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某压水堆核电厂烟囱放射性惰性气体的取样测量情况进行了介绍。通过对取样测量系统泄漏率、增压能力以及监测核素探测限的测试,以及手动取样分析与在线气体谱仪监测数据的对比,表明改造增加的惰性气体取样测量系统能够满足气态流出物测量要求,并提出了烟囱惰性气体取样测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常环境核监测系统主要对γ剂量率进行连续监测,而气溶胶的监测仍然以人工定时取样测量为主。介绍了一种环境核监测设备,在对γ剂量率进行连续监测的同时,实现了放射性气溶胶取样、测量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勇 《核动力工程》2005,26(5):466-470
秦山核电厂气态流出物取样监测系统采用了较长的水平取样管和垂直取样管.使核电站气态流出物排放监测存在设计上的缺陷由于取样管道过长(特别是水平取样管道).会造成气溶胶和碘取样过程的管道沉积损失改进后,将气溶胶和碘的取样监测系统移至烟囱底部的校正室.取消了长度为85.4m水平取样管线.取样管改为只有70.6m的垂直管.试验测试及评价结果表明:放射碘的取样校正因子可取作1.65对于放射性气溶胶.按最保守的估计.事故工况下.其校正因子最大也不可能大于1.65;在正常运行期间,气溶胶粒子均以小粒径为主,可将校正因子取作 1.1.  相似文献   

4.
α-放射性气溶胶取样膜是放射性气溶胶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过滤效率高、自吸收小及高表面收集特性的滤膜,将有利于提高监测速度和被测α的能量分辨率,后者有利于α辐射体的准确监测和成分分析。研究选用三种不同类型滤膜采集氡子体气溶胶,测定了滤膜对气溶胶取样的过滤效率、自吸收因子、表面收集特性以及阻力与流量的关系参数。在气溶胶浓度、取样流量和取样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平均孔径为0.8μm的混合纤维素酯滤膜的过滤效率最高,自吸收损失较小;孔径为0.4μm的重离子微孔滤膜的自吸收损失最小,表面收集特性优越,对于提高监测分辨率具有优势;玻璃纤维滤膜的阻力小,适合大流量取样条件下采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核设施核动力装置检修场所区域空气取样监测系统在自动化、智能化、安全性、人性化操作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一套对区域空气取样监测系统的改进方案。将工业PLC控制技术应用于气溶胶取样监测系统,利用在线智能监测系统获取关键参数信息,依据取样要求输出控制取样回路信号及泵保护信号,提高了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安全性和操作便利性等使用性能。此改进可用于该核设施核动力装置检修场所区域空气取样监测。  相似文献   

6.
硼和水补给系统是压水堆一回路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REA001/002BA水箱的水质情况,宁德核电站在该取样系统中增加了总电导率和溶解氧在线监测装置。运行结果表明效果良好,值得在同类电站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大气中放射性核素监测是环境辐射监测的主要内容之一,大气颗粒物采样器是放射性核素监测的关键设备。为了满足气溶胶放射性核素机动监测的要求,研制了分体式大气气溶胶采样器,该采样器日常取样流量450 m3/h,满足每天取样体积大于10 000 m3的取样量要求,拆装方便,拆分后单件部件不大于120 kg,实现了机动灵活地开展大气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该采样器成功应用于福岛核事故气载污染物以及大气放射性本底监测。  相似文献   

