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利用偏光显微镜、MLA(Mineral Liberation Analyser)系统、能谱仪等设备对贵州织金硅质及硅酸盐型磷块岩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矿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基本参数及主要矿物的特征。该磷块岩中主要脉石矿物为玉髓,选矿需要脱除较多的玉髓才能达到精矿指标,其次该样品硅酸盐矿物含量较高,还要脱除部分硅酸盐矿物,以减小其对后续湿法磷酸过程中的不利影响。矿样中胶磷矿主要为团粒状、凝胶状、碎屑状结构,和脉石矿物嵌布紧密、杂乱,且胶磷矿、石英、玉髓均属细粒嵌布,需要细磨才能使胶磷矿和脉石矿物较多的解离。磨矿至细度为-75μm占99.41%,胶磷矿的单体解离度为72.88%,解离情况不理想,而且细磨使-30μm粒级产率大大增高,造成次生泥化现象,降低了浮选药剂的选择性,增加了选矿的难度。该矿样难以通过磨矿的方法使有用矿物和脉石矿物较多的解离,故通过浮选的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经济的选别指标。建议将该类型的矿石和其他类型的矿石进行配矿使用,以达到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分析、MLA分析、偏光显微镜等手段对织金地区含稀土磷块岩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磷块岩矿属于典型的低品位碳酸盐型磷矿石,同时以钇和镧、钕为主的稀土元素大量赋存在氟磷灰石中,而以白云石、方解石及石英为主的脉石矿物中也赋存有部分稀土元素,但含量远远低于氟磷灰石所含有的。最后通过不同细度下稀土元素随着矿物组成线性变化规律揭示了稀土元素与氟磷灰石存在正相关的赋存关系,因此若进行物理选矿试验,稀土与磷将会同步富集,选稀土即能选磷,选磷即选稀土。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我国几个典型沉积磷矿中矿物在不同层次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提出分选单位的概念,并通过选矿试验说明了分选单位选择的合理性。文中还从工艺矿物学角度阐述了沉积磷灰石可浮性较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偏光显微镜、MLA(Mineral Liberation Analyser)系统、能谱仪等对云南某低品位混合型磷块岩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矿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基本参数及主要矿物的特征。矿样中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玉髓,其次为白云石,根据下游目前用矿要求,单独脱除某一种脉石矿物难以满足。矿样中硅酸盐矿物含量相比也较多,建议先脱泥,后进行浮选。矿样的主要构造类型为条带(条纹)状和块状,胶磷矿主要结构为团块状、粒状、凝胶状,粒状结构胶磷矿磨矿易产生连生体。矿样中胶磷矿和脉石矿物的嵌布粒度均较细,当磨矿细度达到-75μm占91.55%时,胶磷矿的单体解离度为84.98%,连生体中胶磷矿主要和硅质矿物连生,从连生类型看,硅质矿物、白云石主要呈皮壳状包裹胶磷矿,其次呈胶磷矿包裹体形式存在,故较难通过磨矿的方法使其解离,仅有少量胶磷矿和主要脉石矿物呈毗连镶嵌,可通过磨矿的方式使其解离。因此通过继续加大磨矿细度使胶磷矿和脉石矿物解离的能力有限,要想获得好的选矿指标,建议只能适当增大磨矿细度。 相似文献
5.
6.
7.
