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双孢蘑菇SRAP、ISSR、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和菌群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PCR试验,筛选能扩增清晰稳定的DNA条带的53对SRAP引物、10条ISSR引物和56条RAPD引物。SRAP、ISSR和RAPD 3种DNA分子标记扩增位点的平均多态率分别为70.21%、78.33%、61.94%。SRAP、ISSR和RAPD扩增结果用0与1表示,共获得1 046个位点的42 840个数据。采用组间距离法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应用SPSS 11.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构建40个双孢蘑菇样品的遗传关系树状图。当组间距离值取16时,40个双孢蘑菇品种可分为6个类群;当组间距离值取13时,40个双孢蘑菇品种被分为9个类群。  相似文献   

2.
根据15条具有菌株群特异性的SRAP、ISSR、RAPD扩增产物DNA条带测序结果,设计64对SCAR引物,其中6对引物能成功扩增出目的条带,即有6条特异片段(A、C、E、G、H、J)被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通过这6个SCAR标记的不同组合,将40个双孢蘑菇菌株分为9个类群和6个类群,与基于SRAP、ISSR、RAPD资料的聚类分析结果的组间距离值取13和16时的分类结果完全吻合.对A片段的SCAR-PCR检测结果是:可从40个双孢蘑菇菌株中鉴别出双孢蘑菇333号菌株(编号01).  相似文献   

3.
【背景和目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是烟草主要的土传病害,在云南烟区普遍发生。为分析云南省不同地理来源尖孢镰刀菌的遗传差异性和亲缘关系。【方法】采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和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分析40株菌株遗传多样性。【结果】(1)采用ISSR技术,供试的7条引物共扩增出5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4条,平均多态性条带83.02%。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9~0.96,存在遗传背景差异。遗传相似系数为0.68时,40株菌株可分为3个类群。(2)采用SRAP技术,供试的7对引物共扩增出44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2条,平均多态性条带72.73%,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5~0.96。遗传相似系数为0.70时,40株菌株可分为3个类群,结果与ISSR一致。【结论】云南省烟草尖孢镰刀菌菌株间遗传差异大,I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烟草尖孢镰刀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不同来源酿酒酵母菌株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试用了20个随机引物对16株不同来源的酿酒酵母菌株全基因组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其中OPG06,OPG11和OPG20三条适宜引物具有鉴别作用,每一引物均可扩增1~10条DNA片段,大多数片段分子量大小在100~2000bp之间,共扩增出34条RAPD谱带,多态性为85.3%,获得了稳定清晰的菌株RAPD指纹图谱。RAPD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酿酒酵母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37.5%~94.1%之间,反映出较高的遗传差异性,并可通过聚类分析将16株不同来源的酿酒酵母菌株按亲缘关系的远近分为6个类群。结果表明,利用RAPD标记技术在基因水平上对酿酒酵母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分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白平菇不同菌株菌丝体的RAPD分析及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RAPD技术分析白平菇四个不同株系的DNA序列多态性,用15个随机引物对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其中3个引物可以扩增出较好的多态性条带图谱,共产生66条清晰稳定的带。通过对供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的计算和系统聚类分析,构建了树状聚类图谱,在分子水平上分析了白平菇的种质遗传学差异,为白平菇菌株鉴定提供快速有效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对7 个猴头菇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获得了猴头菇不同菌株的DNA 指纹图谱。结果显示:14 个随机引物中有3 个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的DNA 条带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这3个引物共扩增出44 条带,其中36 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1.81%。同时利用NTSYSpc 2.1 生物软件分析7 个供试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并绘制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7.
木霉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18个木霉菌株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扩增结果表明,18个引物均反映出18个菌株间的遗传多态性,供试18个木霉菌株的RAPD分析与其生防效果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引物OPA-04与OPA-13对木霉菌全基因组DNA具有特征性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间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鉴定的结果趋于一致.以欧氏距离5.0~5.5为适宜的阀值范围,RAPD遗传标记木霉菌可以作为该菌分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克罗诺杆菌标准菌株和样品中分离菌株的分子特征,为克罗诺杆菌的种间鉴别和分子溯源提供一种有效手段。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析对38株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筛选出1条随机引物,每一菌株可扩增出1~7条DNA片段,片段在400-3500bp,可将8株标准菌株的种间区分开来。以相似性50%为标准,38株克罗诺杆菌按照其遗传差异可以分为8个基因型类群。所建立的RAPD技术可用于克罗诺杆菌的种间鉴别和分子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9.
草菇的遗传与有性生殖过程存在很多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本研究以草菇V23菌株的成熟子实体弹射孢子,单孢分离后得13个单株,分别摇瓶培养、收集菌丝,提取总DNA,用通用引物ITS4、ITS5进行PCR扩增后连接、转化并测序,将单孢间和单孢与亲本间的ITS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草菇ITS序列多样性及变异性;同时以相应单孢菌株DNA为模板,用20条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结果表明:草菇单孢间和单孢与亲本间的ITS序列相似度均在99%以上,相较于亲本的ITS序列,单孢序列中发现了有5个位点出现碱基转换,但没有两个以上的单孢发生同一转换;20条随机引物分别与14个样本进行RAPD扩增,其中3个引物出现多态性条带,带型结果发现单孢菌株间的带型差异呈现一定规律。草菇ITS序列变异较少,不适于单孢间的变异分析,而RAPD方法对摸索草菇有性世代间的遗传分离规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我国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菌株进行鉴定、聚类分析和遗传变异分析。结合传统分类方法和ITS序列分析,确定6省区96株菌株为尖孢镰刀菌。采用ISS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技术对这96株菌株进行分析,12条引物共扩增出800个条带,多态率条带数为797条,多态率为99.62%;在相似性系数为0.88处,96株供试菌株被分为5个类群。聚类结果表明,胡麻枯萎病菌种内存在明显的多态性,且ISSR类群与地理来源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双孢菇采收方式对其采后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及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方法:双孢菇采收时进行切除根部与保留根部两种处理方式,分别在4?℃条件下贮藏15 d,探讨两种采收方式对双孢菇贮藏期表观品质、营养品质、相关酶活力及风味组分的变化.结果:不切根组能够显著抑制双孢菇贮藏过程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力的上升及丙二醛含量...  相似文献   

