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生产范式变革背景下提出了中国设计观的理论体系。方法 从知识生产范式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和我国设计发展变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新时代中国设计观建构的必要性。结果 提出了中国设计观这一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设计观的概念、特征,从本体层(中国设计观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石)、行为层(中国传统文脉中的设计符号表达与当代转译)、战略层(中国设计观的价值传播)三个层次对中国设计观进行了深入剖析。结论 中国设计观是一套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设计话语体系,既符合当前知识生产范式变革的需求,又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对讲好中国故事、做强世界产品、传扬中国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度的“中国设计理论与‘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旨在探讨、研究与实践中国设计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问题,以期对中国未来发展做出中国设计理论界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本研究聚焦设计与技术之内在逻辑关系的探讨,重点探索中国设计理论与技术创新问题。系统考察与研究中国设计理论的概念、基本内涵、特征及其价值;深入探讨如何把握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特别考察中国设计理论建设中的技术创新问题。本次的亮点是设计治理理论问题的提出与探索,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这些问题正是中国当代文化转型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本研究尝试性探讨技术设计学体系建构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强 《工业工程设计》2022,4(2):101-106
以生产领域的“四造六作”与生活领域的“民生八维”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重证据法、图像学方法、物质文化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的方法,系统梳理中国传统设计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解读技术与造物的相互关系,探求中国传统设计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纵向与横向双重维度探讨中国传统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而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及实践论等方面建构中国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4.
设计批评是设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设计实践为物质基础,运用设计史作为理论支撑,有着评价设计成果,指导设计实践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当下中国设计批评的既有成果与现实问题,致力于中国设计批评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回顾设计批评的发展线索,强调了它与设计实践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当下设计现状,分析了设计批评书写的必要性,浅析了中国设计批评的进展,并着重思考、归纳了中国设计批评可能的书写方法。中国设计批评从实践中诞生,其研究与书写要结合国情与实际,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突出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要在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建构新的学术大厦。  相似文献   

5.
通用设计价值及其设计思维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胡蓉 《包装工程》2014,35(20):122-125
目的通过研究通用设计的价值与设计思维,使其设计目标更为具体清晰并促进通用设计理论的发展。方法以分析通用设计所包含的人本、社会、生态以及道德等价值思考为基础,展开了通用设计中"一般与特殊"、"加法与减法"的主要思维与方法的讨论,提出了其设计思维的关键与观念。结论无论遵从何种设计思维与方法,都应尽可能从不同层次与维度来审视人类需求、价值与观点,在更广阔、更综合的设计视野下创造出人、物与环境的共生和谐。  相似文献   

6.
系统探索中国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个案性研究,重点深入探讨社会设计学体系中的气象设计学体系建构问题。将“气象设计模型”作为气象设计学体系建构的核心概念,探讨人类气象设计模型的演变及其价值问题,并将其作为探索气象设计学的首要理论问题。亦即气象模型是一切气象设计的基础。研究气象设计学,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气象设计模型”的理论问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整体性、系统性、发展性的视角,综合自然的尺度、机器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对AI气象大模型之前的气象模型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探讨。从设计学的角度对气象模型设计展开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模型的六种分类、三种尺度、模型的内部设计与外部设计研究框架,为气象模型设计开辟了“活人”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建构设计市场学与产业化战略设计体系,揭示设计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本质,提升设计在产业链中的战略级价值与地位,破解企业产品打造、品牌塑造、业绩增长、融资上市等核心难题,驱动“政.企.学”融合创新升级。方法 基于设计学与金融科技、经济管理等学科以及“农.工.商”等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凝练28年“产.学.研”实践探索与学术理论研究成果,通过调研提炼与应用验证,建构设计产业化核心体系。结论 基于设计市场学原理、设计产业化战略理论,提出并阐明了“上市产业链、上市沸腾器、产业.企业IPO战略设计、产业战略标准‘芯片’、星云战略设计与资源系统”的核心概念与内涵,总结了“以终为始、领域细分、科技聚核、文化铸魂、集群创孵”战略设计原理,升级了“顶层战略标准制定、科技产品创新打造、文化品牌设计塑造、产业创孵平台建构”战略设计方法,构建了“设计市场学-产业化-上市链-IPO战略-标准”理论与实践体系,对探索“政产学研科教文”全域融合创新发展具有导向性意义与战略级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代家具设计中的“新中国主义”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楠  方海 《包装工程》2011,32(16):46-48,69
以"中国主义"的家具设计理论为启示,结合传统设计中的先进理念、优良工艺和审美思维等,对现有的且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具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归纳。通过在当代背景下重审传统设计中的新精神与新价值,进而提出了符合当代需求的功能渊源、榫卯复兴和形式底蕴的设计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建构了以功能、结构和形式作为支撑的"新中国主义"理论框架,其目的在于明确传统家具设计中顺应时代需求的核心理念,并试图为众多致力于传统振兴的家具设计成果正名。  相似文献   

9.
