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仕鉴 《包装工程》2020,41(6):50-56
目的在人工智能2.0时代提出了群智创新新范式。方法从人类社会文明进化史出发,按照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知识网络时代、数据智能时代对创新范式的演进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开放式创新、群体创新、众包、全面创新和整合创新等几种典型的创新范式。结论提出了群智创新的概念、研究内容,分析了群智创新的特点、创新过程、关键技术以及未来的研究思考。提出和发展群智创新这一新的创新范式,建立研究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对于推动中国创造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丽雯  郭伟  张静  刘金剑 《包装工程》2021,42(24):13-21, 72
目的 在群智协同设计背景下,对自组织项目创新潜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方法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和信息接收模型,从用户及项目特征的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选取参数去研究其对项目持续创新的影响。结合典型群智协同创新社区——LaunchForth平台,采用数据挖掘和改进RFM项目识别方法对项目创新潜力类型进行划分,结合572项个人项目的创新成功率,分别对高创新成功率、中创新成功率和低创新成功率3类项目进行创新潜力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对比及研究。结果 得出群智项目创新潜力影响因素回归模型和群智涌现过程中对不同项目创新成功率的影响指标。结论 提出激发自组织群智项目创新潜力的管理策略——用户存量为王,量变决定质变,对保持自组织项目创新潜力有重要参考价值。且提出一种快速识别项目创新潜力水平的方法,对提升群智协同创新平台初期孵化项目的成功比例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珂  董霖  张犁 《包装工程》2021,42(24):36-44
目的 深入理解群智设计思维,基于群智设计思维研究群智设计的典型案例,探究群智设计方法论。方法 以群智创新的概念和四维智能创意设计体系(ICD)为基础,引入设计的三层次模型,应用列表映射梳理群智设计特征对设计的本体层、行为层、价值层提出的新需求,分析建构群智设计的目标树,并通过深度访谈、比较研究、内容分析对“健康码”系统设计进行典型案例研究。结果 得出群智设计目标树3个子目标(Sub Goal)的关键成功因素(CSF)及对应必要条件(NC)。结论 在群智设计的本体层,满足功能性的必要条件(NC)是跨单位的高效协作和技术资源的有效支撑;在行为层,满足友好性的NC是诸多相关方良好的使用体验,满足包容性的NC可以消除数字障碍,弥补数字鸿沟;在价值层,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到位是同时支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NC,初创期共同使命且成熟期权责清晰是支撑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的NC,该目标树分析也得到了“健康码”系统设计的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4.
朱媛  项雯茜 《包装工程》2021,42(24):22-28
目的 构建基于群智感知的正念隐式社交交互系统,在用户个体间形成隐式互助关系,使用个体在正念中获得共鸣,提升正念效果,促进使用积极性,形成以社交为反馈方式的新型正念体验。方法 引入群智感知技术,搭建基于群智感知的正念隐式社交交互系统,包括信息收集端、信息处理端、软件使用端3大端口。结果 提出“隐联系、隐互助、隐共鸣”的隐式社交模型,以及基于群智感知的正念隐式社交交互系统构架,并通过“一段”APP的核心功能、信息构架、界面设计,对面向音乐的群智感知正念隐式社交交互系统进行实践验证。结论 基于群智感知的正念隐式社交交互系统挖掘正念中用户间的隐式联系,创造隐式社交这一网络社交新场景,对于群智感知在社交领域的应用提出新的应用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群智共创理论视角,探索用户多模态信息设计应用与虚拟网络下多角色共创设计方法,提出面向群智共创的用户多模态信息设计模型,优化文创产品设计中用户设计参与度与用户满意度。方法 从群智共创理念出发,根据用户参与设计的行为,提出从“显性—隐性”“感性—理性”两个维度来划分用户多模态信息,并构建相应的用户多模态信息结构以及设计应用方法。同时以“听见敦煌”声纹识别藻井文创定制APP设计为实践对象,对面向群智共创的用户多模态信息设计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群智共创场景下,在声纹识别藻井文创设计中的用户多模态信息设计方案可以提高用户参与度与消费体验满意度,形成用户设计优化链路,为提升设计质量提供支持。结论 面向群智共创的用户多模态信息设计,可以通过分析挖掘用户信息,并将其特征融入设计,提升设计效率,推进群智共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设计驱动的功能创新过程,利用该过程满足用户对不同产品意义的追求,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方法 首先,明确设计驱动功能创新的原理、特点以及实现所需的基本过程。其次,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产品意义实现的方式,以及产品用户和应用场景在产品意义发掘中的作用,总结出产品意义发掘的三种模式。根据产品意义发生变化时产品功能变化的相关特点,总结出适用于设计驱动的功能创新技术。最终,形成设计驱动的功能创新过程模型。结论 设计驱动的产品功能创新过程模型可以分阶段地指导设计人员进行功能的创新设计,包括如何提出新的产品意义以及如何对产品功能系统进行调整,为产品功能的创新提供了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之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王玥颖 《上海包装》2023,(2):123-125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注重商品质量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商品的包装设计,一款优秀的商品包装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各行业的设计标准都在逐步提高,设计师也越来越频繁地在到商品包装中使用插画设计方法。对商品包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能够提高商品的价值,还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因此,设计师要不断创新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吸引消费者眼球。文章将对商业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应用原则、创新应用与价值提升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郑刚强  王志  张梦 《包装工程》2022,43(10):248-256
