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测定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fidobacterium animails subsp. lactis)菌株HCS04-002对酸、胆盐、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耐受性,并采用邻硝基苯-β-D-吡喃半乳糖苷(ONPG)法及甘油三酯试剂盒分别测定菌株的β-半乳糖苷酶活力和甘油三酯降解能力。结果表明,菌株HCS04-002在pH 2.0和pH 3.0环境下处理17 h,存活率达60%以上;在0.3%、0.5%、1.0%、1.5%的胆盐环境处理17 h,存活率达70%以上;经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消化后,存活率达99%以上;β-半乳糖苷酶活力为0.78 U/mL;甘油三酯降解率为43%。综上,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菌株HCS04-002具有较好的耐酸、耐胆盐及耐胃肠液能力,进入人体后能够以较高存活率到达肠道发挥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缓解乳糖不耐受和降甘油三酯功能。  相似文献   

2.
以MRS培养基为对照,OD600及pH值为响应,研究了蒺藜提取液浓度对2株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及青春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蒺藜提取液能促进长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的生长,但最适浓度因菌而已,长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在MRS培养基中的最佳蒺藜提取液的加量分别为2.0%和1.5%,37℃培养18h后,培养液的OD600分别达到1.388和1.564.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益生乳酸菌,从健康婴儿粪便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菌株,命名为i797,经形态学特征、16S rDNA基因序列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鉴定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lactis).该菌株对酸和胆汁均表现出了一定的耐受能力,在模拟人工胃液的环境中培养2 h后,活菌数...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拥有潜在益生特性的28株乳杆菌(Lactobacillus)和26株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的生理代谢差异,这些菌株多数来源于波兰。筛选过程当中,首要的指标是检测菌株对低pH值和对胆盐的抗性以及在发酵或非发酵乳制品当中的存活能力。考察了这些候选菌株是否产生某种拮抗物质,同时评价这些物质对来自于食物或肠道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生产当中不渴望微生物的抑制效果。研究了混合发酵剂中各菌株之间的共生能力,并对它们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表现出的对诸如冷冻、冻干或储藏等处理的耐受能力进行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方法对菌株利用各种碳源所生成的代谢产物的类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存在很大的生理代谢差异,因而,应选择那些具有科学测定基础的菌株作为益生菌菌株。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双歧杆菌发酵乳对人体肠道的调节作用,采用8株双歧杆菌为发酵剂,制备了一款纯双歧杆菌益生菌酸乳,并对入组人群进行试服实验,对比试服前后人体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以及粪便颜色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双歧杆菌发酵乳在4℃冷藏条件下放置21 d,双歧杆菌总数可维持在1×107 cfu/mL以上;连续服用2d后,肠道中有益菌如双...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添加益生菌乳双歧杆菌Probio-M8和副干酪乳杆菌PC-01对发酵乳微流变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基础发酵剂为对照,分别添加乳双歧杆菌Probio-M8和/或副干酪乳杆菌PC-01,与基础发酵剂复配进行发酵,采用多频扩散波谱法(MS-DWS)分析发酵乳发酵过程中的微流变特性,并测定发酵过程和贮藏期间的滴定酸度、p...  相似文献   

7.
猪源双歧杆菌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选用双歧杆菌增殖培养基,从13d龄和30d龄未断奶健康仔猪肠道和粪便中分离纯化出双歧杆菌,进行了各种生理生化鉴定实验,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具有潜在益生功能的双歧杆菌,采用MRS培养基,结合菌落形态观察和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从上海地区健康的成人粪便中分离鉴定双歧杆菌,通过7 L发酵罐发酵试验筛选优良菌株,并利用其制备发酵乳,对发酵乳的体内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并鉴定到3株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编号为P-1、P-2和P-3),其中菌株P-2制备的发酵乳在稳定期活菌数最高,遗传稳定性好,被确定为优良菌株,并被命名为DD98。菌株DD98制备的发酵乳能显著增加小鼠胃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的表达(P<0.05),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此外,能维持小鼠正常的体质量、血常规指数,有利于小鼠脏器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作为肠道有益菌群之一,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食品工业中。本文介绍了双歧杆菌的生物与保健功能特性,以及双歧杆菌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歧乳酸杆菌是一种对机体有益的菌。通过大量的实验,并结合国内的现有情况,就双歧乳酸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提出了厌气分离的方法,为国内双歧乳酸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提供一项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长双歧杆菌NQ-1501菌株,经三级扩大培养,离心集菌,用三氯乙酸处理以除去细胞壁上的磷壁酸及菌体内的核酸,经甲醇、丙酮脱脂,再经胰蛋白酶及中性蛋白酶进行复合酶解去除菌体内部的蛋白质,离心清洗、冻干即可制得肽聚糖。经过溶菌酶溶解试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证明所得产物为肽聚糖,化学组分分析显示其主要由多肽与氨基己糖组成,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所提取的肽聚糖仍保持着原有的细菌细胞形态。证明所提取的肽聚糖为完整肽聚糖。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HCS04-002的高活菌数培养,获得其生长的最适发酵条件,对发酵工艺和发酵培养基分别进行优化。以菌泥收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培养温度、接种量和初始pH值等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以发酵液活菌数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HCS04-002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39 ℃、接种量3%、初始pH值为7.2;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为:酵母蛋白胨24 g/L、酵母浸出物30 g/L、葡萄糖19 g/L、乳糖11 g/L。在此优化条件下,菌株HCS04-002菌悬液活菌数达2.73×109 CFU/mL。  相似文献   

