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模拟实验是研究油气运聚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为改进、完善这一实验方法,在前人物理模拟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将构造挤压融入油气充注的实验过程中,并以柴达木盆地北缘鄂博梁Ⅲ号构造天然气藏为例,利用研发的天然气运聚成藏动态模拟实验装置,成功模拟了该构造天然气藏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总结了该区气藏的形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①该区存在深、浅2套输导体系,深部输导体系为断裂—输导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天然气的向上运移并在优质储层中聚集成藏,而浅部输导体系为断裂—输导层—断裂输导体系,对浅部天然气藏具有破坏作用,不利于天然气的聚集成藏;②气藏形成后期,当供气量小于散失量时,气藏逐渐萎缩直至消失,由于深部地层的保存条件相对浅部更为优越,因此气藏消失的顺序也是先浅层后深层,由此形成了该区"浅差深好"的天然气藏保存序列。结论认为:鄂博梁Ⅲ号构造中深部可能存在保存较好的大型整装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2.
在落实构造圈闭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气源、储盖层条件以及成藏条件配置关系,研究柴达木盆地鄂博梁Ⅲ号构造深层天然气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伊北凹陷是鄂博梁Ⅲ号构造主要的供气凹陷,其下侏罗统为中等—好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以生气为主,可为深层天然气成藏提供充足的气源。上、下干柴沟组以滨—浅湖和三角洲沉积为主,碎屑岩储层发育,储层物性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透和特低孔、特低渗透特征,但对天然气仍具有一定的储集能力。研究区构造深层圈闭完整,干柴沟组—油砂山组均发育扩张湖相泥岩,具备良好的封盖及保存条件;其深层为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成藏条件配置关系良好;下油砂山组—狮子沟组沉积末期为研究区重要的油气成藏期,与构造形成时期相匹配,具有典型的晚期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北缘鄂博梁构造带由鄂博梁Ⅰ号、鄂博梁Ⅱ号、鄂博梁Ⅲ号和葫芦山4个地面构造组成。近期的综合研究和老井复查表明:该区带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位于侏罗系生气凹陷之内、发育大型构造圈闭、具有优质储层和良好储盖组合以及深大断裂沟通气源,发育源内和源上两种成藏模式。近期,邻近的牛东构造获得重大突破,其他构造已钻井都有气显示,并且鄂7井获得工业气流。在成藏条件和目前勘探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区优先风险钻探鄂博梁Ⅰ号构造;积极准备其他构造,其中以开展精细地震勘探鄂博梁Ⅲ号构造为重点,精细落实圈闭后投入勘探。  相似文献   

4.
川中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地区磨溪—龙女寺构造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天然气的成藏机理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鉴于前人研究确认嘉陵江组天然气来源于深层二叠系烃源岩,该文主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盆地模拟相结合的技术对区内二叠系烃源岩的热史进行了恢复,对其成熟度、古流体压力演化进行了研究,进而对运移通道的形成及天然气成藏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嘉陵江组天然气的成藏模式,总结其成藏规律为:高压驱动、裂缝输导、流体垂向运移、膏盖油裂解气成藏。   相似文献   

5.
兰家—合隆—布海地区断陷—坳陷期构造复杂,长久以来在区域构造、气藏特征方面缺乏全面、规律性的了解。为揭晓兰家—合隆—布海地区天然气浅层成藏与深层烃源岩之间关系,利用气区构造解析理论对断裂—坳陷—反转演化阶段盆地样式、构造单元、断裂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综合构造反转作用对深层断裂、地层沉积的影响,建立天然气浅层运移成藏模式。结果显示:持续断陷型盆地样式和沉积继承型盆地样式具有区域性构造沉降的稳定沉积环境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叠合反转型盆地样式发育深层断裂、不整合面、层间滑脱面,进一步贯通浅层储层与深层烃源岩,形成"深部生烃—纵向输导—浅层有利区聚集"成藏模式。针对不同构造带显现出天然气主要输导体系和成藏类型,直观地区分出勘探风险区和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赛汉塔拉凹陷的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对边界断层锡林断裂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边界断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锡林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不同段其断面形态存在差异,表现为中段断面相对陡倾,南、北段则相对平缓。由平均断裂活动速率可知,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沉积期是锡林断裂的强烈活动期。锡林断裂的形成与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断裂活动控制生烃洼槽及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并促进烃源岩的热演化;②断裂活动控制砂体展布,并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③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共同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输导格架。因此,生烃洼槽周边受锡林断裂控制而形成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7.