为了验证某铁矿深部矿石的可选性及为生产提供指导依据,通过化学多元素分析、铁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等方法对该矿石的化学组成、矿物含量以及矿石结构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铁矿石中含有的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和菱铁矿,全铁品位37.82%;主要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石英和长石。矿石主要呈块状、斑状和浸染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结构、斑状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等,主要有用矿物磁铁矿、赤铁矿和菱铁矿在-0.07 mm的分布率分别为49.80%,57.89%,43.99%;主要脉石矿物方解石、石英和长石在-0.07mm的分布率分别为40.76%,69.07%,63.34%。基于对该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建议其采用分级—预选—磨矿—浮硫—弱磁—中磁—强磁选—浮选工艺。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内蒙某铁矿石的工艺矿物学性质,对该矿石开展了较为全面的工艺矿物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全铁品位为23.52%,矿石中的铁主要以磁性铁的形式存在,占总铁的85.60%, 其次是赤铁矿、褐铁矿中的铁,占总铁的7.35%,以硅酸盐形式存在的铁占总铁的6.33%,只有微量的铁在硫化矿物中,占总铁的0.72%;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含有少量的赤铁矿、黄铁矿,可见微量的黄铜矿和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钾长石、钠长石、斜长石)、角闪石(阳起石、绿钠闪石等)、云母(黑云母、白云母等)、绿泥石、方解石、磷灰石等;通过对该矿石开展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为该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主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矿山含碲金矿原矿和碱浸预处理后样品,进行了工艺矿物学检测,分别明确了样品中矿石的元素成分、矿物组成及矿物嵌布特征、目标元素赋存状态、目标矿物的粒度分布等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原矿中存在碲金矿,在浸出过程中影响金的浸出率;通过碱浸预处理工艺可将碲金矿氧化,改善金的浸出效果;原矿中细粒级矿物在碱浸过程中被氧化分解为微细粒矿物;碱浸过程中黄铁矿和碲金矿被氧化释放了其中金矿物。说明碱浸对碲金矿预处理效果明显,对含碲金矿石工艺流程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了解某地金矿矿石性质,制定合理的选别工艺流程,通过化学分析、扫描电镜以及工艺矿物学自动定量分析系统(MLA)等测试方法对金矿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包括矿石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矿石矿物的结构构造、金矿物的形态和粒度分布特征、主要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的产出特征等,并且对原矿进行了浮选试验和重浮联合工艺试验。 结果表明,该金矿中主要可回收的有价金属为金,其含量为3.74g/t。 该金矿的原矿矿物主要由黄铁矿、石英、白云母和碳酸盐矿物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方铅矿、黄铜矿、绿泥石和黑云母, 还含有微量磁铁矿和锐钛矿等。 原矿中自然金多以单独的自然金颗粒形式存在,金主要嵌布在黄铁矿中,而黄铁矿多以自形-半自形粒状及粒状集合体产出,呈浸染和团块状分布在脉石中。采用“重选+浮选”联合工艺流程,可获得指标良好的重选精矿和浮选精矿,重选精矿中Au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54.75g/t、78.10%;浮选精矿中Au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6.45g/t、19.78%,金矿总回收率为97.88%。该研究为该地区矿产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13.
针对滇西某复杂锡铁多金属矿,采用矿物参数自动分析(MLA)和传统工艺矿物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系统研究了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主要矿物赋存状态以及解离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的金属矿物主要是磁铁矿,含量为32.47%,其次为闪锌矿和锡石,含量分别为0.44%、0.21%。MLA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磁铁矿和闪锌矿嵌布粒度在-75μm+19μm之间,其理论回收率分别为74.62%,61.14%;锡石主要分布在-19μm,其分布率为60.83%,其余锡石主要分布在-38μm+19μm,传统选矿难以直接回收利用,可采用硫化挥发或还原焙烧法回收锡。通过系统工艺矿物学研究,为滇西锡铁多金属矿资源的综合、高效、清洁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The discipline of process mineralogy developed through the recognition that metallurgical flowsheets could be optimised by thorough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precursor ore mineralogy, mineral associations, grain size and textures. In a procedure analogous to process mineralogy it is shown here that effective characterisation of mine wastes for Acid Rock Drainage and Metal(loid) Leaching (ARDML) potential must follow a similar set of robust practices which include: (i) representative sampling; (ii) static/screening level geochemical tests and qualitative mineralogical assessment; (iii) longer-term kinetic geochemical tests and quantitative mineralogical assessment; and (iv) quantitative numerical modelling to assess source term chemistry associated with the mine facilities and thereby determine potential impacts to receptors. This process is dependent on a sufficiently robust drill core database and a detailed mine plan through which an assessment of mine wastes is possible. Such detailed characterisation may be limited by insufficient budgets, however omission of a thorough mineralogical investigation may lead to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mary geochemical controls on mine waste behaviour. In turn, this can lead to over- or under-engineering of mine facilities, which can have financial and/or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Several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how mineralogy can be applied to solve problems in ARDML prediction and mitigation, specifically within waste rock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工艺矿物学领域的论文。滇南地区某钒钛磁铁矿矿石不仅有较高的铁、钛,而且伴生钪元素。为实现矿石综合利用,对该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采用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及化学分析手段,查明了矿石化学成分;利用X 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SEM-EDS)、电子探针(EPMA)等方法,研究了矿物的工艺特征,重点考查了铁、钛元素的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铁的主要载体矿物为钛磁铁矿、角闪石,其次为钛铁矿;钛的载体矿物主要为钛铁矿,少量赋存于榍石中;钪主要分布在角闪石中。元素配分结果表明,铁、钛的理论品位分别为71.02%、47.40%,理论回收率分别为40.52%、66.48%。分析了影响选矿回收指标的矿物学因素,为后续选冶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