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昏侯漆器纹饰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国荣  范猛  蔡克中 《包装工程》2019,40(24):310-314
目的探析海昏侯漆器纹饰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传承、创新和应用。方法将"文质彬彬、器以载道"的思想与海昏侯漆器纹饰"形与意"、"形与神"结合起来,将中国古典写意手法与抽象简约的现代艺术技法相结合。在对海昏侯漆器纹饰的"形"与"意"充分推敲、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西汉纹饰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对其传统装饰图案、色彩、线条及工艺等进行分析、整合、提炼,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创意产品。结论将现代设计艺术与海昏侯漆器纹饰有机融合有利于提升海昏侯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加值,引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和南昌海昏侯文化创意产品个性的形成。"文与质,形与神"兼具的海昏侯漆器纹饰文化需要传承与创造、研究与挖掘、传播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毅  宗欣玥  乔洁 《包装工程》2023,44(20):325-335
目的 对明清云锦的色彩符号进行研究,并探索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以馆藏明清两代云锦为研究对象,收集故宫博物院与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中的云锦文物资料,通过符号学分析以及色彩样本对比,从色彩符号的形成因素、色彩符号特征、运用方式等层面进行讨论,探究云锦色彩符号的构成形式与规律,为云锦色彩后续的研究及云锦与现代设计的有效结合提供更多的借鉴与参考。结果 得出明清云锦织物其色彩符号是社会阶级与审美技艺交织形成的产物,并且其符号学含义与符号使用规律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再创新与现代设计色彩体系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不论是提取云锦色彩符号进行设计应用,还是参考其色彩符号的运用规律,都可为云锦这一珍贵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多思路。结论 通过对明清云锦色彩符号的研究及其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实践探索,明清云锦的色彩与符号意义被更为清晰地归纳与展现,有利于进一步解读明清两代云锦色彩中的文化艺术内涵,促进传统纺织工艺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崇  刘冀伟  卜立言 《包装工程》2019,40(18):112-117
目的 对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基于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名录,对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的属性进行分析,并按照纪念主题进行分类。通过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的深入解析,归纳出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具有纪念载体普遍性、历史价值独特性、纪念意义特殊性等特点,按照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及意识层面对其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挖掘与整理,并筛选典型的文化素材,提出系统、有针对性的文化创意发想方法及原则、文化符号的提取与应用方法。结论 形成系统的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通过文创产品设计实践,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对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能起到指导性作用,进一步促进抗战文化的有效传播及抗战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永文 《包装工程》2022,43(10):407-413
目的 研究汉唐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和设计语言,拓宽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 基于汉唐文化元素的提取,从造型、纹样、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适合文创产品设计的文化要素与构成方法。结果 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文化元素,通过再设计,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结论 通过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与结果的呈现,以及前期对汉唐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分析,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元素与方法,并注入了深厚的文化性,这表明研究汉唐文化元素对当下文创产品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回顾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历史演进的基础上,陈述自然资源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和地质学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四大新理论支柱。从科学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系统性与综合性的角度,分别论述了研究尺度、部门利益、文化差异以及观点不同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四大主要障碍,确定研究问题、规定研究尺度、选择合适目标、构建研究队伍以及建立评价标准是组织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跨学科综合研究的五大关键步骤。阐明了利用持续化、管理科学化、方法数理化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态势,有效配置、恢复与重建、地质环境保护、生态脆弱区与一次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是当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程文婷  曾梦媛 《包装工程》2023,44(12):358-367
目的 从全球本地化视角深入剖析文创产品的多样化设计形式及其意义,并提出适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前期阶段的设计模型,从设计创意源头解决当前文创产品同质化、缺乏全球化设计思维等问题,旨在以文创设计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方法 以全球本地化理论和文化分类研究为基础,分别从“本地文化符号的叙事设计、本地传统工艺的重构设计、本地生活方式的转译设计”3个维度对现有的典型文创产品进行分析,总结出适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前期的设计模型,并将其带入双钻模型的设计流程中,最后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展开说明与验证。结论 基于全球本地化视野的文创产品设计前期研究能从创意源头指导文创产品开发的全流程,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并助力提升迈向全球化新时代的中国文创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韩荣  唐心怡  胡杨 《包装工程》2018,39(8):217-222
