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雷鸣远 《电工技术》2023,(S1):283-285
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光伏并网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伏发电系统正向着更高效率、更高功率密度、更小体积、更低成本、更高可靠性和更低噪声的方向发展。户用光伏并网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伏发电系统,不仅可以解决我国西部地区能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我国政府对太阳能产业的扶持,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研究了户用光伏并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旨在提高户用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同时也为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芳  沈辉  许家瑞  陈维  王东海 《电源技术》2007,31(9):693-696
为了推广户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在广州凤凰城一套豪华别墅内建立了一套目前广东省最大的6 300W户用光伏与建筑结合的发电系统,其中5 400W为并网发电系统,900 W为独立发电系统.整个系统安装在花园内的长廊支架上,给出了太阳电池板的安装过程;以及并网逆变器和数据采集的使用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3.
户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LF2407A的户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文中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锁相环设计,同时给出了系统的控制框图和锁相环程序流程图,并进行了样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并网电流波形良好,并且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并网的功率因数为1。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勇 《上海电力》2005,18(1):49-53
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及系统构成。叙述了光电转换组件及逆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功能;介绍了单相光伏并网逆变系统及其控制系统设计;对并网后由逆变器系统产生的谐波作了测试与分析;并对今后该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研发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户用逆变电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设计了一种以Intel80C196MC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的风能、光能互补应用的户用逆变电源系统。系统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对蓄电池充电,逆变器采用电流和电压双闭环调节方式,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有效抑制了系统的超调,实现稳态输出无静差。  相似文献   

6.
《大众用电》2009,(3):54-54
户用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是由西北工业技术研究所组织研发、陕西恒业盛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太阳能家用发电产品。该系统在太阳能的照射下,光伏电池产生电流经过控制器的调整,储存在蓄电池中,通过控制器和逆变器来满足用户用电的需要。系统专门针对无电、缺电地区进行了优化设计,功能完善,经济实用,操作一键完成,并配有LED显示。同时,该系统还采用先进的逆变控制技术,以及短路、欠压、过压、反接、防雷等保护措施,可连续无日照提供3天电力。  相似文献   

7.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基于DSP芯片TMS320F240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关键是预测控制方法和PI控制方法的结合。该控制方法在实际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光伏并网发电通信控制器。通过RS-485口采集各组光伏发电单元及其他设备的模拟量参数,计算光强、直流电压和电流进行逆变辅助控制,对自动跟踪各单元进行一致性控制,并利用检测风速对自动跟踪各单元进行保护控制。采集计算系统运行参数,供检测系统显示和分析。该通信控制器还具有基于Modbus协议的远方通信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跟踪(MPPT)控制策略及基于模糊-PI电流内环的双闭环并网逆变控制方法.对模糊控制器选择了适当的模糊规则和合适的比例量化因子,并且对PI比例调节器选择了合适的比例积分因子.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电导增量法及干扰法,基于模糊控制策略的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系统具有优良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相似文献   

10.
作为常规电的一种补充和替代,太阳能这种环保的新能源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并网发电是太阳能电源的发展方向,代表了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能源利用技术。现在,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并网发电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为了缓解能源紧张问题,提高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以2 k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为例,深入研究了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分类和组成,设计了光伏阵列、汇流箱主参数、逆变主电路参数等。研究表明,2 k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操作和实时监控,分析了应用于工业控制的Modbus通信协议,介绍了TPC7062K型号的触摸屏,利用MCGS组态软件完成了触摸屏控制界面的设计。以触摸屏作为主机,DSP作为从机,实现了两者之间基于Modbus协议的串口通信。通过实验验证:系统运行过程中,数据传输稳定可靠且实时性好,实现了良好的人机交互控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布式户用光伏发电补贴退坡和平价上网两阶段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首先,在对历年补贴退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按照一定的下调比例对补贴退坡进程中户用光伏的装机量、投资意愿和单位装机成本进行预测.其次,模拟其步人平价上网阶段后各指标的发展趋势,得到2020年至2028年户用光伏发展的仿真结果.最后,使用算例验证模型有效性.算例表明,户用光伏将在2022年由补贴退坡转入平价上网阶段,并且到2025年左右将正式从平价上网的适应阶段过渡至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检测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孤岛产生原理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分析了传统的无源孤岛检测方法和有源孤岛检测方法,针对已有孤岛检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电压前馈正反馈扰动孤岛检测方法,使公共耦合点电压趋于不稳定,从而通过欠电压/过电压检测判断孤岛的发生.该方法具有无检测盲区,对电能质量影响小,检测速度快等优点.此外,对于多台光伏发电系统并网运行的情况,该方法同样适用.根据IEEE Std.2000-929标准对提出的检测方法进行仿真测试.仿真结果验证了提出的孤岛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逆变器的设计与控制方法   总被引:35,自引:13,他引:35  
针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关键部件--逆变器的结构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从电网、光伏阵列以及用户对逆变器的要求出发,分析了各种不同的逆变器拓扑结构与控制方法,比较其运行效率和控制效果.对于目前国内外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逆变器的研究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逆变器高效可靠运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人们的热爱和喜欢,它作为一种新的能源系统,正在影响着传统能源系统。本文通过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检测技术,分析和介绍了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对孤岛效应可能发生的现象进行了阐述,并提出防止孤岛效应的措施以及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对电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户用光伏电源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户用光伏电源逆变器的组成原理,提出了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来提高电源系统供电质量的控制策略,并详细地介绍了这种策略的实现方法,给出了主要实验波形。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对提高户用光伏电源的电压稳定性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设计光伏发电系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确定光伏方阵的倾角,并由此估算照射到方阵面上的太阳辐射量。本文根据倾斜面上辐射量的计算理论建立了计算模型,提出对每天各倾角下倾斜面辐射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年最佳倾角和月最佳倾角,设计了软件流程并使用Labview语言设计了计算软件,通过该软件可得到最佳倾角和总辐射量等数据。进一步搭建了人工倾角调节式光伏并网发电实验系统,通过长时间连续实验对比相同硬件环境下月最佳倾角和年最佳倾角下发电量的差异,与本文计算结果吻合。该计算方法可为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算法支持和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9.
当光伏发电系统所连电网发生短路故障时,光伏电源的故障电流会发生暂态突变,但由于逆变器控制电路的保护作用,短路电流的幅值较小,因而传统的保护方法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不一定适用。为寻求适合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保护方法,建立了基于PSCAD/EMTDC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对其短路电流的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对故障电流的波形进行分解,提出一种基于HHT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保护方法,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含有光伏发电的电网发生短路故障时,该保护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为改善含高密度、多接入点建筑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电网运行特性,从能量管理和区域电网的运行调度两方面分析了建筑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发电量预测需求,探讨了区域建筑光伏发电量预测的关键技术,分析指出原理预报法建模困难。得出如下结论:采用神经网络法、支持向量机方法等人工智能方法是光伏发电量预测模型的主要发展方向;数值模式太阳能辐射预报的预测精度和空间尺度离电网调度运行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最后初步设计了建筑光伏的发电量预测系统,提出采用综合多个点的太阳能辐射预报结果进行区域太阳能辐射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