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吴蔚  吴农 《城市建筑》2023,(9):125-127
本文从红色旧址建筑、景区及所在城市的视角,对延安革命旧址空间环境进行游客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参观者感知与延安旧址建筑、景区及所在城市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环境氛围营造”和“配套服务设施”对游客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由于延安红色景点多且分布较广,大部分游客对延安革命旧址的空间感知是整体性的,因此要提高延安革命旧址的环境氛围、改善配套服务设施,应以整个红色景点景区为单位来统筹考虑,从城市规划角度全方位打造延安红色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2.
孙迪  章莉 《园林》2023,(8):72-82
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对行人夏季出行造成不便。夏季是游客旅行高峰,其高温环境会显著影响游客景区旅行体验。先前热舒适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类景区,缺少以建筑、硬质为主的人文建筑类景区热舒适改善研究。通过对襄阳唐城影视基地典型宫殿空间与街巷空间两个测点的春夏小气候实测与问卷调研,分析春夏影视基地热环境。结合场所感知问卷,分析影视基地游客场所感知状况,探析影视基地热舒适与游客场所感知的影响作用。宫殿空间热舒适整体优于街巷空间,影视基地夏季热中性温度及中性温度范围分别为29.17℃、26.26~32.08℃。气象因子与游客场所感知相关性较弱,热舒适是影响游客场所感知的最主要因素;游客场所感知与热舒适存在相互影响,其中个体情绪是影响游客热舒适与热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影视基地夏季热舒适与游客场所感知存在相互影响作用,从景区规划设计与景区管理两方面提出夏季景区热舒适改善、游客场所感知提升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涛  蔺宝钢  程圩 《中国园林》2022,38(2):99-103
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红色文化景观的价值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进一步突显.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以陕西省3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红色文化景观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相关性,并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感知质量与整体形象是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且相互影响;感知质量包括景...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研究游客对合肥逍遥津公园的形象感知.通过去哪儿网、蚂蜂窝、同城网等旅游网站,获得关于合肥逍遥津公园的网络评论合计有效数据800余条.从中提取出游客对合肥逍遥津公园感知形象的高频词汇和语义网络分析结构图,并从景区景点感知、公园环境感知、和服务设施感...  相似文献   

5.
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设施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名胜区景区入口管理设施具有典型的风景建筑的特征,代表了景区的形象和特征,是风景区总入口和景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点,对风景区的整体形象和游客的游览感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以崀山风景名胜区五个景区入口服务设施设计为例,对景区入口管理设施的设计方法、设计中需要考虑和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总结,为风景建筑的设计者提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以利于更好地开展风景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孔卓琳  申世广 《园林》2023,(11):81-88
满意度的高低是游客对景区形象感知的主要体现方式,借助非介入式的网络文本能动态真实地反映使用者的旅游感受,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以南京中山陵景区为例,首先借助八爪鱼采集器抓取了中山陵景区游憩者产生的网络UGC文本数据,然后基于高频词和网络语义来划定影响因子范围,再利用扎根理论进行景观感知要素编码,构建景区满意度评价模型,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景区各因子满意度得分情况。结果表明:中山陵景区感知满意度总体为“满意”级别,但游憩者对于景区各要素的感知满意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人文景源”得分最高,但“交通可达性”和“服务设施”得分较低,需优先对其进行改进。研究旨在从游憩者的角度探讨中山陵景区的满意情况,以此作为改善其现有环境、完善服务设施、营造纪念氛围的依据,为景区后续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态休闲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小五台风景区村庄风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者的行为动机及感知需求,分析小五台景区村庄现状风貌问题,从村庄风貌的自然生态、交通、空间肌理、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传统建筑、乡村民俗等七个方面提出小五台景区村庄风貌提升策略,完善小五台景区村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为区域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注入活力,提升小五台景区村庄人居环境及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8.
《四川建筑》2021,41(1)
文章在大数据背景下,运用网络文本分析与IP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武夷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ROST CM6软件从主流旅游网站上收集、筛选得到的网络文本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高频词汇并绘制语义网络分析图,以此为基础归纳总结旅游形象感知的要素,并对网络文本进行逐条编码,运用IPA分析法构建分析模型,分析游客的旅游体验要素结构和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游客体验要素分值总体较高,表明游客旅游体验评价关注点各个旅游形象感知要素较集中。重要性程度之间存在差异较大,绝大多数要素重要性程度低;但大部分要素表现性程度高,说明游客整体旅游体验较好,对景区内旅游体验质量评价较高。根据研究结果,今后应从景区环境拥挤感知、游憩活动的参与氛围以及其他满意度稍低的方面进行改进提升,从而让游客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创造更好的武夷山风景区形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景区室外热舒适评价与游客行为的相关性。以柳州龙潭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热环境参数实测及游客行为调研。并采用WBGT指标作为热舒适评价依据,分析处于特定地点的动态热舒适环境中,游客在景点中的流通与驻留特征。以此说明多样化游客个体体验者对热舒适的感知、认知及反馈各异,故表现出差异化的静态及动态行为体验决策。根据研究,为景区景点塑造优美、宜人、留人的空间环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原居民点转型途径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刘西 《规划师》2008,24(9):42-44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原居民点的社会问题十分复杂,对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影响较大,其根源在于风景名胜区内多种有机关系的割裂。通过整合调控的途径,对东湖风景名胜区内原居民点的物质空间形态、管理体制及社会组织结构等进行整合、协调,以解决景区内原居民点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婧雅  邹文昊  钟乐 《中国园林》2023,39(12):33-39
自然游憩是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识别自然保护地游憩流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是依托多处自然保护地组织自然游憩的前提,但目前相关研究较欠缺。选取武汉都市圈核心区60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揭示自然保护地游憩流的网络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自然保护地游憩流呈现出以“东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结构,游憩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小世界特征不显著,共划分出以“东坡赤壁风景名胜区”“东湖风景名胜区”等为代表的5个社群;2)自然保护地游憩流受到空间邻近性、交通便捷程度、网络知名度、经济发展水平与游憩服务发展能力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从风景道建设、服务设施改善、游憩谱系产品构建等方面提出游憩规划建议,以期加强自然保护地间的游憩联系。  相似文献   

