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离纯化艾草多酚,并研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对比了7种大孔树脂对艾草多酚的吸附与解吸性能的差异,得到较合适的树脂,优化了其纯化条件。采用乙醇溶液进行梯度洗脱,研究了不同梯度乙醇洗脱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D101树脂是较好的艾草多酚吸附剂,静态吸附120 min即达到饱和,最佳分离纯化条件为:粗多酚质量浓度1.5 mg/mL,pH 2.0,上样流速1.5 mL/min,吸附平衡后,以60%乙醇为洗脱液,1.5 mL/min流速进行洗脱,纯化效果良好,多酚纯度由21.42%提升到69.19%,纯度提高了3.23倍。对比不同梯度乙醇洗脱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60%乙醇洗脱组分可以很好地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60%乙醇洗脱的艾草多酚主要含有异槲皮苷、根皮苷、芦丁等,其可能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结论:艾草多酚具有一定的降血糖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7个品种甘薯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探讨甘薯叶抗氧化和降血糖的潜力。以甘薯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体外实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OH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7个品种甘薯叶提取物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具有明显差异。甘薯叶总多酚含量介于15.02~33.33 mg GAE/g DW,总黄酮含量介于1.06~3.11 mg RE/g DW。徐薯18、济薯18和龙薯9甘薯叶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品种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龙薯9自由基(DPPH·、ABTS+·、·OH)清除能力最强;济薯18还原能力最强;商薯19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最强。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而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本研究表明甘薯叶是潜在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优质来源,为甘薯种植和生产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太行菊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相中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抑制作用的动力学特征,采用萃取法制得太行菊黄酮的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残余水相和石油醚相,使用体外(PNPG) 法建立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筛选模型,通过酶促反应动力学绘制Lineweaver-Burk曲线,分析太行菊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作用的抑制类型。太行菊不同极性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活性与黄酮的质量浓度之间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中黄酮质量分数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萃取相,且高于阿卡波糖,而残余水相和石油醚相中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低于阿卡波糖。酶抑制活性乙酸乙酯(IC50=1.01 mg/mL)<正丁醇(IC50=1.25 mg/mL)<阿卡波糖(IC50=1.47 mg/mL)<残余水相(IC50=1.77 mg/mL)<石油醚(IC50=2.12 mg/mL)。酶抑制动力学研究发现,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中太行菊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是混合型抑制类型中竞争与非竞争关系;残余水相和石油醚相中太行菊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是竞争与反竞争的混合抑制类型。太行菊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相黄酮均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在开发成辅助降血糖的保健食品或药品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有望将太行菊醇提物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黄酮开发为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野生蓝果忍冬进行多酚成分鉴定和抗氧化、抗淀粉酶活性研究。方法:以我国小兴安岭地区的野生蓝果忍冬果实为材料,通过固相萃取技术分离纯化得到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分离液,测定分离液中的化学成分,并测定多酚粗提液中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抗氧化活性(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抗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结果:野生蓝果忍冬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多酚,尤其是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山柰酚-3-芸香糖苷含量很高;蓝果忍冬多酚粗提液中总酚含量为82.7 mg/100 g,总花色苷含量为49.8 mg/100 g,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半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0.39 mg/mL和0.933 mg/mL,对脂肪酶活性的半抑制质量浓度为12.31 mg/mL,说明蓝果忍冬可以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淀粉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以桑黄裂蹄针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为研究对象,采用6 种溶剂对其进行提取,对提取物中多酚和麦角甾醇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每种溶剂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乙醇提取物的多酚含量最高为(3.03±0.27)mg GAE/g DW。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提取物麦角甾醇含量相当且显著高于其他溶剂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具有最高的DPPH 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分别为(23.37±0.83)、(78.42±1.28)μg/mL]、铁还原能力[(50.05±1.90)mmol/g]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 为(13.95±0.79)μg/mL)]。相关性分析表明桑黄裂蹄针层孔菌的多酚含量与其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还原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且相互协同的酚酸类物质是潜在的功能成分。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主旨是探讨肉桂多酚的体外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为肉桂多酚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福林酚法测定肉桂多酚的总酚含量,采用试剂盒以及有机试剂检测肉桂多酚清除ABTS~+、Fe~(3+)、DPPH、OH~-等自由基的能力以及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肉桂多酚的含量为64.43 mg/g(干重),对ABTS~+、Fe~(3+)、DPPH、OH~-等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能力,其IC_(50)值(半抑制率浓度)分别为0.71、0.27、0.18、0.97 mg/mL,对以上四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DPPHFe~(3+)ABTS~+OH~-,且存在剂量依赖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着样品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肉桂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著的抑制能力,其IC_(50)值为0.048 mg/m L,同样存在剂量依赖性,且抑制效果显著高于阿卡波糖对照。