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余俊颖  郭谦  肖磊 《中外建筑》2022,(1):107-113
广州泮溪酒家是岭南酒家园林的代表性作品,在2020年新一轮泮溪酒家更新改造中,设计团队采用"情景模写"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历史文化、空间营造、人情关系三个方面的情景挖掘,再现西关辉煌的造园历史、海山仙馆园林建筑场景以及社区社群情感关联,将大荔湾湖的历史文化精神与内涵在此重新演绎.以期达到使用者与历史、与当下的建筑空间、与...  相似文献   

2.
景观人类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语圈,21世纪后传入日本、中国。人类学家之所以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讨论景观,是因为当时景观作为新的分析概念正广受关注。人类学着眼景观概念后,开拓了新的学术领域,也直面新的课题。由此可以探讨人类学应用景观概念的意义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袁敬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5):12-20
乡村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要素的形态、空间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元化乡村景观特征具有文化、景观与生态等价值。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及消失,并引发景观特征减少、多样性降低。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是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探讨,包括内容、范畴以及具体措施和技术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赵梦 《中国园林》2012,28(2):37-41
瑞士苏黎世南部的锡尔河是苏黎世境内的第二大河。为了更好地改善锡尔河滨河地区的景观环境,苏黎世有关部门对锡尔河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长达10年的景观更新工作,有效地改善了周边环境,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介绍了相关项目情况,然后基于更新规划所体现出的游憩行为的空间布局特征,分析了当地解决滨河地区游憩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矛盾的方法与手段。对该项目的分析与总结,将会为我国城市中类似的河流更新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试图通过介绍与分析注目世界遗产-圣米歇尔山的历史景观更新项目来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论证了只有在保护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更新,才能为历史景观应对现代发展找到出路.科学而谨慎的更新,不但可以继续确保历史景观的原真性,同时能更好地协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发展,促使历史景观以一种主动的姿态适应、融人并且引导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6.
7.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处于地理劣势的少数民族聚落经济落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秩序混乱不堪,并逐渐被肓日的旅游业所侵占,本土文化缺失.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如何进行更新,是当今风景园林规划者亟待思考的问题.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特点突出、空间结构类型各异,在研究其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民族开展不同方式的景观更新,需要更加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措施.在现代文化洪流的冲击中,使少数民族乡土景观能够得到恰当的保护和关注,使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重现光芒.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街区是重要特色记忆,其保护更新是城市改造的重要内容,笔者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况,阐述相关发展进程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案例实践项目和我国建设实况,分析现阶段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困境和阻碍.最后通过山东省坊子区坊茨小镇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案例实践,试图从景观视角下提出关于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对策...  相似文献   

9.
回顾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主持的广州泮溪酒家继1960年首期工程后的1974年开始的扩建历程,根据其化整为零、曲直结合的空间布局与指导思想,以泮岛餐厅和画舫为主,分析当代岭南庭园艺术在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影响下的设计风格与形式特点,与同时期国际水准的作品横向比较,肯定其建筑、庭园、室内装饰三结合创作水平所达到的高度,遵循其创作路线,结合复建工程设计,探讨在现代主义美学理论的推动下进一步繁荣岭南庭园艺术形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景观环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宏观景观环境满足的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生存需要,表现为村镇整体的山水环境景观和农业景观;中观环境着重营造的是人们“安身立命”的空间场所感,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承载了历史文化村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微观景观环境则包含私家庭院和房前屋后的景观,其营造要符合自然规律和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及礼制秩序,体现的是一种“心安理得”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著: 《风景园林》2019,26(12):41-51
中欧国家当前面临诸多发展问题,诸如地区差异化、农业土地面积矛盾加剧、高密度区域土壤退化及多样性丧失等,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语背景下的"文化景观维护"概念建立。利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遗产保护学以及空间与区域规划等学科的综合方法,对国土和区域空间内的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文化景观维护概念以"永恒的圆环"理论模型体现,并分为分析与评价、保护与阐释、规划与管理3个主要步骤。基于此基本概念,文化景观维护大致分为2个研究方法范本:清单盘点与空间区划。范本一: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对象清单盘点,就是对一定的限定区域内的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的系统化收集分类和评价方法。又分两种不同类型:Gunzelmann的复杂型"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分析法与Burggraaff和Kleefeld的"文化景观物质分析"法。范本二:文化景观的区域化,旨在从专家角度对历史性文化景观进行标记、注释、分类和简要的特征化。又细分为类型化和个性化2个类型,并结合案例说明。最后指出:对两种研究方法的应用,不仅要客观地分析各种因素,而且还要考证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牛牧菁 《风景园林》2021,28(2):103-108
当代动物园的主要职责是致力于物种保护,促使游客发生环境友好行为.动物园沉浸式展示设计除了应满足基本的动物福利,还应该更好地帮助动物园实现这一职责.针对动物园设计师们对于公众环保行为产生机制的盲区,引入保护心理学作为有力的辅助工具.通过梳理保护心理学针对动物园游客研究的文献,对动物园的沉浸式展示的规划设计提出4项建议:1...  相似文献   