利用天然气组成、轻烃、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条件,确定了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伏龙泉地区油气成因及来源,建立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伏龙泉地区泉头组-登娄库组天然气以煤型气和凝析油伴生气为主,油气源主要为下部断陷层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烃源岩,营城组和火石岭组烃源岩有部分贡献;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存在差异,陡坡带主要为深大断裂控制下的次生油气藏成藏模式,具有“近源、深大断裂输导、后期强烈反转调整”的成藏特征,缓坡带主要为侧向运移的原生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区下白垩统发育多套烃源岩、“Y”型断裂以及多个区域不整合面构成的三维网络输导体系,油气源条件与输导条件良好,同时嫩江组沉积末期强烈的构造反转运动形成的反转构造,提供了较有利的圈闭条件,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白家海凸起油气成藏机理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油气来源、输导体系、古构造演化等方面探讨白家海凸起成藏的主控因素。油气主要是源于二叠系烃源岩、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以及两者的混源;断裂、构造脊-砂体是其有利的输导体系;白家海凸起古构造高点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多次迁移和变迁,现在的油气藏主要沿古构造高点展布。烃源岩生、排烃时,处于开启状态的断裂和砂体为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油气沿着此通道运移至古构造高点,后期的构造运动对古圈闭影响较小,因此,造成现今的油气藏沿古构造高点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青南洼陷构造解释成果,对断裂系统发育情况、断裂演化及构造样式进行分析,并研究其构造特征对烃源岩的演化、储层发育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青南洼陷的形成开始于孔店组沉积时期,受东营凹陷拉张断陷机制及郯庐断裂带拉张—走滑机制的共同作用,发育NW,EW和NNE向的多期断层,形成伸展构造样式、伸展—走滑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共3种不同的构造样式,伸展、走滑作用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叠加共同控制了青南洼陷的构造演化,导致其构造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的演化及储、盖层的发育,青南洼陷沙四段发育优质的烃源岩,广泛分布的滨浅湖滩坝砂成为青南洼陷油气成藏的主力储层,形成以岩性-构造和构造-岩性为主要类型的沙四段滩坝砂岩油藏。  相似文献   

10.
从柴达木盆地北缘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熟度研究入手,通过典型气藏天然气形成时烃源岩的成熟度分析,结合研究区源岩热演化史和流体包裹体资料,发现研究区天然气藏普遍具有晚期生烃、晚期成藏的特点,提出晚期成藏的新认识,指出受晚喜马拉雅期新构造运动控制的晚期构造是柴北缘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能有效指导鄂博梁晚期构造带的天然气勘探,对柴达木盆地晚期构造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今南翼山构造古近系和新近系天然气藏及其共生油藏的特征为研究基础,利用已发现气藏中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共生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气源分析和油源对比,通过天然气成藏史恢复,对南翼山构造古近系和新近系气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①南翼山构造古近系和新近系气藏中高成熟度的天然气是以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演化生成的煤型气为主,古近系和新近系烃源岩演化生成的天然气量相对较少;②南翼山构造长期活动的基底断裂是古近系和新近系天然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通过对天然气来源分析,并结合构造演化,总结出了南翼山构造多源混合供烃、断裂 裂缝输导体系输导、晚期构造混合聚集成藏模式,以此为依据预测了柴达木盆地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新的沉积范围,可以成为下一步煤型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2.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新生代主要断裂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口凹陷是新生代的伸展断陷盆地,研究区内主要断裂特征及发育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在对研究区内主要断裂特征进行总结基础上,从断层对油气的输导与封堵作用2方面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分区形成三大断裂系统,主要断裂与烃源岩、成藏期次、应力方向等多种因素匹配,控制断裂对油气的输导与封堵过程状态,最终形成了三大断裂系统典型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沙南凹陷是渤海西部海域潜在的富生烃凹陷,但油气的发现量与生烃量差距甚远,成藏特征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文中在综合研究该地区的烃源岩、储盖组合、油气运移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作用通过控制凹陷的构造格局来影响烃源岩的演化和分布,同时又控制和影响圈闭的形成、砂体的发育,源-圈-砂共同决定油气的聚集成藏。