李杰  山娜 《包装工程》2024,(8):83-89
目的 对适老化设计中性别元素的建构、解构过程,以及设计价值导向展开探讨。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和辩证的理论研究方法,对适老化设计中性别元素的理论基础、现实需求与设计实践进行讨论。结果 构建了适老化设计社会性别建构与解构的理论模型,阐述了设计既有社会性别建构的导向作用,又表现出不断强化社会性别建构的功能。结论 在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女性化”的趋势下,教育、职场、生育等社会事件持续冲刷出社会发展新模态,生活方式持续变迁,老年期的很多健康问题本身也是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交叉影响所致。因此,尊重性别、跨越性别、以人为本应该成为适老化设计的价值导向。要关注老年人群体内部的多样性,注重把更多具有异质性的老年样本纳入设计流程中,尊重性别、跨越性别、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语境下设计研究与设计管理的多重使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妤静 《包装工程》2018,39(20):39-42
目的 明确设计研究与设计管理在当下的多重使命。方法 在纵向上,从设计史书写方式的嬗变,分析其对哲学、社会学观点和范式的借鉴;在横向上,主要以法国社会学理论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习性”及“资本”社会学概念作为分析工具,阐释设计广泛参与社会建及社会关系的意义,通过经纬交织、层层递进的方式,结合后工业时代设计实践的具体情境,进一步剖析设计管理,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对当代设计的具有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及伦理批判的多重意义。结论 结合当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现状进一步提出设计管理这一新兴学科应高度关照设计的社会责任与伦理价值,即通过与商业管理的结合,不是为了创造资本盈利,而是让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具有虚幻性和无穷的想象力,其理念一直引领着创新。旨在基于超现实主义雕塑的艺术理念,对家具创新设计进行研究,挖掘超现实主义优质特色,打破家具设计边界,实现艺术与技术统一,达到功能、情感与文化的融合。方法 通过定性研究对超现实主义雕塑内涵与形式进行整理,了解其现状;从外观与内涵层面汲取设计灵感,提炼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元素;运用跨学科研究法重点分析超现实主义雕塑的技术手法;最后从审美功能、实用功能、情感功能三方面出发,结合技术手法,将超现实主义雕塑元素与椅子外观和功能相融合,完成设计实践。结论 基于超现实主义雕塑的椅子设计不仅有利于打破家具设计呆板的局面,为我国家具情感化设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而且也为中国家具设计挖掘传统、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胡南  赵江洪  赵丹华 《包装工程》2023,44(2):197-206
目的 提出基于大数据的价值聚焦分析和设计方法,帮助设计师与企业解决有效处理和应用大数据,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价值聚焦(商业价值、产品价值与用户价值)分析,锚定设计价值和产品定义,开发出市场热销与用户喜爱的“爆品”产品。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方法,研究大数据清洗获得价值聚焦及价值传受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价值聚焦的前设计周期与设计周期产品设计方法。结果 以大数据的价值聚焦为理论基础,实现产品设计从大数据分析到价值聚焦再到设计方案的可行和实操流程,即大数据清洗、大数据分拣和大数据决策,挖掘商业价值、产品价值和用户价值以及相应的价值区间,提出从大数据清洗到价值聚焦(价值与价值区间),以及生成产品定义与概念样机的设计流程模型。结论 通过大数据价值聚焦生成设计价值和产品定义,回归设计问题与价值问题的本质,是完全面向市场,实现爆款产品设计的途径和设计方法。基于大数据价值聚焦的产品设计,是一种结构清晰、可操作性强的全设计周期的设计方法,可以透过有效的设计流程实现完整的价值传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探究提升在线设计教育体验的交互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模式,探讨其介入在线设计教育的意义,结合设计学科的教学特点,洞察在线设计教学中的用户交互行为问题与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从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建构四个方面构建在线设计教育的交互方法模型。结果 总结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在线设计教育的交互设计流程,结合在线设计教育平台的实践研究,提出了完善课堂情境创设、提升课堂指导效果、促进协作交流、优化在线氛围、辅助设计阐述训练等具体的交互设计方法。结论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优化在线设计教育的交互方法,能够更好地提升用户教学体验,有助于用户完成自身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4.