12.
基于Weibull分布函数的双孢菇热泵干燥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双孢菇干制品品质,采用热泵式冷风干燥对双孢菇进行脱水处理,以双孢菇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为参照实验,对不同热泵式冷风干燥条件下(进口风速、干燥温度)双孢菇的干燥耗时、干燥能耗、产品硬度以及产品白度进行研究;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双孢菇热泵式冷风干燥过程中的水分扩散机制进行分析;基于干燥效率指标和产品品质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对双孢菇热泵式冷风干燥过程进行评价。实验表明:加快进口风速干燥耗时最小值比最大值降低9.09%,提升干燥温度干燥耗时最小值比最大值降低27.27%;干燥温度对双孢菇热泵式冷风干燥能耗、产品硬度和产品白度影响更为显著(p<0.05);Weibull分布函数能够准确描述(R2>0.99)双孢菇热泵式冷风干燥过程,不同干燥条件下双孢菇冷风干燥的形状参数均小于1,整个干燥主要受内部水分扩散控制;相对于冷冻干燥,双孢菇热泵式冷风干燥耗时及能耗分别降低了50%和26.35%;而相对于热风干燥,冷风干燥技术将双孢菇干制品的产品硬度降低13.44%,同时干制品产品白度提升了59.92%;实验操作条件范围,双孢菇冷风干燥最佳干燥条件为25 ℃干燥温度和2 m/s进口风速。结论:热泵式冷风干燥技术能够提升双孢菇干制品品质同时降低干燥耗时和能耗。  相似文献   

13.
李云云  赵春霞  程曦  李婧  张敏 《食品科学》2016,37(2):261-265
对双孢蘑菇进行80%高氧处理,研究高氧气调包装对双孢蘑菇微生物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高氧气调包装能明显抑制双孢蘑菇中霉菌及酵母菌的生长,对假单胞菌属总数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在贮藏前期,高氧气调包装可以抑制嗜常温菌总数的增加,但在贮藏后期反而促进其生长。高氧气调包装也能明显抑制双孢蘑菇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P<0.05),维持较高的总糖含量(P<0.05)、较好的感官品质,但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双孢菇蛋白粉废料中多糖组分及抗氧化活性。方法:以双孢菇子实体提蛋白后残渣为材料,采用超声波热水浸提,Sevage法去蛋白,D101大孔树脂除色素和醇沉的方法制备粗多糖,通过DEAE-52层析柱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IR)等方法对纯化后多糖进行理化特性鉴定;采用清除DPPH、超氧阴离子、ABTS自由基实验,以及对H2O2处理的酵母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并对H2O2氧化损伤的酵母细胞上清液中的T-SOD、MDA、GSH-Px三种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从双孢菇粗多糖中分离纯化到三种组分,分别命名为ABPS-Ⅰ、ABPS-Ⅱ和ABPS-Ⅲ。研究显示,ABPS-Ⅲ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ABPS-Ⅲ多糖的含量为89.12%,SEM特征呈现六面体结构,IR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明显的糖类化合物的特征。ABPS-Ⅲ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ABTS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为1.85、1.48、1.30 mg/mL。对氧化损伤酵母细胞保护实验结果显示,ABPS-Ⅲ可显著提高氧化损伤酵母细胞的存活率,在浓度为25 mg/mL时,保护率达到了42.58%;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添加ABPS-Ⅲ后,与氧化损伤组相比,酵母细胞上清液中T-SOD和GSH-Px的活力分别显著提高了337%和102%(p<0.01),MDA含量则显著降低了35.17%(p<0.05)。结论:双孢菇多糖ABPS-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双水相系统来提取双孢菇多糖,研究了双孢菇多糖在双水相系统中的分配不同和不同双水相系统对分配比的影响,确定了提取双孢菇多糖的双水相系统中PEG和硫酸铵的最佳配比,并和用乙醇沉淀法提取双孢菇多糖进行了横向比较,得出一个最佳的提取双孢菇多糖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当PEG6000浓度为16.5%,硫酸铵浓度为21.4%时,多糖的分配系数K可达2~2.35,收率Y可达51%~59.7%。  相似文献   

