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玛湖富烃凹陷近5年在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中持续取得突破,发现了中国首个亿吨级源上准连续型高效油藏群。这一勘探重大发现得益于勘探思路从构造型油气藏向岩性地层油气藏,向连续型油气藏的转变。成藏机制综合分析认为,玛湖富烃凹陷石炭系—二叠系优质烃源岩发育,有利于原油生成;百口泉组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优质储集层与构造岩性圈闭群,断裂沟通了烃源岩与储集层,有利于原油成藏;百口泉组构造平缓,顶、底板条件好,有利于原油富集;百口泉组存在异常高压与裂缝,原油性质好,储集层甜点发育,有利于原油高产。因此,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亿吨级准连续型高效油藏群整体含油、局部富集,受鼻状构造带、前缘有利相带和断裂联合控制,能规模成藏,潜力巨大,是对全球连续型油气藏勘探与研究的重要补充。当前勘探程度较低的黄羊泉扇、玛东扇和夏盐扇展布区值得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2.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最富生烃凹陷,凹陷斜坡区处于油气运移优势指向区,三叠纪发育大型古背斜与鼻凸构造,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聚集区的有利构造条件,油气沿三叠系与二叠系之间不整合面运移,在鼻凸带聚集成藏。三叠系百口泉组埋藏浅,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有利相带,具备大面积成藏的储集、封闭、输导以及聚集等地质条件。在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深化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发现扇三角洲前缘相带控制储层物性与含油气性,相带与物源的远近控制油气的富集与高产。通过重新认识相邻扇体,发现了多个高效优质储量区块。勘探实践表明,玛湖凹陷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具备扇控大面积成藏特征,是新疆油田现实油气储量与产量新基地。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最近发现了该盆地首个源外"连续型"大型砂砾岩油气藏,展示出重要的典范研究意义。为及时丰富成藏理论与勘探实践,分析了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百口泉组"连续型"油气成藏具有三大有利条件:资源基础好、储层和顶底板条件佳、油气充注和成藏演化配置好,这是油气能够源外大规模"连续型"成藏的机理。其富集规律与特色有三:优质湖相烃源岩提供了资源基础、沟通烃源和储集岩系的走滑断裂使得油气能够源外成藏、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提供了优越的储层与油气"连续型"分布条件。油气富集表现为"三元"控制: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带、构造鼻凸、断裂;此外,异常高压和裂缝对油气高产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多因素叠合之处为油气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索玛中平台区近4 000.0 km2勘探空白区的勘探潜力,扩大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勘探潜力,实现玛湖凹陷整体突破,综合利用地质、钻井、高精度地震等资料,对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层划分进行了细化,将玛中平台区低位域砂体划分为百口泉组零段(百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构造背景,从烃源岩条件、疏导体系、沉积体系和成藏条件等方面对玛中平台区低位域百零段油气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展开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具有碱湖双峰式生油特征,油气资源基础大,百零段更近源,更容易捕获深层油气;玛中平台区印支期走滑断裂直插深层烃源岩,搭接形成了高效的输导体系;百口泉组顶底板条件优越,百零段在大型地层超覆背景下叠置发育多期湖侵退积砂体,形成规模有效的储盖组合;百零段发育四大规模扇体,其扇三角洲平原亚相致密带、扇间泥岩、构造等值线相互配置,形成复合式多面遮挡,为扇三角洲前缘大面积成藏奠定了基础。类比研究认为,中拐扇前缘亚相上倾、侧向遮挡条件好,具有宏观整体成藏基础。该区前缘亚相有利勘探面积大,岩性目标叠置发育,落实程度高,是目前寻求百零段新层系突破的重点勘探目标。百零段的...  相似文献   

5.
