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烃源岩分布、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丰度以及成熟度等几个方面,对济阳坳陷车西地区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主要烃源岩系的条件差异进行了分析判断。研究表明区内对油气成藏有贡献的烃源岩主要为沙三中下亚段;油气成藏作用从生烃洼陷中心向四周扩展;车西洼陷南斜坡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平庄凹陷盖层中发育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3套烃源岩,虽然以往围绕煤矿生产展开了大量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但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较少,研究程度较低。为了客观评价平庄凹陷的油气资源,需对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进行评判。在对平庄凹陷烃源岩岩石热解、镜质组反射率、生物标志物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对平庄凹陷九佛堂组、沙海组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及演化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平庄凹陷烃源岩各参数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变化明显,具有纵向上的连续性和横向上的不均匀性;平庄洼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处于未成熟—低成熟—成熟阶段,其中,九佛堂组烃源岩是盆地的主要成油岩系;四龙洼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较低,对盆地成烃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3.
伊犁盆地伊宁凹陷二叠系塔姆其萨依组发育两大类烃源岩(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以泥质岩为主.泥质岩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主体为较好-好烃源岩;碳酸盐岩烃源岩分布范围和厚度均小于前者.有机质类型以Ⅲ-Ⅱ2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主体上处于成熟阶段,从凹陷南部斜坡带到北部断隆带,成熟度降低.塔姆其萨依组在伊宁凹陷中央洼陷带南部和南部斜坡带北部发育优质烃源岩层,在中央洼陷带中部和南部斜坡带南部发育好烃源岩层,在中央洼陷带北部和北部断隆带南部发育较好烃源岩层,在北部断隆带北部为较差烃源岩层.综合研究认为中央洼陷带是伊宁凹陷二叠系烃源岩最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4.
中生代以来库车拗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阳霞凹陷的烃源岩同样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烃源岩生烃期与构造圈闭形成期的匹配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意义重大,在构造圈闭形成期或之后形成的油气有利于聚集成藏.通过平衡剖面分析和生长地层分析,厘定了库车拗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主要构造活动期是上新世库车期和第四纪.利用PRA软件对阳霞凹陷阳1井和人工1井进行了烃源岩成熟度史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从上新世库车期至今,阳霞凹陷三叠系烃源岩和侏罗系部分烃源岩分别处于生湿气-干气阶段和生凝析气阶段,与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主要构造活动期存在良好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安达地区源岩条件、排烃动力条件、油源断裂、储层、圈闭等成藏要素的综合研究,明确了安达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表明:(1)成熟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是安达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的首要控制因素,控制了油气藏的范围及规模;(2)对于泉四段而言,在成熟烃源岩内青一段的超压发育程度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3)对于青山口组而言,油源断裂是基础,青二+三段储层的发育程度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4)安达凹陷整体相对较低的成熟度(大部分地区R0<0.9%)及相对较薄的烃源岩(大部分地区烃源岩的厚度小于80 m)造成的生烃潜力不足可能制约了姚家组的成藏.  相似文献   

6.
川东北及邻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烃源岩为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的主要气源。利用烃源岩样品的地球化学、测井、岩屑录井资料,分析吴家坪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特征和生烃潜力,研究吴家坪组烃源岩的丰度?类型和成熟度,预测烃源岩的厚度,划分烃源岩沉积相类型,讨论烃源岩形成的环境并计算烃源岩的生气强度。结果表明:川东北及邻区吴家坪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大,现今在高成熟晚期至过成熟演化阶段,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泥质含量高的层段;烃源岩厚度在本区相差很大,达州—开江以北地区厚度最大可达171 m,垫江—石柱以南地区厚度小于20 m;烃源岩发育受沉积环境的控制,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海湾环境中;宣汉—达州—巴中—通江附近地区的吴家坪组烃源岩生气强度大,满足形成大中型气田的烃源岩条件。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平庄-马厂盆地油气资源做出客观评价,对盆地发育的九佛堂组、沙海组两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沙海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中等一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B型为主,有机质处于未成熟一低成熟阶段,其生烃能力对盆地贡献小;九佛堂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属好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B-ⅡA型,处于低成熟一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勘探相继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深入挖潜的重要区带。在对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分布和油源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斜坡新近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源岩发育特征?断裂展布特征以及圈闭类型主控了油气分布;研究区西部多洼共生,沙河街组烃源岩发育,并且被长期活动性油源断裂深切洼陷,为新近系浅层油气成藏提供了优越条件;研究区南部由于缺乏深切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大断裂,难以将油气运移至浅层,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因此,渤中凹陷西斜坡应该遵循“环洼选区、主断控带”的勘探理念,重视次洼周边的勘探,以寻找生烃次洼周边有效的运移断层为工作重点,研究区西北部为新近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
临南洼陷有机质丰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机质丰度是烃源岩的数量特征,本文通过对包括有机碳含量(TOC%),氯仿沥青“A”(EOM%),总烃(HC%)等有机地化参数丰度的研究评价临南洼陷的烃源岩,结果表明本区大部分烃源岩的类型为“好-优良”。  相似文献   

