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北洛河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北洛河交口河水文站1964—2008年实测月径流量资料,对径流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集中程度、变化幅度进行了分析;应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北洛河径流量的年际、季节变化趋势,并对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径流量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表明:①北洛河河川径流量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年内分配比较集中,进入21世纪后年内分配相对均匀,径流量主要集中在7—9月;②北洛河年径流量呈明显减小趋势,冬季的减小趋势不显著,其他季节的减小趋势均十分明显;③北洛河年径流量在1973年、2003年发生两次突变,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径流量变化趋势基本与全年的保持一致,但丰水期在1983年多出一次突变,枯水期在1982年、1994年多出两个突变点,径流量变化的总体趋势都是减小的。  相似文献   

2.
洮河干流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依据洮河干流上、中、下游的四个主要控制水文站实测月、年径流量资料,运用矩法和Mann-Kendall秩次检验法等方法,研究洮河干流径流的周期性、突变性、相关性等变化规律,揭示洮河干流径流年内年际的演化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洮河干流上、中、下游径流年内分配多年变化趋势一致,由集中向均匀转变,但变化趋势不显著,自上游向下游不均匀性增强;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但总体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洮河上游、下游径流年际变化平稳,中游年际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3.
利用秃尾河高家堡站1967—2007年径流数据,对秃尾河径流年内、年际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年、月径流序列进行了Mann-Kendall检验,结果表明:①1967—2007年年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②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呈双峰型,1967—2007年各月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比例逐渐下降,非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比例上升,1970年后径流年内分配的不均匀系数和集中度较之前明显减小;③秃尾河径流减少和年内分配均匀化是气温上升、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兴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下水的需求也日益上升.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基于ArcGIS应用软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大兴区地下水位的年内、年际变化情况及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兴区地下水位年内变化较大,与人工开采、大气降水关系密切,地下水埋深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与1999年相比水位埋深普遍增大,平均地下水位埋深较1999年增加了8.40m,年均增幅为0.76m。随着再生水利用率的提高.作为北京市典型的再生水灌区,大兴区地下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涵养和恢复。  相似文献   

5.
昌平区近年来水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供水主体仍然为地下水,然而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却有所降低.利用GIS技术,结合昌平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昌平区地下水位年内变化、年际变化特征和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的年内波动较大;年际来看,2009-2015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自2016年起开始恢复和抬升;与2009年相比,2019年地下埋深大于30 m的区域面积明显增加,小于20 m的区域面积明显缩减,水位平均下降3.62 m,最大下降深度13.86 m,西部降深较大,东部降深较小,八仙庄、东二旗地区水位有所回升.此研究对昌平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石家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分析,揭示了地下水位年际及年内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开采和降水)。结果表明,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位年际下降明显,但不同月份的地下水位年际下降速率不等,雨季前的1月-5月年际平均下降幅度比雨季及其之后的6月-12月年际平均下降幅度大。地下水位的变化主要是受到开采量和降水量的共同作用。在年际变化上,开采量增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而降水量对地下水位的年际影响主要表现在丰水年时地下水位出现回升或下降速度减缓,枯水年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增加。在年内变化上,3月份之后开采量增加和降水量较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较快,而从6月份开始降水量增大和开采量减小导致地下水位开始回升。  相似文献   