邓卫斌  杨玲  张凡 《包装工程》2024,(8):189-198
目的 面向传统学科玩教具在“玩”“学”双视域的兼容性不均衡问题,结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学科玩教具产品设计方法,使其服务于学科玩教具产品的研发设计。方法 首先,通过分析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将学习环境要素归纳为刺激差异、主动活动、合作交流和建构评价;其次,将学习环境要素映射到用户需求中,利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影响学科玩教具设计的关键要素;再次,以小学低段语文写话为例进行研究,将学科玩教具设计的关键要素与儿童特征、学科内容相结合,确立学科玩教具设计定位并产出方案;最后,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用户需求确立评价指标并对方案进行评估。结果 以建构主义为框架、层次分析法为工具的学科玩教具产品设计方法能够在教育性、趣味性、参与度与合作性方面均优于传统学科教育产品。结论 基于建构主义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学科玩教具产品设计方法是可行的,可为学科玩教具创新设计提供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无意识行为设计的实践价值和方法。方法结合当前具身认知理论和无意识设计的研究现状、成果及研究趋势,阐述具身认知和无意识行为的形成机制和特点,以及其在产品和交互设计中的运用价值。分析探究两者在设计方式上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具身认知与心智模型的关系模型,并探索运用无意识行为进行设计的方式和意义。结论具身认知使得对于无意识行为的研究应用不再局限于外显的身体行为表象。进一步探究身体行为和动作的认知价值,为设计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明晰心智模型、无意识行为与具身隐喻的关系,提出探索普遍共有的无意识行为动作,进行产品与交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交互效率、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林海燕  徐慧 《湖南包装》2020,(2):127-130
建构主义教育观与艺术设计实验实践教学有许多相通之处,都主张"以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文章记录了笔者以建构主义教育观为指导,将"梅山文化的研究与设计"课题植入艺术设计实验实践教学,探索课程中如何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启发直觉思维和体验,引导合作学习,鼓励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设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黄亚南 《包装工程》2001,22(5):49-51
通过“绿色设计”概念的提出,从设计行为和设计观念两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指出绿色设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许晓云  李风彦  杨培 《包装工程》2020,41(24):14-21
目的 目前心流理论主要应用在教育教学及计算机等方面,在产品交互设计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必要分析心流理论的交互设计适用性,提出基于心流理论的产品交互设计方法。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法,梳理心流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心流交互体验的实际验证方法,从产品角度提出心流理论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对心流理论在产品交互设计中的启发性原理进行总结。结论 心流是一种积极情绪的体验,在适当情境下能够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建立清晰的用户目标、维系挑战与技能的提升、给予有效的操作反馈三个主要方面,对基于心流理论的产品交互设计方法进行拓展,丰富产品交互设计与心流理论相结合的理论空间,为产品交互设计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Some of the preliminary work in a research project in design epistemology, conducted at the UK Open University, is summarized. The work draws upon the already extensive epistemology of science, to provide both a yardstick of comparison for, and a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o articulate the emergent epistemology of design. The paper argues that science, far from inductively deriving theories from passively contemplated facts, actively engages in the explicit interpretation of ‘facts’ which have themselves already been prestructured by the theories that implicitly mediate perception itself. This leads to a reconception of perception and science as implicit and explicit (respectively) modes of interpretation by which we attempt to structure, or render simply coherent—and consequently predictable—the otherwise incoherent ‘flux’ of undifferentiated experience. It is therefore argued that science and perception may be thought of as attempting to resolve apparent incoherences or conflicts in experiences; as attempting to design a coherent and predictable ‘life-world’ from such experiences. Building on this insight, it is suggested that science and perception may be regarded as particular cases of design.  相似文献   

20.
胡珊 《包装工程》2024,45(14):1-5, 25
目的 深入探讨智能时代背景下交互导识设计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升个体对复杂信息环境的判断能力,引导用户在复杂且无序的信息环境中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为用户提供直观且易操作的工具和模式,以实现更加安全、便利、高效、舒适的用户体验。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与归纳,梳理导识设计的发展来由,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导识设计概念的理解与辨析,结合现状与信息交互方式和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交互导识设计的概念并对其蕴含的价值与应用范围进行全面论述。结论 交互导识设计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向,实现用户体验的升级、导识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其专业价值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与知识扩展、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用户体验深入研究、社会文化与伦理考量,以及经济与产业影响五大维度上。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设计学术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为相关行业的设计实践提供创新思路与应用策略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