10.
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深层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有机相分析、二次生烃机理研究、油气成藏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分析,对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深层油气成藏进行研究。认为:白驹凹陷深层烃源岩有机相包括B、B1和D亚相,下寒武统幕府山组(∈1mu)、下志留统高家边组(S1g)烃源岩为B亚相,生油气潜力大;无论一次生烃还是二次生烃,烃源岩总的产烃能力是一定的,二次生烃与一次生烃有一定连续性;白驹凹陷深层烃源岩二次生烃史极为复杂,大致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燕山期、燕山晚期-喜山期;根据成藏基本要素的不同,白驹凹陷深层油气成藏模式可分为下部油气成藏模式(下古生界)和上部油气成藏模式(上古生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周口拗陷石炭—二叠系分布、烃源岩特征、生烃史、生储盖组合类型、储集特征、油气输导体系及充 注史、圈闭类型及其形成演化以及典型油气藏剖析等综合研究,评价了该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及其成藏条 件。结果表明:煤是石炭—二叠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类型好,生烃潜力高;印支期和喜山期是石 炭—二叠系最主要的生烃期;石炭—二叠系油气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古潜山3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其中, 下生上储型是最重要的生储盖组合类型;石炭—二叠系油气发育有砂岩输导层、不整合面输导层及断裂系统3 种输导体系;石炭—二叠系油气主要有印支和喜山两期油气运聚及充注事件;区内发育多种复合构造圈闭、下古 生界风化壳岩溶地貌圈闭及上古生界地层—岩性圈闭;喜山期晚期是区内石炭—二叠系最主要油气生成和运聚 期,并且圈闭定型期与油气运聚期配置良好;南12井油藏是区内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的重大发现。总之,该 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潜力较大,成藏条件有利,有望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The hydro-geologic stages in the Biyang Depression, Henan Province, were defined and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hydrodynamic field in this area were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hydrodynamic field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edimentary-water-head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the present hydrodynamic field as determined from measured pressur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hydrodynamic field is one of inheritance and that it control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deposition center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depression is always a high-value zone for water-head and a dynamicsource zone of the hydrodynamic field. The slope zone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depression is always a low-value zone for water-head and is the main discharge area for groundwater; this is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zon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hydrodynamic field. The reservoir shows a ring-shaped horizontal pattern. Accumulation occurs in a pressure equilibrium zone at the frontal surface between sedimentary water and infiltrating water.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occur in two vertically different discharge units, Eh31 and Eh32, under the action of overpressure.  相似文献   

13.
盆地模拟能为地质家提供一个快速、定量、综合的研究手段,揭示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为勘探决策提供直接或间接的依据.禹城洼陷是临清坳陷东部最具潜力生油洼陷,其油气勘探至今仍未获得有效突破,研究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油气运移聚集规律认识不足.应用IES盆地模拟技术,恢复了禹城地区的地史和热史,模拟了沙三下和沙四上烃源岩的生排烃史和油气运移聚集史,指出了禹城洼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dynamic simulation of the 3-D structure the sedimentary modeling, the unit entity roodel has been adopted to transfer the heterogeneous complex passage system into limited simple homogeneous entity, and then the traditional dynamic simulation has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phase and the drive forces of the hydrocarbon , and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resolve such problems as the direction, velocity and quantity of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mong the unit entities. Through simulating of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Zhu Ⅲ depression,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has been opened out.  相似文献   

