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立式砂仓控压助流连续放砂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亚军 《中国矿业》2012,21(Z1):623-625
本次实验研究以石人沟铁矿充填系统为研究对象,解决该系统调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砂仓溢流跑混、放砂不畅和浓度突变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以现场工业试验的方式致力于实现连续进砂连续高浓度放砂的目标。该试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为河北省冶金行业其它充填矿山借鉴和采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导向政策的贯彻落实,绿色开采技术已成为矿山的创新主方向。充填采矿法具有安全、回采率高、对地表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等一系列不可替代的优点,越来越多的矿山开始建立充填系统实现充填采矿。立式砂仓作为尾砂自流充填系统的核心环节,具有装砂、储砂、放砂功能。其中,放砂尤其重要,放砂底流浓度和砂浆流量是影响充填效率与成本的重要因素。文章对立式砂仓的研究应用现状做了相关介绍,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对尾砂自流充填系统中立式砂仓放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乃锡 《有色矿山》1997,(4):34-38,18
对国内一直沿用的半球底多孔放砂立式砂仓的放砂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研究,推导出渗流动压造浆的计算方法,并以不同的放砂机理成功地设计出了锥形底单孔放砂立式砂仓。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井下充填需求,缓解尾矿库库容压力,大屯锡矿计划投资建设立式砂仓充填系统。为提高装砂效率,保障立式砂仓核心性能工作指标,需对进料参数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开展尾砂沉降试验,分析尾砂沉降速度、固体通量、处理能力等沉降特性,确定了大屯锡矿立式砂仓最佳进料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尾砂沉降方式宜选用絮凝沉降,聚丙烯酰胺(型号:RT491)最佳添量为20 g/t,最佳进料体积浓度为9.88%(质量浓度为25%),流量为448 m3/h,立式砂仓理论处理能力可达134.67 t/h。研究成果对大屯锡矿立式砂仓进料参数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方法对相似矿山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冬瓜山铜矿极细粒级全尾砂高浓度连续放砂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冬瓜山铜矿是一个复杂型难采的现代化矿山,其矿体赋存于地下千米左右,采用充填法回采。因尾砂粒级很细,若采用分级尾砂充填,尾砂缺口太大,不能满足二步骤回采的需要,同时选矿排出的极细粒级全尾砂中含硫较高,对井下温度、充填体强度影响很大。因此实现高浓度、连续全尾砂充填、保证合格的充填质量,是冬瓜山铜矿达产达标的关键。通过对立式砂仓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进,研制了全尾砂高浓度连续制备设备,在工业试验和生产中效果良好,完全能够满足生产需要,解决了冬瓜山铜矿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6.
姜永星  孙小福  郎雅平 《采矿技术》2011,11(3):53-54,105
对立式钢筋砼砂仓的设计过程进行论述,并归纳分析出立式钢筋砼砂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渗漏的原因。针对找出的渗漏原因,提出在了在设计和施工环节中的对策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秦健春  何裕爵 《中国矿业》2021,(4):146-150,156
某矿为了解决全尾砂在立式砂仓内快速浓缩沉降、连续放砂、连续充填的技术难题,进行立式砂仓全尾砂絮凝沉降试验研究加以优化选择.从絮凝剂选型、絮凝剂添加比例和最佳供砂浓度等3个方面开展研究,对比了全尾砂沉降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测定不同供砂浓度与沉降速度及极限浓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全尾砂的质量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不能均衡沉...  相似文献   

8.
