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香花油茶籽为原料,开展油茶籽压榨工艺的改进研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香花油茶籽含水率、炒仁温度、炒仁时间、蒸粉时间和包饼厚度对香花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确定改进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含壳率10%,香花油茶籽含水率10.3%,炒仁温度150 ℃,炒仁时间45 min,蒸粉温度100 ℃,蒸粉时间15 min,包饼厚度6 cm。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香花油茶籽油的水分及挥发物的含量0.06%,不溶性杂质含量0.04%,酸价(KOH)0.85 mg/g,过氧化值0.17 g/100 g,维生素E、角鲨烯、总黄酮和茶多酚的含量分别为20.92、21.08、2.12、71.27 mg/100 g,均优于传统压榨香花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符合GB/T 11765—2018一级油茶籽油标准。 相似文献
2.
油茶籽油加工和油茶资源综合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油茶籽油的理化特征和油茶籽的组成,详细论述了油茶籽制油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对油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阐述。油茶籽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及生育酚、角鲨烯等天然成分,是一种营养、安全的食用油。同时油茶籽油具有护肤、吸收紫外线等功效,茶皂素具有起泡、去污、止咳、利尿、杀虫等功效。因此,油茶籽油、茶皂素在化妆品、日用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油茶是值得我国大力发展的特有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3.
4.
5.
油茶籽油的水代法提取工艺研究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油茶籽的千粒重、出仁率、含水量和含油率等经济性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出油率为指标,对水代法制取油茶籽油的工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代法提取茶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料比5:1(v:m)、焙烤温度190 ℃、焙烤时间20 min、提取时间120 min.该工艺制备的茶油除水分与挥发物含量外,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一级压榨茶油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7.
8.
对油茶果壳、籽壳、籽仁、茶枯饼、浸提茶皂素后的茶枯饼及发酵茶枯饼等中的氨基酸进行了测定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了,它们中含有包括7种必须氨基酸在内的17种氨基酸。含量次序是:发酵茶枯饼、茶籽仁、茶枯饼、浸提茶枯饼、茶籽壳、油茶果壳。在氨基酸的组成、配比和含量上,经二级发酵的茶枯饼其组分和配比更趋合理,含量有大幅提高,而与豆饼十分接近。在氨基酸含量上,油茶果壳、籽壳、茶枯饼和漫提茶枯饼都比米糠低或低得多,只是组成和配比与米糠比较接近。发酵茶枯饼中,17种氨基酸总量、7种必须氨基酸和限制性氨基酸的量都比发酵前茶枯饼分别提高了3.29倍、2.36倍和1倍以上。研究结果为更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油茶副产品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油茶果壳、籽壳、籽仁、茶枯饼、浸提茶皂素后的茶枯饼及发酵茶枯等中的氨基酸进行了测定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了,它们中含有包括7种必须氨基酸在内的17种氨基酸。含量次序是:发酵茶枯饼、茶籽仁、茶枯饼、浸提茶枯饼、茶籽壳、油茶果壳。在氨基酸的组成、配比和含量上,经二级发酵的茶枯饼其组分和配比更趋合理,含量有大幅提高,而与豆饼十分接近。在氨基酸含量上,油茶果壳、籽壳、茶枯和浸提茶枯饼都比米糠低或低得多,只是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从生产企业取样、实验室培养等方式研究探讨了油茶籽及油茶饼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风险.初步分析,在目前油茶籽冬季收果,冬、春季节集中加工的情况下,油茶籽及油茶饼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几率较小.经过人工接种培养7、14 d和21 d,油茶饼中检测到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分别为1.7、3.6 μg/kg和9.9 μg/kg,而油茶籽仁中AFB1的含量分别为2.6、1.8 μg/kg和低于检出限0.2 μg/kg,说明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油茶籽可以被黄曲霉所感染.这为高温季节油茶籽及油茶饼的安全贮存和生产安全提供了警示. 相似文献
11.
为更多地保留活性成分,提高油茶籽油品质,研究了油茶鲜果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剥壳-摊晒、直接摊晒、堆沤-摊晒、剥壳-烘干、直接烘干、堆沤-烘干)对油茶籽主要成分以及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中3种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多环芳烃)和4种微量活性成分(维生素E、维生素K1、角鲨烯、多酚)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鲜果预处理方式对油茶籽主要成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影响不大;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剥壳-烘干处理油茶鲜果在油茶籽油的酸值、多环芳烃、维生素E、角鲨烯指标上较其他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优势。综上,采用剥壳-烘干对油茶鲜果进行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茶籽油品质。 相似文献
12.