16.
运用热水浸提、乙醇沉淀、Sevag法脱蛋白、乙醇再沉淀的方法提取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在单因素(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及提取次数)实验基础上,运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对多糖的提取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得到的提取条件为:温度80℃、时间4 h、水料比50 mL/g、提取3次,该条件下多糖的提取率为3.5105%。苯酚-硫酸法测量粗多糖产品的多糖含量为71.84%。在10 mg/mL、25℃条件下,乌氏黏度计法测量粗多糖产品的相对黏度(相对于去离子水)为1.109 6。KBr压片法扫描了粗多糖的红外光谱,多糖的特征吸收峰(3 700~3 100 cm-1和3 000~2 800 cm-1)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7.
以双孢蘑菇粉为主要添加料制备冻干型食用菌特色溶豆,分析了不同粒度(20目、60目、100目、超微粉)的双孢蘑菇粉对溶豆的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双孢蘑菇粉后,溶豆的色泽明显变暗变深,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显著升高,水合能力和质构特性变化明显;随着添加双孢蘑菇粉粒度的降低,溶豆色泽显著变亮变白,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逐渐增大;溶豆的水合能力及感官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复水时间及韧性、硬度和粗糙度等指标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研究发现,添加双孢蘑菇粉超微粉可显著改善溶豆的色泽,但对最终产品的口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双孢蘑菇粉粒度为100目时,溶豆的食用品质最佳,其水合能力为2.82 g/g,复水时间为51.38 s,韧性(距离)为0.20 mm,最大穿刺硬度为1083.00 g,粗糙度为26.40。100目的双孢蘑菇粉适宜用于制备食用菌特色溶豆,可较好地保证产品的食用品质。该研究可为双孢蘑菇特色食品的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究自溶对双孢菇多糖(Agaricus bisporus polysaccharides,ABP)的分子质量以及体外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的影响。通过对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发生自溶的双孢菇进行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具有强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的ABP组分,测定分子质量并分析单糖组成。结果表明,与不自溶组相比,ABP由于自溶降解,出现了更多的中分子质量多糖。自溶作用增强了低分质子量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具有最佳抗氧化活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多糖分子质量为619.72 Da,主要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半乳糖和鼠李糖。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抗坏血酸结合乳酸链球菌素涂膜处理对采后双孢蘑菇子实体贮藏保鲜的效果,以采后双孢蘑菇为试材,采用0.8 g/L抗坏血酸+0.4 g/L乳酸链球菌素+5.4 g/L卡拉胶的复合保鲜剂浸泡30 s处理。结果表明,复合保鲜剂能够有效地减少贮藏期间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腐烂率和失重率,延缓组织褐变,维持较高的硬度水平;同时,能够延缓类黄酮、内源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降解,进一步研究表明其能够维持双孢蘑菇组织较强的ABTS+、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该复合保鲜剂较好维持了采后双孢蘑菇的贮藏品质,为新型食用菌保鲜剂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胡烨  胡秋辉  郁志芳  裴斐  马宁  杨文建 《食品科学》2018,39(23):192-198
本实验针对冷冻双孢蘑菇在冻融过程中的品质劣变问题,研究了柠檬酸、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钠等护色剂对双孢蘑菇褐变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冷冻温度(-80、-40、-20 ℃)和解冻温度(25、4 ℃)对双孢蘑菇的汁液流失率、质构特征、微观结构、水分含量与分布及过氧化物酶活力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护色剂配比为3.0 g/L异抗坏血酸钠、1.5 g/L L-半胱氨酸、0.4 g/L抗坏血酸、10 g/L柠檬酸时具有最佳护色效果;-80 ℃冷冻、4 ℃解冻的冻融条件下,双孢蘑菇汁液流失率为1.98%,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水分含量、质构特征值均高于其他冻融条件处理的双孢蘑菇;因此,-80 ℃冷冻、4 ℃解冻的冻融条件是较合理的冻融处理方式。本研究为冷冻双孢蘑菇产品的开发及冻融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