8.
为获取核设施放射性气载流出物单点连续监测取样位置,提出基于随机轨道模型(DRW)的气-固多相湍流耦合方法求解代表性取样区域。借助k-epsilon湍流模型模拟连续相,并引入离散颗粒模型(DPM)模拟离散相,建立基于DRW模型的排风管道内流道气-固多相湍流耦合计算模型,计算了核设施气载流出物在管道内流道流场分布规律,分析了内流道流体气旋角、气流速度、示踪气体浓度、气溶胶粒子浓度与管道高度间的关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截面高度的增加,气旋角、气流速度变异系数(COV)、示踪气体浓度COV及示踪气体浓度最大值与平均值的偏差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气溶胶粒子浓度COV在截面6与截面8满足取样代表性要求;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可快速地确定出代表性取样位置,为气载流出物单点取样现场试验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压水堆核电站反应堆冷却剂承压边界(RCPB)泄漏监测的重要性和常用的几种放射性监测方法进行叙述,对这几种监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重点介绍了一种测定压水堆核电站RCPB泄漏率的~(18)F(氟-18)放射性微尘监测新方法,并对其基本监测原理进行说明。详细阐述了~(18)F微尘监测系统的结构组成、系统设计要求及计算假定条件等内容,同时还对~(18)F微尘监测系统泄漏率探测限进行计算,给出了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括介绍了放射性气溶胶监测在内照射剂量估算中的作用,介绍了放射性气溶胶监测中在个人空气取样和粒度分布测量方面中辐院历年来所做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最后介绍了气溶胶样品长寿命α活度快速测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美国气载放射性排出物取样与监测标准中推荐的气溶胶粒子管道损失的估算方法,重点介绍了粒子在取样管路的入口、弯头和不同方位角的直管段中产生壁损失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应用的注意事项。这些估算方法可编制成管道损失计算软件,正确应用估算方法和计算软件,不仅可对现有烟囱取样系统给以评价,为烟囱取样系统设计提供依据,也可能为取样系统管道损失的监测或监控提供技术基础。最后将估算方法的应用与计算结果同部分实验数据和国外的某些计算结果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个保证压水堆核热电站三回路工艺蒸汽放射性安全的工艺辐射监测与控制新方案,即高灵敏度取样监测主蒸发器排污水放射性,和用高温G-M计数管快速监测主蒸汽管外N-16γ辐射.组成2/4辐射逻辑保护系统,能在7秒钟内触发停堆并切断事故蒸汽供应。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3月份辐射安全研究所与719所、放化所等相关单位,完成了111-2#放射性排风中心辐射监测控制室PIG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校准工作,并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试运行,试运行期间解决了相关问题,试运行结束后正式投入使用。基于中船重工719所研发的H2PIGM02型PING监测仪研究了111-2#排风中心放射性惰性气体排放异常的情况。在验证排放真实性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惰性气体源项和排放来源。采用多台设备并行运行相互验证的方式,验证排放真实性。采取高压钢瓶取样设备与PING  相似文献   

14.
核电站高湿度气体活度监测道是用于监测汽轮机厂房凝汽器排气放射性活度的通道,它是核电站一个重要工艺监测通道。本文结合秦山二期工程该监测道气体取样系统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该监测道的监测方案改进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气载放射性流出物中的气溶胶监测是核电厂辐射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受通风管道结构的影响,流场尤其湍流对气溶胶在管道中输运分布的均匀性具有较大影响,对辐射监测的取样代表性带来一定困难。通过优化设计实现送风管道中气溶胶的均匀分布对取样代表性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改变叶片的扭曲角度及叶片的占比面积,设计了三种结构的静态搅浑装置,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搅浑装置产生的空气流场及对气溶胶浓度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静态搅浑装置能形成较强的旋流,从而改善气溶胶浓度分布的均匀性;增大叶片的扭曲角度以及内叶片的占比面积都会加强产生的旋流场,进一步影响气溶胶的扩散;内叶片面积增大的静态搅浑装置有着适中的旋流强度,其搅浑效果较其他两种结构更优,气溶胶浓度的变异系数下降了30.60%。  相似文献   

16.
辐射监测系统是压水堆核电厂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研究压水堆核电厂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对于提高压水堆核电厂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水平,减少改造风险至关重要.根据核电厂的法规和设计规范,结合大亚湾核电厂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改造经验,提出了压水堆核电厂辐射监测系统的一般设计原则和要求,并简要介绍了大亚湾核电厂辐射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监测空气中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浓度的个人取样器。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可直接配带在工作人员身上,取样头固定在嘴部附近(一般在上衣领上),较通用的固定取样装置和可携式取样装置更能反映工作人员可能吸入的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的量、为内照剂量估算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8.
测量压水堆核电站一回路水泄漏的^13N监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描述了监测压水堆核电站-回路水泄漏率的^13N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工作性能。该系统具有探测灵敏度高、可靠性高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国际监测系统(IMS)北京核素台站和北京放射性核素实验室的大气气溶胶取样和测量过程;对核素台站和放射性核素实验室的大气气溶胶的长期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7Be、137Cs和131I活度浓度的分布特点和规律,为深入研究大气中相关放射性核素浓度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PING-50型放射性气溶胶、碘和惰性气体监测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PING-50联合监测系统的研制情况,对所研制的PING联合监测仪的结构原理、基本特性、实验结果、运行情况等作了阐述;对PING监测仪的包括探测限在内的总体性能特征作了评价,并与国外的类似仪器作了比较.最后,对目前所研制的这种仪器存在的不足和尚需改进之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