玛湖凹陷南斜坡MH1井区下三叠统百口泉组油藏控藏因素复杂,构造低部位为油气层,高部位为水层,油水关系倒置,控藏因素不明、成藏规律不清一直是制约MH1井区油气勘探的瓶颈。通过对MH1井区古地貌精细研究,落实扇体主槽、相带边界和前缘亚相展布;利用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优质储集层空间分布;明确MH1井区百口泉组发育5期叠置砂体,横向连通性差,形成岩性圈闭群;明确印支运动晚期南北向逆断裂是MH1井区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通道;建立MH1井区百口泉组“一砂一藏”油气成藏模式,并预测了有利成藏区的分布,部署2口评价井获得突破,验证了油藏模式,为MH1井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精细描述扇三角洲储集层,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三叠系百口泉组一段和二段为例,提出测井-地震层序解释新方法,旨在寻找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有利储集体。基于沉积期古坡度的古地貌恢复新方法,精细刻画百口泉组一段和二段古沟槽的展布;充分挖掘测井资料信息,应用地层倾角测井判别古水流,精细刻画古水流方向;利用全新地震层位解释模式,井震结合,在古沟槽内顺古水流方向寻找前积地震反射体,同时应用湖岸线确定方法,识别研究区扇三角洲水下有利储集体。研究表明,扇三角洲前缘在斜坡带前积现象普遍,古沟槽内尤其发育。结合地震反演、岩心实测、测井解释、核磁数据、试油成果以及钻后评价等分析,证实了研究区前积体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致密砾岩大油区是世界上储量最大的砾岩油区之一,有必要分析其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探讨其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指明勘探部署方向.研究表明:玛湖凹陷源上砾岩大油区由多个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油藏群构成,每个油藏群由一群透镜状砂砾岩油藏构成,具有"一砂一藏、一扇一田"分布特征;玛湖凹陷油藏的岩性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  相似文献   

8.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目前已发现油气富集程度最高的生烃凹陷,其中二叠系—三叠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研究其叠合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了录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及试油资料分析,并进行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①玛中地区发育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和三叠系百口泉组2套优质储层,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是研究区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在湖...  相似文献   

9.
从玛湖大油区上二叠统成藏特点和油气分布规律入手,明确了3种类型油气藏有序分布规律,建立地层背景下广覆式退积型扇三角洲源上大面积成藏模式。首次统一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东西部地层系统,通过石油地质条件类比研究,发现了面积超过2.5×10~4km~2的中央坳陷上二叠统中组合石油重大接替领域。在古地貌控沉控砂交互分析基础上,认为上二叠统受沟槽体系控制,在地层超覆背景下发育八大扇三角洲沉积,为此确定四大勘探领域和十大有利区带成藏条件优越,具备整体勘探条件。沙湾凹陷西斜坡是油气长期汇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其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有利储层,物性较好,岩性圈闭群数量多、面积广,资源量大且勘探程度低,具有多层系立体成藏的特点,是风险勘探的重大领域。为此2018年优选沙湾凹陷西斜坡地层背景下岩性油藏群作为突破口,部署沙探1井,获重大发现,展现出与玛湖凹陷类似的多层系立体勘探潜力,有望与玛湖大油区连片,形成又一个勘探大场面。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百口泉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沉积,火成岩岩屑含量高,储集层之间物性差异大,一直以来制约油气勘探。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对百口泉组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对玛湖凹陷西斜坡百口泉组砂砾岩储集层进行了重新分类及命名,结合研究区岩心粒度分布特征,在GB/T 17412.2—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的基础上,将中砾岩进一步划分为小中砾岩及大中砾岩,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区砂砾岩粒度适中、黏土矿物含量较低及次生溶蚀发育是形成优质储集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致密储集层中的油气是否高熟轻质,对于油气的富集与高产至关重要。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高熟轻质油气的基本特征、成因与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高熟轻质油气具有原油密度较轻、成熟度较高、与天然气共生等特征,属于以下二叠统风城组优质烃源岩为主的多套烃源岩接近高成熟演化阶段的产物。在成藏过程中,高熟轻质油气藏的油气连续充注、保存好,未受降解破坏;高成熟油气的分布具有“源控”特征,垂向上因断裂沟通可以跨层运聚,分布区域广,是玛湖大油气区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凝析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不高,为了拓展勘探领域,对盆地凝析油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凝析油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气源岩,具有多层组含油气的特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气藏,储层物性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凝析气藏类型按成因划分为油气同源热成因型和油气不同源气侵型。高—过成熟烃源灶对凝析油气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断裂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起到良好的纵向调节作用,优势沉积相带对油气成藏的规模与分布具有局部控制作用。盆1井西凹陷及其周缘、沙湾凹陷西斜坡、南缘冲断带中段、滴水泉—五彩湾烃源槽及周缘、东道海子—吉木萨尔烃源槽及周缘是准噶尔盆地凝析气藏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3.