因此,肉桂多酚对ABTS~+、Fe~(3+)、DPPH、OH~-等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能力,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著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覆盆子不同形态多酚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差异,采用不同溶剂和方法提取覆盆子中的水溶、醇溶、游离和结合多酚,比较不同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和可水解单宁含量差异,测定其自由基清除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抗糖基化能力,并采用质谱技术测定活性最佳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覆盆子醇溶性多酚提取物的总酚和可水解单宁含量最高,分别为414.95、182.47 μg/mg(以每毫克提取物中所含没食子酸当量表示),同时具有最高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半抑制浓度分别为40.68、23.90 μg/mL和1.65 μg/mL。结合多酚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和抗糖基化能力最强。共从醇溶性多酚中初步鉴定出31 个化合物,单宁类和黄酮类化合物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因此,提取游离多酚和水溶性成分后的覆盆子残渣具有进一步利用、开发高活性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香榧的叶、茎、假种皮、种壳和种仁提取液中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的含量,及其自由基清除能力、α-葡萄糖苷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能力,比较香榧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差异,间接证明其在降血糖和预防痛风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香榧不同部位提取液的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香榧仁和香榧叶分别含有最高的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分别为25.28?mg?GAE/g和1.10?mg?CE/g,而香榧茎和香榧假种皮中的黄酮含量最高(P>0.05)。生物活性分析显示,香榧仁具有最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能力,且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IC50=0.14?mg/mL)高于阳性对照品阿卡波糖(IC50=1.29?mg/mL)。因此,香榧仁是优于香榧叶、茎、假种皮和种壳的天然抗氧化剂、α-葡萄糖苷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坛紫菜多酚的提取工艺,开发天然降血糖食品。方法: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坛紫菜多酚的提取工艺,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评价不同采收期坛紫菜多酚的降血糖活性,并基于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及ORAC值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坛紫菜多酚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液料比(V乙醇溶液∶m坛紫菜)51∶1 (mL/g),乙醇体积分数56%,超声时间51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的坛紫菜多酚含量为5.027 mg/g。不同采收期坛紫菜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其中四水坛紫菜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最强;不同采收期坛紫菜多酚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其中四水坛紫菜多酚抗氧化活性最强。结论:四水坛紫菜多酚含量高、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强、抗氧化能力强,是开发天然降血糖食品和抗氧化剂的优良食源。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化橘红柚皮苷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测定化橘红柚皮苷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及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并分析其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类型。结果表明,化橘红柚皮苷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优于阿卡波糖,柚皮苷主要以剂量依赖性、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IC_(50))为0.008 mg/mL,阿卡波糖的IC50为0.026 mg/mL,且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竞争性、可逆抑制,同时0.08 mg/mL浓度的柚皮苷具有较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基于化橘红柚皮苷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及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将其进一步用于天然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明日叶不同极性部位的活性,将明日叶粗提取物过HPD-600大孔树脂,收集50%乙醇洗脱物。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50%洗脱物进行液—液萃取,将50%洗脱物分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三个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测定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研究各萃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和总还原能力以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的总黄酮含量以及总多酚含量高于其他溶剂相,且体外抗氧化能力和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最强。明日叶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赶黄草活性成分提取溶剂,比较赶黄草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合理开发赶黄草。方法:测定赶黄草中总多酚、总黄酮、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结果:随着溶剂浓度的增加,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全草中主要的7种酚类化合物(儿茶素、芦丁、乔松素葡萄糖苷、槲皮素、山奈酚、乔松素和赶黄草苷A)含量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铁离子还原能力均以80%乙醇提取物的最高。赶黄草不同部位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ABTS 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离子还原能力均呈现为花>叶>茎,且花和茎中的含量及活性随提取时间的延长均显著降低,而叶中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相对稳定。此外,抗氧化活性与总多酚、儿茶素、异槲皮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阿福豆苷、乔松素葡萄糖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80%乙醇提取赶黄草中活性成分效果最好,其活性成分含量高且活性稳定。  相似文献   

13.
研究芫荽籽水提物和成熟芫荽茎叶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效果。实验测定了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以体外清除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还原能力的效果来评价两种水提物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从而评价其体外降血糖活性,确定了酶的抑制作用类型。结果显示:成熟芫荽茎叶水提物的总黄酮含量要高于芫荽籽水提物,两种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均呈现出浓度依赖性,且前者总体抗氧化能力和酶抑制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4.