目的对唐宋金银碗的形制进行考释与比较。方法以唐宋金银碗形制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金银碗的发展渊源,对器物形态的数据进行分析。结论依据唐宋金银碗样本的分型分式、尺度比值等信息,提炼出参考值,得出其形制量度变化的主旨内容。通过对唐宋金银碗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唐宋金银碗样本的形制特征及流变规律,这对于构建同类产品的造型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沈仙法  崔小龙 《包装工程》2020,41(13):104-110
目的为了节约木材资源,降低包装箱的生产成本,优化某型机电产品木质包装箱的结构尺寸。方法根据产品的外形尺寸、质量分布和运输要求,利用UG软件设计木质包装箱的结构,将其主要承载构件――枕木和纵梁的三维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然后建立枕木和纵梁的优化模型进行迭代分析求解,获得枕木和纵梁截面尺寸、最大挠度和体积的最优解,再对优化前后的枕木和纵梁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结果在满足弯曲强度和刚度的条件下,枕木的最优截面宽度和高度为0.044 m和0.032 m,纵梁的最优截面宽度和高度为0.148m和0.158m;优化后枕木和纵梁的总体积分别降低了41.324%和8.661%,包装箱总质量降低了34.79kg,实现了减少木材用量的优化目标。结论合理增大枕木和纵梁的截面高度可提高其刚度,适当减小枕木和纵梁的截面宽度可显著降低其体积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邢博川 《包装工程》2022,43(12):278-282
目的 分析形式、构造和功能在设计观念中的排序。方法 运用举例与描述、文献与图像、事理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从“反形式论”与欧洲艺术设计的现代性转变历程出发,论述红蓝椅与瓦西里椅的产生及其过程,阐述红蓝椅是在“反形式论”的艺术思潮中艺术设计产品结构的现代性探索,瓦西里椅是艺术设计产品功能的现代性实现与意义升华。结果 “反形式论”是欧洲艺术设计现代性转变的艺术背景,“红蓝椅”与“瓦西里椅”是探究欧洲艺术设计现代性转变的2件典型设计产品。结论 阐释了“反形式论”、红蓝椅、瓦西里椅与欧洲艺术设计现代性转变的关系,指出艺术设计的现代性转变,关键在于思考设计中形式、构造、功能三大要素在设计观念中的排序。  相似文献   

10.
王清华  张国强 《包装工程》2018,39(23):15-19
目的 研究区块链技术在军事领域,尤其是在军用被装质量监控中的具体应用,以加强军用被装质量监控,提高被装保障效益。方法 系统分析军用被装质量监控的工作流程,探讨在相应技术基础上,结合现行的军用被装质量监控运行模式,研究分析区块链技术对军用被装质量监控的优化。结果 基于区块链技术对军用被装质量的监控,实现了对被装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到配发等环节信息的全程记录,从源头上提高了军用被装质量监控水平。结论 研究成果对于区块链技术在被装质量监控中的有效应用与推广,以及对于确保军用被装的质量,保障打赢现代化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智薇  李洋  刘超菘 《包装工程》2023,44(16):356-364
目的 对乡村非遗手工艺的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和归纳研究,在传承中保护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的技艺流程、使用场景及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昭觉彝族文化符号进行采集与提炼,探讨凉山彝族乡村文创产品可持续发展方法和创新设计的途径。结论 昭觉彝族历史资源深厚,文化资源广阔,民族特色显著,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保障,结合民族学与设计学的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文创产品进行形式、功能、载体等方面的创新,将地域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不仅可以涵养文创产品的内涵,还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助力昭觉彝族地区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晨  杨天明 《包装工程》2019,40(14):258-263
目的 以合理挖掘与保护文化精髓为基础进行地方性旅游文创项目的开发研究,以文化提升地方旅游的内涵质量,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方法 在分析研究辽海地域文化价值释义、文化遗产的特质和传承过程分析、文创项目开发之践行的基础上,阐述文创艺术品的图案式样、色彩识别、造型体现、文化承传等要素。结果 依据文化创意艺术品的文化基因、情感体验、实用性与艺术性等特质,注重设计内涵的提炼与完善,设计出了具有特色性应用的文创艺术品样例。结论 应高度重视城市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品牌建设,积极有效地保持传承与再生本土文化的研究态度,与时俱进,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对文化进行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梁思思  唐万媛  李轶南 《包装工程》2023,44(24):474-482
目的 从共生理论出发,提出上党堆锦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以实现堆锦及其文创产品的对称性互惠共生发展。方法 通过调研分析堆锦工艺及其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现状,评析堆锦工艺及文创产品的共生状态。从共生的角度梳理堆锦文创产品的共生单元及其已有的、待生成的共生界面,探究上党堆锦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结论 上党堆锦文创产品开发设计中存在共生度不足、共生界面缺乏系统性、共生状态不理想的问题,其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堆锦文创产品开发中应注重在增加共生能量、强化共生界面、优化共生环境、拓展共生领域等方面尝试开拓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的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不耦合装药爆破技术是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形成光滑岩壁,保护开挖面的主要手段。利用LS-DYNA建立了三维单孔不耦合装药爆破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不耦合装药爆破的应力发展过程,得出了爆破应力云图、应力和位移时程曲线图;分析了不耦合系数为2、3、4时,空气和水不耦合装药爆破孔壁应力及对孔壁破坏情况,得出了孔壁应力与不耦合系数的函数关系,并比较了水和空气对应力的衰减速度差异。从而为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参数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缓凝剂和减水剂作用于半水石膏水化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伟  王培铭 《材料导报》2011,25(13):91-96
