所在,进而就虚拟城市空间如何实现智慧化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虚拟智慧城市的含义:一种基于智慧化虚拟城市空间的城市新模式,它通过对虚拟城市空间进行信息整合、智能集成和智慧分析,将其打造成一个有机的智慧化体系,以促进城市活动智慧发展继而实现城市全方位智慧化目标,最后文章给出了三个虚拟智慧城市场景。  相似文献   

17.
<正>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由智慧城市发展到新型智慧城市阶段。新型智慧城市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市民体验和服务成效,是以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  相似文献   

18.
韩勇 《门窗》2020,(3):121-122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趋势,以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其坚强后盾,提供管线扩容空间、信息采集设备安装空间、数据传输线缆安装空间、智慧化数据测算等。智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我国城市建设中,二者将会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水库大坝智慧管理的特点和难点出发,对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维可视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感知多源信息,通过数据融合,实现大坝安全智能诊断与智慧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承载的人口将越来越多,城市面临的挑战也愈加繁多和复杂。建设智慧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体现了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