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刘潇  周欣越 《包装工程》2022,43(10):183-189
目的 通过分析“新文创”时代下文化IP的消费模式、商业模式、社会价值,为文化企业和设计师提供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的文化IP体系。方法 以“新文创”为背景,分析国内外文化IP的研究成果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文化IP价值演进,以及文化IP开发、运营、传播渠道的发展模式,进行文化IP体系构建研究。结论 通过建立文化IP基因数据库、搭建用户模型库、文化基因符号提取与转化、文化IP孵化路径、打造文化IP全产业链5个维度,逐步构建文化IP体系。以“新文创”为核心的文化IP,将以一种更为严谨、系统的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基于“新文创”视角下的文化IP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2.
申冰 《包装工程》2021,42(22):310-316
目的 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究博物馆新文创的建设路径.方法 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文博机构角色的转变、文创产品的升级发展和更新迭代,以及博物馆的传统与未来发展的思考,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展开博物馆新文创的建设路径及其IP构建方式、方法的研究.结论 得出博物馆新文创建设要以内容为王,通过IP挖掘(主题先导)、IP塑造(故事驱动)、IP转化(多元演绎)、IP赋能(打通平台)层层递进,构建出以IP为核心的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将博物馆文化及馆藏文物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通平台,赋能未来,通过实现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为博物馆新文创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姝  张子璇 《包装工程》2022,43(16):347-354
目的 探究传统文化遗产在新文创理念下传承和发展的新方法,寻求传统文化价值与文化产业价值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激发文化产业新活力,塑造我国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法 从新文创理念的视角出发,分析目前以传统文化遗产为内容的IP建设发展现状,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参考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构建在现代文化产业中传统文化遗产IP生态链模型。结合以唐卡艺术为主题的设计实践验证传统文化遗产IP生态链模型,并完成设计应用。结论 在新文创理念下,构建传统文化遗产IP生态链,对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传承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媛霞  殷俊 《包装工程》2022,43(10):326-334
目的 研究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数字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互联网的传播与时代审美需求,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化IP的提取,进行文化IP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设计转译。在获得视觉要素筛选结果、数字文创APP信息架构、意义体验达成路径以后,采用“APP+IP形象”的思路,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结果 围绕文化IP,完成APP用户体验设计、角色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与引导页设计。结论 “文化转译”打造文化IP并生成数字文创的方法,融通了传统与现实,有助于深度挖掘非遗类数字文创的文化主题,保证数字文创产品文化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是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静 《包装工程》2021,42(2):252-257
目的以中国春节文化为核心,提取、构建具有识别性的主题元素,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实现对中国传统春节文化的视觉化转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方法分析国家战略以及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论述文创产品设计与文化创意、文化情感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消费者心理为基础得出国内文创产品的设计需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对春节文化的思考,运用感知分析法对春节文化进行符号的提取,通过递进法将春节符号进行图形与颜色的可视化设计,形成一组反映春节文化的系列创意图形,依据春节文化意识形态与文创产品载体的功能落位从而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得出设计实践。结论基于春节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对春节文化独有的情感认知基础上进行的设计,对春节文化的元素提取与设计为我国传统文化走向市场提供了可能性,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了国内文创产业的发展,具有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双重意义,为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种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颖 《包装工程》2023,44(10):395-405
目的 基于符号学理论,开展现代语境下壮锦产品的解读,提出壮锦文创产品新方法体系,创新壮锦文创IP转换途径,提升壮锦文创产品文化影响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方法 引入地理空间数据库技术为构建纹样数据库收集数据,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从语义、语构、语用等层面解读壮锦的深层内涵,并构建壮锦文创产品IP开发转化模式。结论 对壮锦的语义、语构、语用进行现代语境梳理剖析,并提出壮锦文创产品IP开发路径,应用时代性营销手段和方法实现壮锦文化资源到产业的转换,最终形成壮锦传统工艺—壮锦文创产品—壮锦文创IP升级产业链。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使博物院文创开发过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结合移动互联网媒介下的用户消费行为模型,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开发新路径。方法 结合SICAS模型及相关案例,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用户消费决策路径,探索构建在新的用户消费模式下博物馆IP塑造及其文创开发新路径。结论 “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开发建设要以用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馆藏文化塑造的IP为核心。通过IP挖掘、塑造、强化、设计再开发逐层递进,同时借助互联网思维及数字化媒体技术,构建博物馆文创消费服务系统,建立博物馆文创与消费者间友好的互动关系,打通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扩宽文创消费渠道,实现文创开发过程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正向循环,为博物馆文创开发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罗哲辉  陈彩霞 《包装工程》2023,44(14):347-353
目的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以广东太虚拳为例,研究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路径,为当前传统体育类非遗的数字活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方法 进行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应用现状研究;分析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的意义与机会,构建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的具身认知模型,提出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路径;分析广东体育类非遗——太虚拳传承现状与需求,以其为例展开设计实践并进行设计模型与设计路径的可行性验证。结论 提出了面向体育类非遗的互动产品设计方法,强调了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文化内容提取与转化、用户体验通道构建及体验情境设置,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体育类非遗文化的具身感与沉浸感,为体育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框架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丽君 《包装工程》2023,44(18):250-257, 275
目的 研究岭南非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设计,探究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新路径。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岭南古建筑不同区域灰塑素材,再以山墙、墙楣区域灰塑文化为例,基于符号语义学理论“外延层”“内涵层”两个维度解构分析岭南灰塑文化,凝结转化灰塑文化符号。结果 围绕灰塑“祈福”文化符号,从“皮”“肉”“骨”三方面设计转化文化符号IP形象。结论 基于文化“外延层”“内涵层”探寻设计岭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有助于岭南灰塑的现代传承与设计,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保护。  相似文献   

10.