14.
徐青  瞿伊乔 《中国园林》2020,36(10):23-28
从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 U L)视角剖析埃及开罗阿兹哈尔公园由被称为"Al-Darassa"的废弃物堆场转变为城市中心"绿肺"的棕地再生杰出案例;重点关注其棕地再生策略如何回应Al-Darassa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开罗城市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社会经济及文化等之间的动态关联;总结了在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案例在整体策略、场所营造和干预机制3个方面对中国棕地再生探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后工业时代,发达国家城市建设呈现基础设施相对过剩的情形,并在废弃基础设施再生方而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引用的案例涉及高架桥、铁路、码头、水厂、机场等不同形式的基础设施,而风景园林却成为它们再生手段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的诸多实践案例证明:风景园林虽不是废弃基础设施再生的唯一选择,却不失为一条生态、经济且行之有效的再牛之路,并在重新定义基础设施并使其重现活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这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董冰 《新建筑》2012,(2):118-121
建筑与景观的不协调往往会带来环境使用上的问题。因此,设计师需要建立建筑景观一体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弥合支离破碎的环境片断。通过对相关理论及实例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实现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核心要点:突破建筑边界,延伸建筑空间;内外环境融为一体,建立一体化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7.
阙维民 《中国园林》2012,28(7):5-12
中国矿业遗产,尤其是中国传统矿业遗产,具有丰富的遗产资源,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特色项目、中国矿业典籍的物质载体、中国工业遗产的主要内容。中国矿业遗产研究是中国矿业遗产的管理基础与中国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在阐述中国矿业遗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从理顺管理权属、统一项目名称、规范学术认识与合理规划利用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矿业遗产的保护展望。鉴于中国学界对于中国矿业遗产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矿业史、矿业遗产旅游与矿山公园建设等专题的现状,特以世界遗产为视野的矿业遗产研究进行组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变迁、文化更迭、环境伦理观演变,后工业区经历了50年的更新与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全球后工业区更新的4个嬗变历程:初现变革、剧烈变革、结构变革、整合性变革,以揭示后工业景观变革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社会与法规、生态主义思想、创新理念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历时性分析,重新解读50年变革历程中的代表性案例,揭示风景园林实践进程中后工业区更新的多元化探索。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构建基于历史分期—变革内涵—里程碑案例的后工业景观研究脉络,以期为当下中国后工业景观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韦诗誉 《风景园林》2018,25(12):110-115
将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置于人类学视野之下有利于科学认知乡村所独具的人地关系价值。对山区聚落的典型代表——桂北龙脊村和瑞士弗林村的聚落景观分别展开研究,首先剖析其空间单元与社会建构、生产活动的关系,进而阐释中观层面的组团分布或受自然地理限定或以公共活动为中心,而两者在宏观格局上则因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从乡村聚落景观生成的源头探索人类活动与空间的深度交融;通过2个跨文化案例的比较研究,剖析乡村聚落景观多样性的成因——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生产要素与空间要素之间丰富的关联,揭示乡村聚落景观的多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