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软岩巷道锚杆支护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FLAC非线性大变形程序对小铁山矿沿脉联络巷道无支护时和锚杆支护时的受力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锚杆支护结构可以很好地限制巷道的变形。通过计算,为合理地进行巷道支护设计和锚杆支护结构参数的选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1104运输顺槽支护难度大、支护效果差、支护失效现象,矿通过研究分析了破碎顶板原支护主要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支护能够满足破碎顶板支护需求,保证了巷道安全掘进。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在顶板较为软弱破碎的巷道中普遍使用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方式.在对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原理和设计方法探讨的基础上,新安煤矿在软弱破碎巷道采用高强度锚杆、锚索以及滞后安装锚索等方法进行支护,有效缓解了锚索因顶板离层而承受的集中压力,增强了锚索适应围岩变形破坏的能力,使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的互补作用和锚杆的加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防止因锚索破断引起的冒顶事故. 相似文献
4.
5.
6.
为了解决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大的问题,先对原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变形进行分析,发现原支护下顶底板相对位移量868.5mm,两帮移近量达到725.2mm,根据变形情况给出锚杆+锚索优化支护方案。对优化支护方案进行分析,发现优化后顶底板移近量达到131.36mm,较原支护方案下降83.49%,两帮移近量为85.25mm,两帮移近量下降了86.79%。对优化方案进行应用分析,得出随着监测天数的增大,此时的巷道围岩变形量呈现先增大后平稳的趋势,巷道底鼓量最大值为226.3,巷道的两帮移近量为364.1mm,顶底板移近量为443.3mm,较原支护方案变形量得到一定控制,为巷道稳定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8.
针对贵州某矿121运输巷的支护难题,提出了"锚杆(索)+钢筋网+灌浆+双U型钢棚"的支护方案,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验证了方案的合理性,模拟不同断面形状不同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确定巷道断面形状为半圆拱形并将设计支护方案成功应用生产现场。90 d的监测结果表明:顶板、两帮、底板最大变形量分别为109,92,66 mm,巷道在修复45 d后变形趋于稳定,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软岩巷道支护一直是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在软岩巷道中影响锚杆支护效果的预应力、支护方式、锚杆长度及位置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对比分析,得出使用锚杆支护时适合软岩掘进巷道相关参数的选择方法,从而利用分析结果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1.
软岩巷道的锚杆支护特点是充分释放围岩的膨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使围岩与支护体间的相互作用协调和一体化。本文针对六家煤矿软岩巷道的支护问题,阐述了采用现场试验监测资料的反馈信息,进行锚杆支护参数反馈设计和优化的重要性、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2D,对软岩巷道锚杆支护后围岩变形和破坏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支护后围岩的应力、位移及塑性区的变化情况。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软岩回采巷道采用锚杆支护,能够有效控制围岩深部的大变形,保持巷道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15.
软岩巷道锚杆支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量实测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国内外软岩巷道锚杆支护的技术现状和特点。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我国目前软岩巷道锚杆支护的主要技术问题是锚杆支护系统支护强度不够。考虑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点,提出我国发展软岩巷道锚杆支护的技术关键是:提高系统强度以控制围岩变形,提高支护系统柔性以适应围岩变形。其中提高支护系统强度控制围岩变形更为重要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软岩巷道锚杆支护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基于云冈矿311盘区311轨道巷掘进期间软岩顶板出现破碎、冒落现象,通过技术研究,对传统锚网索支护进行优化,提出了锚索梁与注浆联合支护方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联合支护弥补了传统支护的不足,顶板下沉量控制在0.15m范围内,防止了冒顶及顶板垮落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权台煤矿软岩回采巷道,采用联合支护方式,其中突出使用可拉伸锚杆及注浆加固巷道帮和底角的新技术,显著控制了软岩巷道围岩变形和底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