研究传说类非遗在文创设计中的品牌化创新应用,通过分析广西横县百鸟衣传说,针对当下新颖的传播方式与时代审美,探索百鸟衣的活态传承路径。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对百鸟衣文化进行IP形象提取,采用“IP形象+品牌化”探讨文创品牌设计的思路,提出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及促进口述性非遗资源向商业化品牌文创设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王伟伟  王姝懿  魏婷  王毅  陈健 《包装工程》2022,43(16):198-208
目的 提取中国春节典型活动文化设计因子,探索现代场景下春节文化产品新形式,丰富产品设计方法。方法 首先收集关于春节描述性词汇并通过适合度缩小范围;接着梳理出春节文化典型活动样本要素并进行分析与提取,研究用户对春节文化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F-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搭建决策矩阵,通过熵权法提取出关键文化设计因子后进行再设计,测试此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研究目标用户表层的行为方式和深层的情感需求,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得到春节文化产品的设计要点,输出一款可以满足用户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对春节情感需求的文创产品。可为中国传统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相关的设计参考,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国内文创产业的发展,具有思考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晓燕  刘肖 《包装工程》2019,40(4):93-98
目的研究春节文化中的主题元素,构建春节文化主题元素的提取模型,挖掘提炼出具有识别性的设计元素,结合具体设计实践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以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法通过搜集整理春节文化的感性词汇,深入分析春节文化的核心思想,综合运用感知分析和形状文法等方法,提取春节文化核心设计元素,提出春节文化元素的提取及衍生设计研究方法,实现春节文化与现代技术的交融,最后以创作案例进行验证。结论验证了方法模型的可行性,春节文化主题元素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为春节文化设计创作注入了新活力,赋予了现代设计更高的文化内涵,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又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提升春节的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方林 《包装工程》2019,40(24):111-116
目的思考传统年节特色IP在当下中国品牌国际化传播中所应具有的价值。方法以移动互联时代品牌传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机遇为基础,分析研究当下中国语境下的IP,结合时代背景挖掘传统年节的文化价值。结论传统年节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标签,在国内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在国外有着极高的辨识度。打造基于年节文化的IP,是对传统年节当代价值的一种再思考与再创造,可将传统年节具体化、时尚化和生动化,也将使其成为中国品牌形象输出与传播的利器。传统年节特色元素的IP化是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与转换的重要表现,将其用于中国品牌的国际化战略中,必能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建立深入人心的中国品牌文化认同,提升中国品牌形象传播的价值,实现商业运营与文化传播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中式美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审美观念、艺术风格、价值观。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AIGC)技术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关注中式美学的文创设计。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典型作品——水墨画进行分析处理,利用AIGC技术实现文创产品的高效转化生成。方法 基于水墨画大画幅及大师画作稀少的特点,借助显著性检测技术进行图像分割,实现画作信息的有效提取;运用基于扩散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算法,训练一个能实现传统水墨画作特征重绘的AIGC文创模型,引导其生成中式美学图像,并将生成结果应用于文化产品及创意衍生品的设计中。结果 以中国国宝级画家齐白石先生的经典名画系列“蟹”为例,将其进行特征提取及图像分割,得到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素材库,而后借助扩散生成模型进行训练,挖掘中国传统画作的绘画特点,并设计实验以验证其可行性。结论 建立中国传统美学AIGC分析转化的定制路径,解决中国传统美学和AIGC大模型间的美学边界问题,从现代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美学理念出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创新的艺术和设计作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孟婷 《包装工程》2020,41(4):323-326
目的探索山西“年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可行性与具体路径。方法以山西“年文化”的发展历程、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为基础,围绕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内涵,挖掘并研究文化创意产品转化方式,阐述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相互关系及重要意义,结合教学与实践成果,对相关设计原则、要素和方法等进行总结;以促进和提高山西“年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水平为目的,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产业化潜力,助推三晋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结论山西独特的地理文化生态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春节节日民俗,汇聚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情感文化,是收集与整理文化艺术符号,探寻文化深层次结构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在更高层面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6.
凌秋月 《包装工程》2022,43(10):319-325
目的 用文创设计来开发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在传承中保护海南黎族传统民俗文化。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与个案比较研究,对黎族传统的物质、社会、口承和精神四大类民俗进行梳理、分析与提炼,对黎锦、黎族银饰等日常用品进行民俗文化的分析、提取和转换,探讨黎族传统民俗在文创设计和文化IP打造中的开发和创新设计途径。结论 黎族传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富于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结合新兴设计技术手段和文化IP理论探究,对其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是打造民族民俗特色文创产品的重要途径。通过IP打造和文创产品设计,不仅可以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促进本土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对传承和弘扬黎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