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纯度粉末状大豆磷脂微胶囊化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用新型壁材—微孔淀粉,对制备高纯度粉末状大豆磷脂微胶囊产品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100g大豆磷脂,100g微孔淀粉和40g明胶在40℃条件下制备初始液,在进料温度50~60℃,进风温度160℃左右,出风温度90℃左右条件下进行喷雾干燥,可获得最佳效果。最高包埋率可达71%。  相似文献   

2.
多孔淀粉包埋葡萄籽油微胶囊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含量高达75.8%,为防葡萄籽油氧化,以多孔淀粉为壁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对葡萄籽油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建立微胶囊化回归数学模型,并对产品进行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多孔淀粉包埋葡萄籽油微胶囊化技术工艺条件为,芯材与壁材比率2.9∶1、包埋时间58min、包埋温度50℃,包埋率为30.31%,产品抗氧化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木薯微孔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文宏  袁怀波  王宇 《食品科学》2006,27(10):265-268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探讨α-淀粉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pH值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其微孔化反应的影响,并对微孔淀粉的吸水率、吸油率和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表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研究木薯微孔淀粉复合酶法的制备工艺,以吸油性能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正交试验,研究淀粉乳浓度、复合酶用量、复合酶的配比、反应体系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油性能的影响.复合酶法生产木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底物浓度60%,酶用量2.5%,α-淀粉酶和糖化酶酶活力配比为1:5,pH为6.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7 h,所得木薯微孔淀粉的吸油率和比表面积比原淀粉分别提高了53%和54%.  相似文献   

5.
利用盐酸水解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研究盐酸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研究(BET)、热失重分析(TGA)等手段研究微孔淀粉的结构。结果表明:盐酸处理木薯淀粉后形成微孔,且木薯微孔淀粉的比表面积远远大于木薯淀粉的比表面积。盐酸水解木薯淀粉的最优化工艺为:4.0%HCl、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为8h。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近年来微孔淀粉的一些制备与改性方法及其在食品微胶囊化中的一些应用,以期为微孔淀粉工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用新型壁材—微孔淀粉 ,对制备高纯度粉末状大豆磷脂微胶囊产品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 10 0g大豆磷脂 ,10 0g微孔淀粉和 40g明胶在 40℃条件下制备初始液 ,在进料温度 5 0~ 6 0℃ ,进风温度 16 0℃左右 ,出风温度90℃左右条件下进行喷雾干燥 ,可获得最佳效果。最高包埋率可达 71%。   相似文献   

8.
正交试验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α-淀粉酶制备木薯微孔淀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酶用量、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木薯微孔淀粉对柠檬黄色素、油脂的吸附性能好于木薯淀粉对柠檬黄色素、油脂的吸附性。并得出利用α-淀粉酶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是:酶用量为1.0%,pH值为4.67,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6h。  相似文献   

9.
袁学会  易美华  潘颉 《食品科学》2009,30(18):217-221
为了优化包埋粉末油脂的木薯微孔淀粉工艺、提高吸附性能,利用糖化酶和α- 淀粉酶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先通过六组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 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最佳范围,再通过L18(37)正交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7h、温度60℃、pH6.0、底物浓度40%、酶浓度2.5%、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为1:4(m/m)时制备的木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木薯微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性与原淀粉相比,从11.5% 提高到52%,提高了4.52 倍。  相似文献   

10.
复合酶法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及吸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制备工艺,提高吸附性能,采用复合酶法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借助L9(34)正交实验,研究复合酶的用量、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微孔淀粉吸附性的影响.实验得出:与木薯淀粉对亚甲基兰溶液、食用油的吸附性能相比,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明显提高.最佳工艺条件是:酶用量2.0%,pH值5.5,温度50℃,反应时间36 h.  相似文献   

11.
以银杏中主要活性物质类黄酮的微胶囊化效率为考察指标,对银杏油进行微胶囊化处理,探讨喷雾干燥法制备银杏油微胶囊的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微胶囊原料配方为:阿拉伯胶与β- 环糊精的比例为1:1(m/m),芯材与壁材的比例为1:3(m/m),料液浓度为25%(m/V),单甘脂为0.1%;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进料流量30ml/min,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80℃。在此工艺条件下微胶囊化银杏油的效率可达到90.66%;制备的银杏油微胶囊为黄色或淡黄色细小颗粒,水分含量2.28%,密度0.82g/cm3,溶解度98.10%,黄酮含量5.73%,包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以改性淀粉为壁材制备微胶囊化薄荷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两种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和N—LOK为壁材,薄荷油为芯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薄荷油,研究了不同壁材和不同薄荷油载量对微胶囊化产品的产率、效率和保留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微胶囊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HI—CAP100为壁材、薄荷油栽量为质量分数40%的微胶囊化薄荷油产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形物质量分数45%。均质压力35MPa、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95℃。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测定HI-CAP100为壁材的微胶囊化薄荷油产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3℃,因此以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化薄荷油产品在室温下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栝蒌子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光和热都比较敏感,极易氧化变质,油脂的氧化不仅会使其失去应有的功效性,而且还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研究采用喷雾干燥法对栝蒌子油进行微胶囊化处理,保持和稳定其生理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微胶囊化生产过程研究中,选择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作为复合壁材,对微胶囊包埋率影响大小为芯材与壁材配比>复合壁材配比>总固形物含量。正交试验所得微胶囊最佳配比为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的配比1∶1,芯材与壁材比2∶3,总固形物质量分数30%。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80℃,均质压为35 MPa。  相似文献   

14.
复凝聚法制备葱油香精微胶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用复凝聚法制备葱油香精微胶囊的工艺条件。分析了芯壁质量比、pH值、固化时间对微胶囊成囊效果的影响,制备葱油香精微胶囊的适宜工艺为:芯壁材质量比1∶2;pH值4.15;固化剂为谷氨酰胺转氨酶,用量为明胶质量的25%,固化时间12h。采用喷雾干燥法(进风温度185℃,出风温度80℃,进料温度50℃)可以制备出葱油香精微胶囊粉状产品,产品的含水率为2.87%,包埋率为89.55%。  相似文献   

15.
喷雾干燥法制取油脂微胶囊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脂微胶囊现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本文简要介绍了油脂微胶囊技术,概述了喷雾干燥法的生产工艺,总结了近年来喷雾干燥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状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麦醇溶蛋白制备微胶囊化玉米胚芽粉末油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麦醇溶蛋白为微胶囊壁材、玉米胚芽油为芯材,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乳化剂、油/壁材(V/V)的最佳配比;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喷雾干燥工艺适宜的参数来制备玉米胚芽粉末油脂。结果表明,乳化剂、油/壁材的最佳配比为蔗糖酯1.39%,单甘酯0.11%,油/壁材(V/V)10.49%;喷雾干燥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65℃、出风温度70℃、进料温度60℃。玉米胚芽粉末油脂的贮藏性得以改善,麦醇溶蛋白作为微胶囊壁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变性淀粉微胶囊化微藻单细胞DHA油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变性淀粉作为壁材对DHASCO的微胶囊包埋效果及其氧化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变性淀粉是一种优良壁材,能有效地包埋DHASCO;特别是National变性淀粉包埋的DHASCO,其表面油和溶剂浸出率最低,包埋率最高,室温存放6个月DHA仅降低3.26%;不过,与阿拉伯胶比较,变性淀粉的氧化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