7.
采用50年(1956~2005年)系列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韶关市的气候特点、降水成因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韶关市降水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季(4~7月),流域内降水分布不均,容易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8.
深入剖析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变化特征是研究黄河治理方略、水沙资源配置及重要水利工程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以1955-2014年黄河内蒙古河段3个主要水文控制站(巴彦高勒站、三湖河口站、头道拐站)长时序水沙数据为对象,采用水沙年内不均匀性、集中度及变化幅度等指标值,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法,深入探讨了内蒙古河段水沙年内分配与年际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序列年内变化表现为输沙量的不均匀程度和集中度比径流量的大,各站径流量集中期多在8、9月,输沙量集中期基本全在8月;水沙序列年际变化表现为水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水沙序列具有多尺度振荡的特点,存在着年际尺度和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4,(3):49-51
针对甘肃省旱灾频繁、危害大的现状,开展了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选取甘肃省境内的30个气象台站1951—2010年的月降水量、月平均风速、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照时数、日平均水汽压、可能日照时数等资料,基于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省旱情呈现微弱缓解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前10 a的中后期干旱状况明显加重,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干旱状况有所缓解。对中等干旱、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的可能发生频次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全省旱情地域差别较大,总体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佳木斯市大鼍降水实资料的分析,揭示了佳水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暴雨对引黄灌区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客观评估特大暴雨对人民胜利渠灌区土壤与地下水的环境效应,跟踪研究了2016年7月9—20日特大暴雨降雨过程,分析了暴雨作用下人民胜利渠灌区典型区域土壤盐分及地下水化学组成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暴雨前相比,暴雨驱动了80 cm以上根层土壤脱盐,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盐分下降明显,分别较暴雨前降低了63.74%、68.20%、33.41%;典型区域暴雨后0~20 cm根层土壤盐分均值为0.187 9 mS/cm;区域地下水埋深较暴雨前上升了0.18 m,区域地下水阳离子水文化学相的分类类型由暴雨前的钙-钠型转化为暴雨后的钠-钙型,区域地下水总溶解性固体含量较暴雨前增加了24.95%,达到1 315.09 mg/L,区域地下水钠吸附比较暴雨前增加了54.05%,达到32.94。暴雨驱动了根层土壤盐分向下淋溶,导致0~100 cm根层土壤盐分呈现"扁平化"分布,由暴雨产生的淋溶补给加剧了地下水作为灌溉水的碱化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2.
泾惠渠灌区是陕西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研究灌区干旱时段的地下水动态对灌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灌区多年的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法选取了灌区的典型干旱时段,然后选取灌区内的典型观测井位分析了其干旱时段内地下水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引黄灌区用水水平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影响引黄灌区用水水平的因素,建立了用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灰关联综合评价和模糊综合评判两种方法,分别建立了引黄灌区用水水平评价模型,并以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为例,对用水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4.
《人民黄河》2015,(8):140-144
干旱扬黄灌区田间灌溉过程的水盐运移具有独特性。选取甘肃景电灌区的典型试验点,构建基于HYDRUS-2D软件的土壤水盐运移模拟模型,模拟了间歇性定额灌水-蒸散发条件下饱和-非饱和土壤盐分的运移过程。结果表明,经过两次灌水-蒸散发循环试验,各试验点耕作层土壤平均含盐量均大幅下降,土壤盐分缓慢下移,耕作层土壤脱盐趋势明显。各试验点耕作层土壤在灌水压盐及蒸散发返盐双重作用下,交替发生了脱盐和积盐现象。灌溉和蒸散发是影响干旱扬黄灌区田间土壤水盐运移的重要因素。灌水定额取4 000~6 000 m3/hm2的土壤脱盐效率较高,且首轮灌溉使田间0~100 cm土层含水率达到饱和、后几轮灌溉逐步增加灌水量的灌溉方案更有利于排出田间土壤盐分。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高效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目前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引黄灌区的管理体制、水价制度等角度,提出了“专管机构+用水户协会+农户”的灌溉运行管理模式及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探讨解决灌区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灌区良性运行机制,加强工程管理,提高灌区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石津灌区渠道渗透率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东妮  曾坤 《人民黄河》2012,(8):110-112
通过收集石津灌区的水文地质资料,针对井渠结合灌区和纯井灌区的特点,建立了灌区的二维地下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渠道衬砌率条件下的地下水位变化规律,以及渠道渗透率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井渠结合灌区的地下水位随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增大而升高,当渠系水利用系数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本次研究为0.74),地下水位随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增大而下降;纯井灌区大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与渠系水利用系数存在负相关关系,增大渠系水利用系数将降低该区域内地下水位;纯井灌区部分区域的地下水位与渠系水利用系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附近渠灌区和井渠结合灌区对该地区的侧向补给。  相似文献   

17.
新疆干旱内陆河灌区灌溉入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干旱内陆河灌区地面灌溉条件下,通过负压计、中子仪、地下水埋深监测研究,得出零通量面的形成变化规律、生育期田间水分变化及入渗;生育期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换关系活跃。  相似文献   

18.
以黄河上游镫口扬水灌区总干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引黄渠道泥沙的输移、沉降与悬移特性,分析了含沙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干渠挟沙力和水流速度、悬移流速及起动流速三者间的关系对含沙量及渠道的冲淤状态有显著影响;含沙量的变化规律具有沿程减小、沿程增大、变化平缓和起伏较大4种状态;含沙量S与各因子相关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流速U、沉速ω、床沙中值粒径D50床、水深h和悬移质中值粒径D50悬,S与U、ω、D50悬均成幂函数关系,与h成线性函数关系,与D50床成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宁夏渡槽工程安全评价尚未建立统一的技术体系,开展工程安全评价体系研究,以期探索 建立科学适用的工程安全评价体系,提高工程安全评价可靠性。经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筛选指标,分层 次建立指标体系,应用不确定型层次分析法及群判断相关理论确定指标权重,并制定指标评分标准和工 程安全评级标准,完成工程安全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经实践应用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满足宁夏引黄 灌区渡槽工程安全评价需要,可为工程建设投资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为同类地区工程安全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引黄灌区基础信息的特征,按照专业类别、主题、动静态3个分类层次,对引黄灌区基础信息进行分类与组织,把引黄灌区基础信息分为13个专业大类,37个主题,110个动态信息类。引黄灌区基础信息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是引黄灌区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对引黄灌区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