每年大量的莲叶、莲蓬壳、莲壳和莲衣因被丢弃而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莲叶、 莲蓬壳、莲壳、莲衣和莲心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及其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探讨其高值化 利用潜力。结果表明:莲蓬壳提取物中的总酚含量(232.50 mg GAE/g)和总三萜含量(423.75 mg OAE/g)最高, 而莲叶和莲衣提取物分别具有最高的总黄酮含量(41.48 mg QuE/g)和总缩合单宁含量(36.13 mg CaE/g)。同 时,莲蓬壳提取物具有最高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其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2,2’-联氮基-双 (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自由基清除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分别为阳性对照的2.64、1.17、85 倍。 莲衣的抗氧化能力次之,莲叶、莲蓬壳、莲壳和莲衣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均高于阿卡波糖。相关性分析显 示,多酚类和缩合单宁类化合物为莲副产物中主要的自由基清除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而黄酮类化合物对铁离 子还原能力的贡献最大。因此,莲蓬壳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能力,多酚、黄酮和缩合单宁 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进一步研究其体内降血糖、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品系甘孜州梨果仙人掌果果皮和果肉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及体外对α-葡糖糖苷酶活性的作用。方法:将新鲜仙人掌果果皮和果肉分离、干燥、打粉、热水浸提、过滤、80%乙醇醇沉、脱蛋白、脱色、透析、旋转蒸发浓缩。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并通过羟自由基清除实验、还原力实验(FRAP)、ABTS清除实验测定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结果:品系1、2梨果仙人掌果果肉多糖含量分别为6. 59±0. 12、6. 95±0. 28g/100g,品系1、2果皮的多糖含量分别为5. 53±0. 22、6. 46±0. 18g/100g;品系1、2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分别是果肉0. 23、0. 60mg/m L和果皮0. 85、0. 88mg/m L,品系1果肉多糖的IC50值最小(P 0. 05);品系2果肉多糖还原力较强(P 0. 05);品系2果皮多糖有较强的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促进作用(P 0. 05)。结论:两品系梨果仙人掌果多糖含量较高(5%~7%)且无差别。两品系梨果仙人掌果多糖都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新鲜沙葱为原料,用纯水对其进行提取,并且以该取提液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中的黄酮含量,通过测定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来评价沙葱水提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分别采用α-葡萄糖苷酶与胰脂肪酶抑制模型研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和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沙葱中总黄酮含量为4.02 mg QE/g DW,对DPPH自由基有显著的清除活性,测定得到的Trolox等价抗氧化能力为51.82 mg Trolox/g,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0.867mg/mL,对α-葡萄糖苷酶和胰脂肪酶活性抑制的IC_(50)值分别为326.29mg/mL和179.48 mg/mL,且都呈明显的质量浓度依赖关系。结果表明,沙葱中黄酮含量丰富,有显著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且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与胰脂肪酶抑制活性,有深入开发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研究余甘子多酚提取物(polyphenol extracts from Phyllanthus emblica L.,PEPs)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并通过PEPs还原能力及自由基清除试验,测定其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PEPs能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可达95.7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71 mg/m L。PEPs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在0.01 mg/m L~0.03 mg/m L,PEPs的还原能力与维生素C(Vitamin C,VC)相当。PEPs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其清除羟基自由基(·OH)和1,1-二苯-2-苦肼自由基(DPPH·)的IC_(50)值分别为0.77 mg/m L、5.23 mg/L,清除DPPH·的能力高于V_C,且PEPs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PEPs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青香蕉为原料提取多酚,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对多酚提取物进行成分鉴定,并通过体外实验评价香蕉果肉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探究青香蕉降血糖的部分机制。结果表明:青香蕉果肉多酚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包括21种多酚类化合物、2种有机酸、3种鞣花单宁代谢产物、以及香兰素和香豆素,检测到香蕉果肉中含有秦皮乙素、金丝桃苷、紫云英苷3种多酚类化合物,此外,二甲基鞣花酸和尿石素A为主要色谱峰;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香蕉果肉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均存在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对α-淀粉酶抑制率为(76.25±3.79)%,半抑制质量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0.53 mg/mL;质量浓度为160μg/mL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92.54±0.69)%,IC50为35.76μg/mL。因此,多酚可能是青香蕉能够降血糖的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白茅根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以总还原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3项指标来评价白茅根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并与VC进行比较,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测定白茅根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白茅根多糖的还原能力低于VC,对ABTS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IC50为0.029 8 mg/mL,对羟基自由基有清除作用,IC50为1.1 mg/mL。白茅根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较低。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百香果叶进行初步活性评价,研究了其醇提物不同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萃取物中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性,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多酚和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57.0±1.2)mg没食子酸/g和(70.8±1.6)mg芦丁/g。4种萃取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尤其是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强于对照品BHT。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不高,r分别为0.546和0.540;另外3个模型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较大(0.788r0.847);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为极显著(P0.01)。比较发现百香果叶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最强,是天然抗氧化剂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