春光油田是一个多层系含油、多油藏类型、稀油稠油共存的复式油气聚集区。为明确春光油田的油藏特征和成藏模式,系统开展了成藏要素和典型油藏分析。双凹陷供烃、多套储盖组合、多类型储集砂体、复式输导体系是春光油田多层系含油、立体成藏的必要条件,地层超覆线、剥蚀线和砂体尖灭线附近是油气有利聚集区。含膏盐区域性盖层、高孔渗储集物性是春光油田沙湾组稀油高产的关键因素,生物降解作用是白垩系原油稠化的主要原因,稀油和稠油分布主要受保存条件控制。进一步明确春光油田的油气成藏模式为:双凹供烃、两期充注、复式输导、立体成藏、降解稠化,并指出了春光油田的增储领域,对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及周缘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是新中国最早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地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共在24个地层层位中发现了油气藏且以气为主。为了预测该盆地各层系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系统总结了该盆地海相、陆相地层的沉积特征,分析了多旋回构造运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对沉积、成岩及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自震旦纪以来,该盆地经历了从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转变,以海相沉积为主:②多韵律沉积形成多套生—储组合,纵向上具有多层系油气成藏的特征;③多旋回构造运动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对沉积、成岩及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进一步分析了油气成藏特征及气藏富集规律,结论认为:①该盆地具有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共存、多层系供烃、多种储层类型、多种圈闭类型、多期成藏、多种成藏模式等特征;②其天然气的富集与烃源强度、大型古隆起、有利沉积相带、沉积—构造间断面、构造裂缝发育带等因素有关。最后,结合油气地质基本条件、富集规律与勘探现状,预测了该盆地各层系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地震沉积学主要是利用三维地震信息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对沉积体系、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沉积发育史进行研究。准噶尔盆地玛湖西斜坡紧邻生油凹陷,成藏条件十分有利,油气资源丰富。但勘探目的层较深,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较薄。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条件和沉积条件的研究认为,该区油藏类型多为构造岩性油藏,为此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开展地震沉积学应用方面的研究,并通过对一系列地层切片的研究,结合钻井岩心信息进行动态解释,明确研究区沉积相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综合地质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为典型复式油气聚集带,油气主要来源于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三次油气充注形成了三期油气藏;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具有多种储盖组合;断裂、不整合面及连通性砂体构筑了油气运移的立体输导体系;烃源岩和生排烃中心、构造和沉积相带、断裂和不整合以及有利储层是乌夏断裂带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乌夏断裂带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分布主控因素的研究成果,对本区油气勘探及滚动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勘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5,自引:12,他引:33  
准噶尔盆地腹部从八十年代初大规模投入油气勘探以来,已取得了丰富的勘探成果,发现了三个中一大型的油 气田以及多个含油气构造。对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也由“源控论”飞跃到了“梁聚论”。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的勘探历程为 线索,从研究油气运聚特征入手,剖析成功与失利的原因,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并结合对目前的勘探现状和勘探技术,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依据,提出应继续发挥“源控论”和“梁聚论”的指导作用和今后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玛湖凹陷及其周缘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及其周缘石炭—二叠系因埋藏深、勘探程度低,对其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均认识不清。分析了研究区油气基本成藏条件后指出,玛湖凹陷石炭—二叠系发育3套优质烃源岩(石炭系、下二叠统佳木河组和风城组),它们均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以形成高熟油气为主,油气源充足;研究区发育着继承性前隆背斜、掩伏带背斜和断块圈闭,以及地层、断层-地层圈闭等非构造圈闭;在玛湖凹陷深层还发育特殊类型储集层,包括石炭系佳木河组火山岩与风城组白云质岩,由于断裂、裂缝和风化壳发育,其储集层物性得到改善。研究认为,玛湖凹陷石炭—二叠系具备形成高产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可作为盆地勘探的新领域。优选了达1井背斜作为近期首选的钻探目标,以期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19.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32  
随着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有明显圈闭型的油气藏,进入大规模连片储集体系的连续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从东部盆底基岩潜山油气藏,进入中西部大型不整合面控制的大规模地层油气藏。根据圈闭是否具有明确界限和油气聚集分布状态,把油气藏分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藏和非圈闭连续型油气藏两大类,明确了连续型油气藏内涵,阐述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及其砂质碎屑流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和大面积分布的地质基础,成岩相定量评价是低-特低孔渗连续型储层评价的重要方法。在湖盆中心陆相沉积上,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组为代表的湖盆中心深水砂质碎屑流重力成因沉积模式,拓展了中国湖盆中心部位找油新领域;在储层评价上,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系统提出了成岩相内涵、分类和评价方法,运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参数定量表征成岩相,为落实有利储集体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业化评价方法。中国连续型油气藏储量规模与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