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三酰甘油组成、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等特征组分。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7.50%~84.44%;茶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86%~23.04%,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6.53%~58.54%。2种油脂主要三酰甘油均为OOO、SLO、LOO,但相对比例各不相同;甾醇含量分别为1 099~2 298,499~927 mg/kg,主要组分为β-谷甾醇和Δ7-豆甾烯醇,占甾醇总量80%以上。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以α型为主,占总生育酚90%以上;前者角鲨烯含量为21~336 mg/kg,后者为108~198 mg/kg。研究可为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探明脱色对冷榨茶油品质的影响,以冷榨(≤65℃)毛茶油为原料,采用竹炭/活性白土复合脱色剂脱色,测定脱色前后茶油的理化指标、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感官品质以及流变学性能。本研究采用的脱色工艺能使冷榨茶油达到无色状态(Y0R0),经脱色后,其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降至0.05 mg·g-1和0.52 mmol·kg-1,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除类胡萝卜素以外,脱色对茶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均无明显影响;脱色后,冷榨茶油的风味值仅为0.3分,接近无味状态;而且,脱色也未改变冷榨茶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此外,脱色对茶油的流变学性能亦无明显影响。脱色处理不仅能使冷榨茶油满足化妆品用油无色、无味的要求,且不会破坏茶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还能提高其保存性能,并对冷榨茶油的其他重要品质特性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S-8大孔树脂对油茶蒲醇提物进行纯化,再采用HPLC对油茶蒲醇提纯化物(POSE)中的功能组分进行鉴定,然后研究油茶蒲醇提纯化物对3种不同类型植物油的抗氧化作用,并与TBHQ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油茶蒲醇提物经过S-8大孔树脂纯化后,总黄酮含量由22.41%提高到66.86%,总黄酮回收率达89.14%,总黄酮得率达4.68%;油茶蒲醇提纯化物中初步鉴定出5种功能成分,其中没食子酸含量为18.83 mg/g,儿茶素含量为26.12 mg/g,表儿茶素含量为27.64 mg/g,芦丁含量为16.13 mg/g,槲皮素含量为0.52 mg/g;油茶蒲醇提纯化物能有效抑制油脂的氧化酸败,与对油茶籽油和菜籽油的抗氧化作用相比,油茶蒲醇提纯化物对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核桃油抗氧化作用较好。因此,油茶蒲醇提纯化物具有作为高不饱和脂肪酸型油脂的抗氧化剂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以冷榨(≤65℃)毛荼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制备无色化妆品用茶油的脱色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复合脱色剂用量为3.5%(m/m),竹炭和活性白土的比例为2:1(m/m),温度为60℃,时间为30 min,最大脱色率达(98.2±0.1)%(n=4),其中复合脱色剂添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常温见光与常温不见光条件下,在存放后期会轻度返色,但在低温见光与低温不见光条件下,无色冷榨茶油的色泽值在整个试验期(90 d)没有变化(YOR0)。与文献报道的化妆品用茶油和医用茶油相比,本研究制得的无色冷榨茶油样品品质更佳。所建立工艺的脱色效率高,且在低温下进行,可最大限度保护冷榨茶油中生物活性成分免遭破坏。为保证无色冷榨茶油品质的稳定,应低温避光保存。所制得无色冷榨茶油是制备护肤美容品的极佳原料。 相似文献
17.
采用Schaal 烘箱加速氧化法对比研究4种抗氧化剂及其浓度对油茶籽毛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油脂氧化稳定性分析仪测定4种抗氧化剂及其浓度对油样的氧化诱导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添加最佳抗氧化剂的油茶籽毛油与空白组(油茶籽毛油)及市售油茶籽油作对比,进行高温连续加热实验并测定油样过氧化值、酸价、p-茴香胺值。结果表明, 0.2 g/kg添加量的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抗氧化效果最佳,诱导期最长,为22.76h, 0.2 g/kg添加量的茶多酚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效果次之,诱导期为15.65 h,但从抗氧化剂的安全性考虑,最终选择茶多酚棕榈酸酯为最佳抗氧化剂。高温连续加热的结果表明, 0.2 g/kg茶多酚棕榈酸酯的添加可有效提高水酶法制备的油茶籽毛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Camellia oleifera oil was extracted after microwave puffing of C. oleifera seed samples by solvent, which gave a relatively high recovery of oil. To understand the extraction mechanism, the microstructures of oilseed samples were analys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HLPC, GC/MS an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icrowave puffing pretreatment improved the amount of tocopherols in C. oleifera oil and gave a good quality of C. oleifera oil.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microwave puffing pretreatment of C. oleifera seed samples prior to oil extraction was a valuable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pretreatments in oi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油茶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以赣石83-4和赣石447油茶鲜果为原料,测定其不同成熟度下果实品质相关的表型性状、营养物质和种仁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个品种不同成熟度油茶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2个品种油茶果实的单果质量、含水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则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赣石83-4种仁含油率在第四成熟度达到最大值(44.16%),而赣石447种仁含油率在第二成熟度达到最大值(48.56%);赣石447和赣石83-4种仁可溶性糖含量随成熟度变化趋势不一致,前者在第四成熟度达到最大值(11.35%),后者在第五成熟度达到最大值(13.05%);2个品种不同成熟度的油茶种仁蛋白质含量较低且总体上较稳定;2个品种油茶种仁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油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持续增加,而亚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小,分别维持在11%和89%左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赣石83-4和赣石447的最佳采收期分别在第五成熟度和第四成熟度。综上,赣石83-4和赣石447油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