目的 探究几种典型的设计驱动型品牌的创新范式,为国内不同类型的企业转向设计驱动型品牌提供创新范式参考。方法 借助设计驱动式创新理论确定设计驱动型品牌的特征,并以此为根据判断研究对象设计驱动型品牌,再从创意来源、创意实现过程和创新成果3个方面分析不同的设计创新驱动式创新范式。结论 以鸿翼科技为代表的设计探索式创新,其创意来源于内部团队挖掘痛点,以优化产品和解决市场痛点为创新逻辑,其创意效果根据企业的创新策略而实现,其成果以硬件产品为主。以小米公司为代表的设计开放式创新,其创意来源于线上用户社群和生态链创新团队,且创意过程由研发工程师在线获取反馈信息而实现,最终创新成果主要表现为硬件产品、系统和服务。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设计整合式创新,其创意来源于虚拟社群和技术整合,且创意过程由内部团队根据企业目标而实现,最终创新结果主要有硬件产品、软件、系统、技术和服务。  相似文献   

9.
《流程工业》2006,(10):52-54
现代化对于驱动电机的要求非常高。在工作条件艰苦的化工生产企业中,驱动电机的精确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是三项最重要的要求。除此以外,用户还要求驱动电机的供应商能够及时、快速地供货,贴近用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设计专业的视角研究互联网时代下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设计创新策略。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法,针对小米生态链的设计管理模式和关键设计策略,总结制造业设计创新的策略和启示。结论小米生态链启示了一种“以设计驱动构建泛集团化的协同创新发展生态”的制造业创新发展模式,设计管理在其中发挥了指导性和保障性作用,它的运用领域从企业转变为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更有利于企业间优势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协同发展,使“跨界创新、定义需求、品牌赋能、集合共振”等设计策略得到系统且高效的实施。核心企业小米在生态系统中高效促进“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沟通与转化,使生态链产品得到快速且普遍的成功,使生态链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既得到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又实现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当前众包模式下,以群体智慧协同为主要设计方式的产品设计新范式。方法 以群智设计的概念为基础,采集2000年以来国内外知名的数据库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群智设计的关键要素及典型特征,探讨其与其他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异同,总结群智设计的发展趋势,概述群智设计研究存在的挑战。结果 众包模式下的群智设计执行机制灵活、设计创新高效、知识技能广泛,能够应对海量个性化用户需求的挑战,适应现代产品的发展要求。结论 群智设计的关键要素和典型特征区别于现有的典型产品设计方法,阐明了群智设计的本质;群智设计的3个类型和层次模型,概括了群智设计的发展要求;随着众包模式的不断应用,开放平台、用户需求、设计群体三元融合发展,群智设计的研究更加广泛、健全,逐渐从需求、平台和群体等方面向任务分解、群体组织、过程管控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何盛 《包装工程》2020,41(16):353-359
目的重新解析农耕时代逐步积累而来的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结合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语境下的需求,挖掘其内在精神,建构新设计原则,探索创新设计方法。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对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现代价值进行辨析,同时对传统造物器具进行案例分析,汲取智慧点,提出设计概念原型。结果通过案例分析以及原型设计后发现,挖掘传统造物智慧对设计思路的启迪和拓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可以拓宽设计思路,不会落入把中国传统形态符号化作为设计手法的惯性思维之中,让设计在与智能技术结合的同时还能体现中国人文的精神内涵,极大地拓展了设计边界。结论从中国传统造物智慧中启迪现代创新设计是探索中国设计原创之路非常重要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荆伟 《包装工程》2021,42(16):79-84, 93
目的 当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刻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逐步渗入到设计产业领域,产生颠覆传统业态的新样态,探索研究人工智能对当下设计产业发展的价值引导与融合创新.方法 智能互联时代的设计模式、专业属性和产业发展将超越固有的形态和承载媒介,呈现出数字化、定制化、模式化、系统化与个性化等样态.本文针对人工智能的独有特点和设计产业链造物模式的创新,厘清设计产业架构面对智能时代优化升级的路径;设计从业者的程序化工作内容逐渐被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所取代,也迫使设计师进一步拓展创意维度,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学习,深化交叉学科的专业融合.结论 通过人工智能对创意思维、设计创作、设计专业属性和学科融合的有效促进,充分论证了针对人工智能优势的合理开发,能够促进设计产业模式创新升级,对设计产业的发展理念、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技能培养提供了合理有效的发展预见.  相似文献   

14.
