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X射线衍射及峰形拟合技术,结合AgCd和AgSn合金相图对雾化工艺制备的AgCd和AgSn合金粉的相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gCd雾化合金粉中Cd原子进入Ag的晶格格点位置,形成固溶结构,在氧化后可以使Ag与CdO之间有比较牢固的化学键结合;AgSn雾化合金粉中含有Ag3Sn和Sn两相,析出的Sn相与Ag相晶体结构差异较大,氧化后Ag与SnO2之间的结合不牢固,这可能是导致AgCdO电接触材料比AgSnO2电接触材料性能优越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AgSnO2是最有可能替代AgCdO的新型材料,在其制备方法中,合金内氧化法是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制备过程中合金粉末氧化速度较慢且不能完全内氧化,添加金属元素促进合金内氧化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将Bi与Ag、Sn粉经机械合金化得到AgSnBi合金粉末,将合金粉末压制成型、烧结、致密化加工后置于电阻炉中在大气气氛中进行粉末内氧化。采用内氧化物增重法分析Bi对AgSn合金内氧化性能的影响。利用PhilipsXL30W/TMP型扫描电镜观察试样AgSnO2-Bi2O3的显微组织及形貌,并用其能谱仪进行微区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i元素大大地提高了AgSn合金的内氧化速度,并且氧化得到的AgSnO2-Bi2O3材料组织致密。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雾化法制备含Ni、Cu、Bi、Te等多元素掺杂的Ag Sn In合金粉末,将合金粉末在一定条件下内氧化,经过破碎、过筛得到多氧化物掺杂Ag Sn O2In2O3粉末。粉末经冷等静压、烧结、挤压、拉拔、打制等工艺后制成铆钉型触头,与合金内氧化法(AOM)制备的同等Ag、Sn、In含量的材料进行力学物理性能和电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多元素掺杂粉末内氧化法(POM)制备的Ag Sn O2In2O3电接触材料的硬度、抗拉强度、抗电弧侵蚀和抗材料转移性能明显优于AOM制备的Ag Sn O2In2O3电接触材料。  相似文献   

4.
专利·文摘     
<正>一种细化银氧化锡晶粒的制备方法/公开(公告)号:CN102796914B/公开(公告)日:2014.07.02/申请(专利权)人: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细化银氧化锡晶粒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Ag和Sn进行水雾化,或者将Ag、Sn和添加物进行水雾化,得到AgSn粉;(2)将AgSn粉与氧化粉混合.得到AgSn混合粉;(3)将AgSn混合粉经等静压压制成AgSn锭;(4)将AgSn锭挤压成AgSn丝材,拉拔、冲断,然后进行丝材氧化;(5)对氧化后的丝材进行压锭挤压,并拉拔成AgSnO_2丝材。与以往Ag\Sn\Cu多种元素形成合金相浇铸成  相似文献   

5.
采用雾化法分别制备了Ag-9.7Sn、Ag-9.65Sn-0.5In和Ag-9.65Sn-0.5Bi合金粉末,使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相关合金800℃氧化动力学曲线,并分析了合金粉末氧化前后的粉末颗粒形貌及表面成分。结果表明:Bi的添加促进Ag Sn合金粉末的氧化,其氧化机制只经历指数增重型快速氧化阶段就趋于完全氧化;Ag-9.65Sn-0.5In合金粉末的氧化机制与Ag-9.7Sn合金粉末类似,其快速氧化增重过程分为两阶段,且第一阶段快速增重速率比第二阶段快;微量添加In能促进第一阶段快速氧化增重,In与Sn氧化后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氧化膜阻碍了第二阶段快速氧化增重。  相似文献   

6.
知识窗     
预合金粉末  pre-alloyed powder先合金化而后制成的粉末。固相扩散 solid state diffusion固态物质中由于物质或化学位梯度所造成的物质原子宏观迁移过程。合金内氧化 internal oxidization将合金在含氧气氛中加热 ,使氧扩散到合金内部进行选择性氧化 ,而在母体中形成氧化物的一种工艺。单面内氧化 single-face oxidization合金片材进行内氧化处理时 ,主要从一面进行氧化反应的工艺。双面内氧化 double-face oxidization合金片材进行内氧化处理时 ,主要从两面进行氧化反应的工艺。离子注入 ion injection将离子强行注入触头表层的一…  相似文献   

7.
采用预合金粉末内氧化法探索了金属元素(Sb,La,In)对Ag-sn系合金粉末的氧化行为,进而研究不同内氧化工艺下,含不同添加剂(Sb2O3, 3,La2O3, In2O3)C对Ag-Sn系电接触材料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La的Ag-sn合金粉末的氧化物弥散均匀分布在银基体上,添加Sb的Ag-Sn合金粉末的氧化物主要聚集在粉末的颗粒边界上.  相似文献   

8.
内氧化法制备银氧化锡电接触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gSnO2电接触材料具有优良的抗电弧侵蚀性和抗熔焊性,在交直流接触器、功率继电器和低压断路器等领域已经部分或全部取代了AgCdO材料。内氧化法是制造AgSnO2电接触材料工艺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本文计算了Ag-Sn合金的内氧化热力学条件参数,论述了内氧化过程中SnO2颗粒的形核、长大和粗化过程,并采用合金粉末成形-内氧化-热挤压新工艺制备了SnO2颗粒细小弥散、性能优越的AgSnO2电接触材料。  相似文献   