从缓凝剂和减水剂的缓凝作用机理、缓凝作用的影响因素、缓凝剂和减水剂对半水石膏水化硬化性能的影响几个方面论述了缓凝剂和减水剂作用于半水石膏水化硬化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缓凝剂和减水剂的缓凝作用机理,分析了缓凝作用的影响因素,总结了缓凝剂和减水剂对半水石膏水化硬化性能的影响,重点提出了缓凝剂和减水剂复合作用的原理,最后指出研究外加剂复合作用于半水石膏水化硬化的不足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嘉楠 《包装工程》2023,44(16):381-386
目的 旨在探讨品牌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提升文创产品的价值和品牌影响力。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品牌文化元素的概念进行梳理,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品牌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结论 品牌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提升产品的内在文化价值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进而增加文创产品的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品牌文化元素应与文创产品的设计紧密结合,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以实现品牌传播的效果和目标。此外,文创产品设计应注重与消费者需求的契合,通过深入了解并满足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实现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连接。  相似文献   

17.
段笔耕 《包装工程》2024,(8):373-376
目的 分析“国潮”文化元素的特征,探究“国潮”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思路,从而提高文创产品设计水平,增强文化自信。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法进行研究,在文化主题、形式风格和表现手法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国潮”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同时也论述了“国潮”应用的几点原则。结论 文创产品设计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在文化主题、形式风格和表现手法这三个方面借鉴“国潮”文化元素,并遵循实用性原则、时尚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从而提升文创产品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语境下文创设计新媒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吕锋  曾憧杰  周越 《包装工程》2017,38(4):17-21
目的研究新媒介在文创设计中的方法和原则。方法调研沈阳文创领域的发展现状,找到限制文创发展的问题,从"互联网+"背景下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对文创提出的新要求入手,论述新媒介联系生活和文创的优势,调研利用新媒介的文创形式,找到新媒介和文创合理的切入点,联系生活美学指出创新文创领域的原则。结论利用新媒介创新文化领域应以文化为内核,密切联系互联网下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总结了新媒体介入文创领域的切入点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杨蕾  张欣  胡慧  邱雁 《包装工程》2022,43(2):358-366
目的针对羌绣发展面临传承困难、创新意识淡薄、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展开研究与分析,提出基于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化应用的羌绣服务设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和羌绣应用平台的搭建,满足绣娘与羌绣爱好者的学习、售卖需求,实现羌绣的长足发展。方法基于改进的SIFT针法图样特征提取方法进行AI针法识别、形状文法与图像拼接算法实现DIY纹样设计、定性定量的用户研究方法,分析目标群体在体验羌绣过程中的使用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羌绣服务设计平台的具体功能。梳理绣娘与羌绣爱好者的不同使用需求和流程,建立绣娘与绣友两种移动端模式,设计相应的信息架构与人机界面,最后利用改进的整体评估可用性问卷对交互原型进行评估。结论搭建了可实现羌绣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化应用的羌绣服务设计系统,改变羌绣教学传承模式,提供多元化销售渠道,引入机绣完善羌绣产业化模式,实现羌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Computational micromechanical studies of the effect of nanostructuring and nanoengineering of interfaces, phase and grain boundaries of material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rength of materials and the potential of interface nanostructuring to enhance the materials properties are reviewed. Several groups of materials (composites, nanocomposites, nanocrystalline metals, wood) are considered with view on the effect of nanostructured interfaces on their properties. The structures of various nanostructured interfaces (protein structures and mineral bridges in biopolymers in nacre and microfibrils in wood; pores, interphases and nanoparticles in fiber/matrix interfaces of polymer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and nanocomposites; dislocations and precipitates in grain boundaries of nanocrystalline metals) and the methods of their modeling are discu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nanostructuring of interfaces and phase boundaries is a powerful tool for controlling the material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behavior, and allows to enhanc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rength of the materials. Heterogeneous interfaces, with low stiffness leading to the localiz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nanoreinforcements oriented normally to the main reinforcing elements can ensure the highest damage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