兰玉琪  刘松洋  王婧 《包装工程》2019,40(16):14-21
目的 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的认知与研究,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交互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发现人工智能给产品交互设计带来的革新、产生的新交互方式,以及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交互设计领域中的发展趋势。方法 以AI净饮机为主,小米智能家居和“小飞鱼”驾驶助手等设计案例为辅,全面剖析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思考与表现。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在产品交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结论 根据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在各行各业中的现状,经过调研及分析其应用的技术手段,总结出人工智能如何驱动产品交互设计的发展。另外,在产品交互设计流程和方法中,通过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提高产品交互设计的效率与用户体验。最终提出对传统产品交互设计的方式、方法、界面及信息构架等多维度的产品设计概念的重新定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15.
马寰 《包装工程》2017,38(14):14-18
目的探索新媒体技术在传统手工艺展示创新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调查法、观察法,分析新媒体技术在传统手工艺展示创新设计中应用的特性与原则,总结出新媒体技术在传统手工艺展示创新设计中应用的具体形式。结论将新媒体技术引入传统手工艺展示设计中,对满足新时代受众观展需求以及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播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金晶 《包装工程》2024,45(12):457-464
目的 数智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传统家居设计教学进行思考,探索具有适应性、交叉性、技术性的新教学模式。方法 将数智技术与家居设计教学相结合,借助参数化、机械化、数字化等跨学科知识,推动教学的结构性创新和形态重塑。介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近两年来的数字设计教学实践,分析和阐述数字设计工作坊的教学组织、课题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成果。 结果 教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借助数字技术,为学生创造更为自主、多元、个性化的教育环境,显著提升学生在批判性思维、交叉学科知识、数智技术素养,以及团队协调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使其在相关的竞赛展览中有着较好的表现。 结论 针对艺术类院校的学科背景和教学特点,对家居设计数字化教学路径进行探索,寻找教学的新方向、新场域、新内容,以及新形式,强调通过工作坊模式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传授,在深化学生知识纵深的同时实现学科维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覃京燕 《包装工程》2019,40(4):59-71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影响下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及审美意识对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方法、策略与表现形式的引导转化,审美意识统领下设计方法与设计评判的思辨,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再审视。方法采用了对比研究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认知计算法、社会计算、文化计算等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结果以中国为例,提出"统、象、生、场、中、简、空、衡"八大审美意识,分析审美意识对人工智能时代智能体的创新机制与设计方法的影响。结论创新设计的审美意识的"鉴"、"赏"、"创"3个方面,在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创新6个维度形成了对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交互影响,包括感知认知计算、体验感质协同、三体鉴别辨赏、具身离身心智、普适普惠意义、时空永续共生6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刘肖健  吴晶晶  吕畅  孙艳 《包装工程》2018,39(22):111-118
目的 研究基于引用的开放式协作创新模式的效果。方法 开发了基于平面图形配色设计任务的协作设计平台,并在该平台上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复杂网络对设计方案的引用关系、方案得分以及设计师之间的关系等协作关键要素进行了建模与分析。结果 实验组在方案数量及优秀方案数上都远大于对照组;协作模式在整个设计开展过程中均会出现收敛特征;被引次数和平均得分成正相关,和方案数量成幂律分布。结论 相对于传统的独立创新,开放式协作创新模式能极大地提高设计效率,且协作具有预见性和观察性,设计师在协作中体现出不同的外部行为特征,利益分配模式对引用协作特征有着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