为使立式砂仓底部放砂浓度稳定,减少因高压风造浆带来的造浆喷嘴破坏,造浆环管堵塞等问题。经过造浆方案的对比,将立式砂仓底部造浆方式改为高压水造浆,解决了放砂浓度偏低,且放砂不稳定等情况。该方法节省了造浆的投入费用,节省了运行成本及维修成本,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立式砂仓浓缩浮选尾泥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动态以及工业试验, 研究了复配絮凝剂Xn 处理成份复杂、浓度波动大、粒度极细的浮选尾泥浆的效果。在Xn 用量仅为5 mg/L 情况下, 尾泥浆在立式砂仓中浓缩沉降, 溢流水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并可完全回收利用, 砂仓底流连续放砂浓度达到56 %以上, 满足后续充填作业要求。该工艺为矿山实现无尾排放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立式砂仓絮凝浓缩泥浆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另建浓密池的情况下,利用立式砂仓直接进行尾泥快速絮凝浓缩。试验中,针对矿山尾泥浆的特性,寻求最适用的絮凝剂和尾泥浆各种浓度下的最佳用量。生产应用中,立式砂仓上部溢流水清澈,底流浓度达到设计要求。工艺技术新颖,投资省,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溢流浓度的高低对立式砂仓中尾砂的养砂时间、放砂浓度以及后续的充填流程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新城金矿立式砂仓溢流水浓度过高,不能满足现场工作要求。为此,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对立式砂仓的结构进行改造,并在生产流程上提出了改进措施。即在砂仓上部增加消力池、圆形中心筒和斜板;对进、放砂流程进行了改造,进而达到了降低砂仓溢流水浓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纳一矿6 m大采高6204工作面末采为工程背景,结合6204综采面末采中回撤通道出现的破坏问题,对回撤通道受采动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以及随工作面推进主回撤通道应力分布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对快淬法制备的纳米晶贮氢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贮氢合金7C放电比容量不低于260 mA.h/g,高倍率放电率不低于90%,循环寿命大于600次;10C放电比容量不低于230 mA.h/g,高倍率放电率不低于80%,循环寿命大于500次.X射线衍射分析和金相分析结果表明,该贮氢合金呈均匀的单一CaCu5型相结构,晶粒尺寸小于50nm,为柱状晶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为缓解高产高效矿井采掘接续紧张局面,鄂尔多斯地区综采工作面多采用"两进一回"的巷道布置形式,辅运巷在回采结束后用作下一工作面的回风巷,两进风巷之间采用大煤柱护巷。但随着该地区采深600 m以上的深部矿井增多,冲击地压灾害问题逐渐显现,双巷大煤柱留设的弊端也暴露出来。针对此问题,以鄂尔多斯红庆河煤矿3-110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例,对不同宽度煤柱留设的应力分布规律进行建模研究,提出了合理的煤柱留设宽度,为鄂尔多斯地区类似条件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温志强  石亮 《中州煤炭》2019,(4):143-146,150
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特点是设备选型的重要依据。以三元煤矿230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30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运移规律及矿压显现特点。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表明,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基本顶破断时可形成明显的砌体梁结构;上覆岩层中6 m厚的砂岩对其他岩层的运动起主导作用,为工作面关键层。研究也得到了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的范围及峰值点位置。研究结果对于三元煤矿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导水裂隙带高度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玉新  孙如华  李帅 《中国煤炭》2013,(9):36-39,55
为满足淮南矿区厚松散层下浅部煤层安全开采合理确定开采上限的需要,本研究通过经验公式法与回归分析得到的公式进行对比,获得符合本矿区地质条件和采煤方法的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及导水裂隙发育高度的预测公式。并与物理探测法和数值模拟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确定最合理的导水裂隙带高度。  相似文献   

17.
李旭  王光进 《矿冶》2015,24(5):1-4
分析尾矿库溃坝泥砂运动特性对溃坝后安全治理措施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尾矿坝泥砂体积浓度的不同对于溃决尾矿泥砂在流动过程中的速度场的影响。运用CFD软件建立尾矿坝溃坝的三维几何模拟模型,借助Fluent3D中VOF计算模型模拟尾矿砂、水多相流的流动规律及流动状态,模拟的溃坝流动特性与实验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为尾矿坝的设计与安全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溜井卸矿过程中矿岩的冲击夯实作用会引发溜井堵塞、井壁损伤等问题,影响矿山安全高效生产.卸矿高度是影响溜井卸矿冲击夯实作用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究其影响特征,以孔隙率变化量、井壁冲击力峰值作为评判标准分别表征卸矿对储料的夯实效果和对井壁的冲击效果,采用PFC2D建立了溜井卸矿数值模型,模拟了6种卸矿高度下的冲击夯实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垂向重复采动情况下对地表沉陷的影响,基于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考虑,探讨了垂向重复采动条件下采煤沉陷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厚煤层的分层开采会加剧地表下沉值,增大沉陷盆地的范围,抑制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并用RFPA2D数值模拟软件验证了这一分析。最后将垂向重复采动情况下的预计模块添加加入到基于地质观点的采煤沉陷动态预计系统(MSPS)中,实现了采煤沉陷的预计。通过对某矿的应用表明精度满足要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建锋 《中州煤炭》2018,(10):207-210
为了深入了解大采高工作面围岩与支架的关系,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研究了工作面不同开采阶段,不同工作面推进下垂直应力场分布、垂直位移场以及塑性破坏场。研究而得出:当工作面初采阶段时,在工作面5~15 m,应力易产生集中,并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应力集中程度也逐渐增大,采场顶板的下沉量与围岩破坏范围也逐渐增大。工作面过向斜构造阶段:煤壁前方的垂直应力、垂直位移以及塑性区破坏范围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矿压显现剧烈,煤壁片帮,直接顶冒落现象严重。上述研究为控制采场围岩稳定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