12.
郭菲菲  王美仙 《中国园林》2022,38(9):111-116
滨河绿地拥有水、陆域相结合的自然资源,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从游人需求角度出发,探究游人偏好何种植物景观,对滨河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以郑州市东风渠、七里河、熊耳河3条河流滨河绿地为例,在调研分析滨河绿地植物多样性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游客自愿拍摄法(VSEP)收集游人拍照点位置及偏好植物景观照片,并借助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游人拍照点空间分布特点及植物景观偏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游人在动态游览时对滨河绿地整体植物多样性感知程度较低,更关注视野范围内较小面积样地的植物种类丰富程度;近水道路植物景观空间、滨水植物景观空间为拍摄点密集区域;游人拍摄照片时关注植物个体特色、植物景观空间及个人在植物景观空间中的感受;游人偏好的植物景观空间普遍具有植物种类及观赏特性丰富、可进入草地面积大、地形起伏、有花卉装饰、空间视线开敞、与水体相结合、色彩和谐、适中的硬质铺装面积及绿视率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市县域范围内散布的风景名胜区是区域生物 多样性支持的主要载体,鉴于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多地依 赖于人工保护和修复措施,有必要对其生境状况进行评估与 优化。旨在基于高精度数据探究以生境格局优化为媒介的生 境质量提升路径。选取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为例证区域,运用 MSPA+MCR格局优化模型结合InVEST模型,评估了生境质 量对生境格局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武汉东湖风 景区共识别出19种生境类型,以及潜在可构建生态廊道105 条;通过“复绿、增绿、完善”的生境格局优化策略使区内高 质量生境面积增加了约165hm2 。评估路径对相似区域的生境 优化具有可行性,且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波  肖扬谋  王潇 《中国园林》2022,38(11):40-45
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居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9年东湖绿道周边居民的体力活动和健康效应调查,通过控制受访者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和邻里建成环境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城市绿道使用对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鉴别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绿道使用通过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居民生理健康,通过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居民心理健康;体力活动、社会凝聚力、满意度及情绪状况等因素相互作用,在绿道使用与居民健康的关系中发挥了显著中介作用。此外,年龄、收入、职业状况、土地利用混合度、公交站点、公园绿地等因素对居民健康也具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提升绿道可达性及满意度、改善绿道周边小区邻里环境、促进绿道使用公平性,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美景度评价方法可探究公众对不同植物绿色空间视觉质量的喜好程度,为植物空间的营造提供量化的设计依据。以武汉市城市公园、校园植物绿色空间为评估样地,选择与植景设计相关的控制因子建立美景度评价数量化模型,拟合出SBE=48.373+30.201×F_1+38.150×F_2+16.611×F_3+11.703×F_4的评估方程,并根据因子重要性得出绿量因子空间开敞度因子色相因子冠幅因子的因子排序。  相似文献   

16.
纪俊双  高翅 《华中建筑》2014,(1):107-111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荷景营建历史悠久,历代吟咏不断,景题丰富多样,拥有湖畔、湖塘、池塘等多种生境类型。东湖荷景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具有独特的美学与空间特征。美学特质源于自然野致的传统意象,流于多样的东湖荷文化,成于荷之时代气息,表现为"北秀南幽,东城西野"的自然形象,科教为主、生态农耕为辅的文化意蕴,动态、动境、色彩集成的序列体验,文化、社会、生态、经济综合的环境效益。荷景空间由水体、地形、林木等景素限定而成,呈开敞、半开敞、线性、闭合等空间类型,广阔、宜人、亲切等多样的空间尺度。特质是东湖荷景营建的本质追求,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态与艺术的融合--绍兴市镜湖景区概念性规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向荣  韩炳越 《中国园林》2004,20(11):20-24
镜湖景区是绍兴市"组团 绿心"城市结构中的绿心.概念性规划依照"绿心"理念,将现状、社会、生态、艺术四层面叠合、构建,形成绿色生态休闲空间.特别是通过对一些有意义的地域元素的保留和改造,使场地文脉得以延续与再生.镜湖景区将是未来绍兴和周边城市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金莹莹  裘鸿菲 《华中建筑》2013,(12):110-114
该文以武汉市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现状调查,结合湿地公园景观营建相关资料,分析了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与武汉市及东湖风景区的关系,阐述了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景观构成要素的营建方式。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的特性,并分别从植被、湖岸带、水环境及人工设施等方面分析探讨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景观营建方法。通过对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营建分析及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景观营建方法的探索,为完善东湖湿地公园建设及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景观营建提供指导策略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俞佳俐  李健  盛莹  刘斌 《中国园林》2021,37(7):95-100
城市绿地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利用是提高居民身心健康及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为验证城市绿地对居民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杭州市主城区内所有大于l hm2的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对665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ArcGIS技术分析杭州主城区绿地空间布局,应用似不相...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水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分析,比较了世界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水管理系统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水文化遗产"概念理解的异同。筛选并分析1978—2019年《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与水相关的文化遗产(含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项目,将其保护历程归纳为"水利文物保护""水利景观保护""水管理遗产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4个阶段。基于《名录》中"水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对其进行分类。最后提出"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识别和评估应构建更加科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