9.
AgSnO2是最有可能替代AgCdO的新型材料,在其制备方法中,合金内氧化法是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制备过程中合金粉末氧化速度较慢且不能完全内氧化,添加金属元素促进合金内氧化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将Bi与Ag、Sn粉经机械合金化得到AgSnBi合金粉末,将合金粉末压制成型、烧结、致密化加工后置于电阻炉中在大气气氛中进行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银合金内氧化过程中氧-银合金扩散模型出发,导出氧化厚度(x)与氧化时间(t)呈指数关系:■;得到其两种近似表达式:(1)直线型:■;(2)抛物线型:■。计算误差(在所考虑的温度T=973K)均<5%。本文认为影响银合金内氧化速度的主要因素为合金原子对氧原子扩散所具有的平均能垒(E)。分析了各种银合金的能垒(E)组成,并作了相关计算(T=973K,P=5atm)。利用直线型公式较好地解释了AgCd和AgSn合金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P,T)不同的氧化速度。由此,提出了加快银合金内氧化速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AgSn合金粉进行了不同氧压条件下(氧压1.5MPa)的氧化试验,并对氧化后粉体的形貌、材料的拉拔加工性能、产品的物理性能及电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氧压条件下,AgSn合金粉的预氧化并非氧压越高第二相氧化物就分布越均匀、材料的加工性能就越好,而是存在一个较低范围的氧压,在该氧压下氧化才能保证材料既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又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优良的电性能。  相似文献   

12.
将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的Bi掺杂量为25%(原子分数)的SnO2纳米颗粒(Sn0.75Bi0.25O2)作为增强相,借助于粉末冶金法制备了AgSnO2(12)电接触材料,分析了Bi元素掺杂对电接触材料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Sn0.75Bi0.25O2纳米颗粒增强的AgSnO2(12)电接触材料组织结构均匀,密度、硬度高,导电性好。电性能试验表明,Sn0.75Bi0.25O2纳米颗粒增强材料的燃弧时间短、能量低,接触电阻低且稳定,抗电弧侵蚀能力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含氧氮气(N2/O2)雾化喷射沉积技术制备Y-La-Al-Cu系多元系合金,通过化学反应原位生成(内氧化法)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物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显微组织、力学物理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喷射沉积技术并结合内氧化工艺,可制得具有较好微观组织、形成的增强相弥散分布于基体、组织致密的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随着冷加工变形量的增加,Y2O3/La2O3/Al2O3/Cu多相氧化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硬度提高,而材料的延伸率与导电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粒度分别为15、116、264μm的AgSn合金粉体对预氧化组织的影响,并比较了15μm和264μm粉体经预氧化挤压后的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粉体粒度为15μm时,氧化主要发生在颗粒边缘,随着粒度增加,颗粒周围形成了氧化层,甚至出现了氧化物聚集;15μm粉体挤压后氧化物颗粒分布均匀,而264μm雾化粉挤压后存在明显的氧化物富集区和贫氧化物区,导致后者的硬度、延伸率略低于前者;较大粒度的AgSn粉体(116μm和264μm)出现氧化层的原因是氧化物膜层松动或开裂,氧化层中出现了合金成分,反应又进入快速反应阶段,形成了一层氧化物层。  相似文献   

15.
以SnCl4.5H2O和BiCl3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Bi掺杂量的SnO2纳米粉体,利用热重-差热(TG-DTA)、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的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Bi掺杂量低于30%时,SnO2纳米粉体的晶体结构保持为金红石四方相结构,Bi原子部分置换了Sn的位置;当掺杂量为30%时,开始形成杂质相BiOCl。掺杂Bi元素可细化SnO2纳米晶粒,经700℃焙烧后,未掺杂Bi元素的SnO2晶粒尺寸约为29 nm,而掺杂Bi元素的SnO2晶粒尺寸约为10 nm。此外,Bi元素的掺杂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SnO2粉体的密度。  相似文献   

16.
高压氧化技术在制造AgSnO2电触头材料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6种不同AgSn合金粉末的高压氧化特性。与常规AgSnO2电触头材料相比,采用高压氧化技术及工艺制造的AgSnO2电触头材料的电性能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7.
Sn/O/H/N/C/Cl系统中锡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控制燃煤锅炉中Sn的排放已经越来越被环境学界所关注。已有数据表明气相排放的和残留在飞灰中的Sn的变化范围很大,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还不清楚。在尾部烟道附近,Sn以元素态和二价氧化物蒸汽形式存在,已知水溶性二价锡氧化物更容易从烟气中脱除。为了更好地控制Sn的排放,必须了解燃烧过程中Sn的反应产物以及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即Sn的反应动力学机制,该文首次采用量子化学经典过渡态理论的方法研究了烟气中痕量元素锡的关键基元反应动力学参数,继而提出了Sn/O/H/N/C/Cl系统的氧化动力学模型。在典型的反应温度和组分浓度下进行了动力学的数值模拟,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找到了影响系统反应速率最重要的基元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