近源找砂,"自生自储型"砂体是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勘探方向。依靠油气初次运移近源成藏,沿断层面侧向及垂向复合输导是该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期次、多性质的构造演化制约着六盘山盆地的油气成藏,以构造变形解析为基础,通过盆地构造演化和叠加改造过程的重建,确立了六盘山盆地的构造叠加改造序列,其中晚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为盆地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构造正反转,且在喜马拉雅期盆地发生了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推覆构造发育,根据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成烃演化,认为以石炭系、三叠一侏罗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以次生油气藏为主,而以白垩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则为原生油气藏,指出海原凹陷的肖家湾和凤凰山构造带、固原凹陷的寺口子构造带和三营隆起带以及盆地西南缘的月亮山推覆构造为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围绕连接气源岩与圈闭的有效运移通道的高效输导效率问题,分析了克拉2气田成藏的主控因素。克拉2构造有效运移通道为盐下断裂F2,断裂活动时期产生优势裂隙造成负压,抽吸早期生成于侏罗系、三叠系烃源岩中的天然气,诱导其向断裂带中运移,即为“地震泵”抽吸作用。之后大规模天然气在构造挤压应力和超压的驱动下沿断裂带快速运移并充注于圈闭中,由于“入字型”的散失断裂不直接连接圈闭,因此充注到圈闭中的天然气不会大量散失。断层停止活动后,穿盐断裂F1受压很快垂向封闭,侧向砂泥对接以及良好的盖层品质使天然气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6.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在早白垩世阿普特期发育了区域性分布的盐岩。在对南大西洋中段两岸6个主要含盐盆地的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各盆地盐构造样式的地震剖面解析,将盐盆划分为伸展区、过渡区和挤压区3个盐构造带。巴西大陆边缘盆地发育的盐下烃源岩现今仍处于生油窗内,而西非盐上烃源岩的成熟速率高于盐下烃源岩,主要由于盐岩具有较高的热导率,能抑制盐下烃源岩的生烃,促进盐上烃源岩热成熟。盐流动产生多种样式的盐构造,为盐上油气聚集提供了构造圈闭条件。盐相关圈闭是盐上重要的圈闭类型,富集的油气储量占南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盐上油气总可采储量的84.8%。伸展区发育的盐窗作为输导通道,控制油气主要于盐上层系成藏。同时盐岩作为厚层的区域盖层控制了过渡区到挤压区的盐下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17.
松南气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中央隆起带达尔军断凸带腰英台深层构造高部位。通过分析解剖烃源岩、输导等,认为松南气田登娄库-泉头组天然气藏具有双向供烃的特征;达尔罕断裂是控制气藏规模的主断裂,它的开启与封闭直接决定天然气藏的形成保存及破坏散失。在典型气藏解剖的基础上,综合油气成藏条件,总结了成藏规律:多期生烃,北、西次凹供烃、近距离运移,长期运移指向、聚集,深层储盖组合匹配。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现有勘探成果的基础上,从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盖层条件、输导条件及成藏期次5个方面,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登娄库组碎屑岩的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探讨。认为深层碎屑岩领域具有生、储、盖条件优越、输导路径畅通,成藏期相对较晚等有利于天然气成藏的条件,勘探前景广阔。同时指出该区天然气运移和聚集受到沙河子组烃源岩的展布、深大断裂分布、储层物性和有利沉积微相以及成藏条件与供烃时限的有效配置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最终归纳出“多灶供烃、复合输导、物性控藏”,“单灶供烃、垂向输导、构造控藏”和“单灶供烃、侧向输导、不整合控藏”3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带勘探获得巨大成功,推动塔西南山前带勘探掀起新的高潮。实际上,这2个山前带的油气来源、输导模式及控藏关键因素等具有一定差异,塔西南山前带深化勘探要充分重视本身的成藏特点。库车山前带以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供烃为主,三叠系为辅,早期大断裂直接沟通源储,以“斜T”型模式输导为主,高陡逆冲构造紧密叠合,整体控制油气分布,局部构造控制成藏。而塔西南山前带以石炭系-二叠系海相烃源岩供烃为主,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为辅,早期隐伏弯褶大断裂为输导通道,以“仰F”型模式输导为主,双向对冲弯褶构造独立控藏。总体上,塔西南山前带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早期隐伏大断裂及完整的弯褶构造圈闭发育区是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地化资料分析、断裂活动期次、烃源岩排烃期、盖层识别和砂地比分析等,利用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方法,对烃源岩、断裂、盖层、储层和构造部位5个方面的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厘定了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堡凹陷的油气成藏具有5个有利地质条件:①2套烃源岩为油气运聚提供充足来源;②油源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通道;③3套区域性盖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保存条件;④高砂地比地层为油气聚集提供储集空间;⑤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