15.
泌阳凹陷斜坡带断裂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泌阳凹陷斜坡带断层发育、断裂系统复杂.通过对斜坡带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控油规律研究,指出主控断层的发育规模、连续性及与砂体、鼻状构造走向的交切关系控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和油气藏类型及丰度.以此指导该区二次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江陵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油气勘探区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富集在长期继承性隆起构造的顶部。利用地震资料质量和速度研究围绕有利生烃向斜周缘进行原生和次生油气藏勘探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经勘探表明:资福寺向斜生油量有限,纵向上受主力烃源层分布限制,一定规模的断层控制了次生油气藏纵横向分布;深层原生油气藏勘探还存在较大油气资源潜力。目前江陵凹陷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为次生油气藏、深层油气藏和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7.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从区域地质及沉积特征、烃源岩生排烃史、油气运移输导系统、油气形成与圈闭配置关系及油气运聚成藏组合模式等方面,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琼东南盆地不同含油气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划分圈定了北部浅水区含油气系统、中央坳陷带深水区含油气系统及南部深水区含油气系统,并进一步划分出13个亚含油气系统。由于不同含油气系统及亚含油气系统均存在明显差异,所以重点剖析了含油气系统中生烃子系统、油气运移输导子系统及油气运聚成藏子系统构成及其特点。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生烃子系统主要由始新统中深湖相及渐新统煤系烃源岩之生烃灶所构成;油气输导子系统则主要由断裂及裂隙和连续性砂体、不整合、泥底辟、气烟囱等输导体系所构成,控制和制约了油气运聚的主要优势富集区;油气运聚成藏子系统以垂向和侧向运移方式为主,通过输导体系近源或远距离运聚,在圈闭及储盖组合条件极佳的优势区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18.
生烃凹陷的烃源条件与资源潜力评价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法难以揭示生烃凹陷全貌特征,生烃量与资源量直接计算法通常难以适用于低勘探程度区。提出烃源指数的新指标,将其定义为快速评估生烃凹陷油气资源数量的量化指标,并从凹陷体积与烃源岩质量两方面提取关键参数加以定量表征。其具体取凹陷面积、凹陷源岩层最大厚度表征凹陷体积,取地层沉积相、干酪根类型与凹陷最大埋深表征烃源岩质量。计算了高勘探区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12个洼陷文昌组的烃源指数,并基于“源控论”与黑箱原则,建立了烃源指数与成因体积法计算的资源量之间的乘幂关系。经另一高勘探区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检验,由烃源指数估算的资源量是可信的。应用烃源指数快速评价了低勘探区恩平凹陷,得出EP17、EP18和EP12等3个洼陷文昌组总资源量达13.193×108 t,并认为恩平凹陷属于富烃凹陷,其中EP17洼烃源条件最优,为富生烃洼陷。烃源指数涵盖了凹陷体积与源岩质量两方面信息,涉及参数少且易获取,适用于生烃凹陷资源潜力的快速评价,尤其是低勘探区。  相似文献   

19.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剖析了该区新生界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得到了本区新生代油气分布的几点规律:下干柴沟组上段(E23)和上干柴沟组(N1)作为本区的主力烃源岩是形成油气田的先决条件;深大断裂控制了油气藏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分布;构造发育史、圈闭和生烃条件的匹配是油气成藏的关键;通过构造运动、圈闭和生烃史匹配关系研究发现新近纪的构造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圈闭;新构造运动以来形成的浅层滑脱断层对原生油气藏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断陷盆地低凸起带具有远离油源,油气富集层系浅的特点,其油气充注机理及运聚模式研究还较薄弱。以济阳坳陷林樊家低凸起带为例,从油气来源入手,分析了油气成藏动力与阻力的关系,探讨了低凸起带油气充注方式和运聚模式。结果表明:林樊家低凸起带原油具有高伽马蜡烷/C30霍烷值、低姥植比的特点,来源于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在成藏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藏动力-阻力计算结果,确定了林樊家低凸起带油气主要为“断层双重输导-多层系充注-不整合面分流”的充注方式;根据断层在活动时期和静止时期输导方式及输导能力的差异,结合圈闭发育情况,林樊家低凸起带油气成藏可总结为“断层垂向输导-岩性尖灭控圈”。“断层侧向输导-‘天窗’开启-岩性尖灭控圈”、“断层侧向输导-不整合面遮挡”、“断层侧向输导-岩性尖灭控圈”等4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