14.
双歧杆菌与双歧杆菌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歧杆菌是一种益生菌,本文介绍其独特的生理特征和保健功能及加工利用和市场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从15天龄健康小鸡盲肠中分离筛选出鸡双歧杆菌B171,其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7.0,最适培养温度40℃.采用正交实验确定的优化培养基配方,双歧杆菌B171的增殖菌数为6.2×108.双歧杆菌B171在体外对三种鸡肠道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双歧杆菌B171对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耐药,对青霉素、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和杆菌肽敏感.  相似文献   

16.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益生菌可通过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产生有益代谢产物、促进肠道蠕动和缓解炎症等方式改善便秘。该文对乳双歧杆菌Probio-M8发酵乳进行动态体外仿生消化系统测试,并利用人群实验探究发酵乳对便秘的有益影响。结果发现:乳双歧杆菌Probio-M8 具有良好的耐胃肠液能力,能够以活菌的状态进入宿主体内发挥益生功效。受试者在饮用乳双歧杆菌Probio-M8发酵乳后,排便频次、排便类型和排便用力程度均得到改善,其中排便类型和排便用力程度的改善效果在40~50 岁的人群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提高双歧杆菌酸奶中双歧杆菌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研究以脱脂牛奶作为培养基,用经耐氧驯化的双歧杆菌及酸奶混合菌,比较了3种不同的工艺产品在不同的保存期内(1~15天)对双歧杆菌数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种菌混合发酵工艺在制作中较为简单,工艺Ⅰ产品在1~9天保存期内的双歧杆菌数为7.0×108~7.6×108cfu/ml;工艺Ⅱ为6.6×108~7.3×108cfu/ml。而双歧杆菌发酵乳与酸奶按1∶2(V/V)比例混合的生产工艺Ⅲ产品中双歧杆菌数量最高,在1~15天的保存期内可达6.8×108~9.4×108cfu/ml。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两株应用于动物微生态制剂生产的鸡源双歧杆菌B171和鸡源乳酸杆菌M16的混合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B171和M16混合发酵的最适培养温度为40 ℃,初始发酵pH为7.0,最佳接种比例为5 %:5 % ;发酵流程为先接种B171, 发酵6 h后再接种M16, 混合发酵11 h后终止.  相似文献   

19.
干酪乳杆菌Zhang和乳双歧杆菌V9是我国自主开发具有良好益生特性的益生菌,发酵乳是益生菌的最优载体之一.本研究以2株益生菌应用于发酵乳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频扩散波谱法研究发酵过程中的流变学特性,通过稠度、硬度、内聚性和黏度指数测定分析发酵乳的质构特性,并分析贮藏期间活菌数和稳定性,胞外多糖(EPS)含量.结果表明,干酪...  相似文献   

20.
以液态发酵(SmF)为参照体系,对分叉双歧杆菌(B.bifidum)在固态发酵(SSF)体系(培养基含量为54.5%和68.8%)中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SSF体系中B.bifidum的产酸特性与SmF体系有显著的差异,在SSF中既产生乳酸、乙酸也产生丙酸和丁酸,在SmF中却不产生丙酸和丁酸,可以推测在肠道中,B.bifidum 在可能分泌丙酸和丁酸以实现其特殊的生理作用,如调节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