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页岩气的开采技术为研究对象,对超临界CO2在提高页岩气开采率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论述了国内外在超临界CO2压裂技术开采页岩气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使用CO2进行增强的技术被视为页岩气开采的有效手段,该技术可以大幅提高产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CO2不仅能够取代水介质对页岩进行压裂作业,还能够高效的驱替页岩中的甲烷,与此... 相似文献
2.
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浓度及组分比例的CO2-NaCl、CO2-CaCl2和CO2-(NaCl+CaCl2)等CO2-盐水系统的界面张力进行了研究,从分子层面上分析了不同种类的盐离子对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离子的存在会增加CO2-纯水的界面张力,界面张力增量主要由阳离子电荷数导致,其余则由阳离子兰纳-琼斯势参数、原子质量等原子特性参数引起;3种系统的界面张力增量均与离子强度呈线性关系,且其曲线的斜率和盐溶液种类无关,为IFT预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4.
scCO2强化煤层气开采技术因其具有节能减排和高效开采煤层气的特点,已成为未来煤层气开采和发展的新方向.经室内试验和现场实践证明,scCO2-ECBM技术可以显著提升煤层气的产量,对残余CO2实施就地封存,减少碳的排放.介绍了scCO2的特性,简述了scCO2开发煤层气的相关机理,着重论述了scCO2-ECBM工艺的关... 相似文献
5.
在超临界态CO2封存于深部盐水层过程中,温度、压强等控制条件是影响封存效率和封存量的重要因素。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343~373 K和6~35 MPa范围内的CO2-NaCl盐水系统进行了界面张力(IFT)及界面特性的研究,分析了IFT随温度及压强的变化关系,并观测到了压力平衡点pplateau;从分子尺度(物质密度、界面过余量、界面水合物密度)分析了IFT随压强、温度的变化,以及pplateau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pplateau前压强升高或温度降低将导致CO2密度升高,IFT下降,而pplateau后IFT趋于稳定且受温度影响较小;CO2的界面过余量及界面处水合物数量随压强及温度变化,与IFT的变化相反;高压下界面水合物密度的饱和现象可能是pplateau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封存CO2的泄漏过程预测与泄漏速率的影响因素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封存CO2泄漏的评估方法和风险控制是碳捕集和封存(CCS)技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为了揭示封存CO2泄漏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特性,本文建立两相流驱替过程数学模型描述封存CO2的泄漏过程,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3.5a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基准问题及其解的拓展,分别对注入井与泄漏通道之间距离、泄漏通道半径、泄漏通道渗透率、CO2注入速率和CO2注入深度等因素对封存CO2泄漏过程的影响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过程模拟和数据分析得到了影响因素的定量函数关系。研究表明:封存CO2的渐近泄漏速率与注入井与泄漏通道之间距离倒数呈对数线性关系,与泄漏通道半径呈抛物线型关系,与注入速率呈线性关系;泄漏通道的绝对渗透率是CO2泄漏速率控制的关键因素,而CO2注入深度的增加并不能有效地降低CO2泄漏速率。本文的计算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不仅揭示了地下封存CO2泄漏过程的影响因素与泄漏速率之间的定量关联规律,还可为地下封存CO2的封存地点选择、泄漏速率估计和泄漏风险评估提供工程分析方法和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7.
8.
9.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重视。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国,短期内以煤炭及煤电为主的基本能源结构模式很难有根本转变,面临十分严峻的减排形势。CO2的减排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地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CO2的大量排放。CO2地质封存已成为一种日益成熟的技术方法,并已成为了目前全球公认的进行CO2大规模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页岩储层CO2地质封存联合页岩气增采技术(CO2-ESGR)是一种新型的CO2地质封存及页岩气开发技术。该技术以超临界或液相CO2代替水力压裂页岩,利用CO2吸附页岩能力比CH4强的特点,置换CH4,从而提高页岩气产量和生产速率并实现CO2地质封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 相似文献
10.
11.
对吸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饱和的活性炭进行脱附再生,既可延长活性炭使用寿命,又可减少固体废弃物处理量。超临界CO2脱附活性炭能够较好地克服传统的热处理法固有的缺陷,被认为是目前较有前途的方法,但脱附机理尚不明确。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为研究手段,以甲苯的脱附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活性炭纳米孔隙中超临界CO2分子的扩散、CO2分子与甲苯分子的相互作用、脱附后的甲苯分子在CO2相中的扩散等行为,从分子层面揭示了超临界CO2分子的强扩散性、CO2分子与甲苯分子之间作用能的大小以及CO2大幅度地改善甲苯的流动性在微观脱附机理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Yang Liu Thomas Lafitte Athanassios Z. Panagiotopoulos Pablo G. Debenedetti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2013,59(9):3514-3522
Direct interfacial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are used to obtain the phase behavior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of CO2–H2O–NaCl mixtures over a broa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range (50°C ≤ T ≤ 250°C, 0 ≤ P ≤ 600 bar) and NaCl concentrations (1–4 mol/kg H2O).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several existing water (SPC and TIP4P2005), carbon dioxide (EPM2 and TraPPE), and sodium chloride (SD and DRVH) models is studied and compared, using conventional Lorentz–Berthelot combining rules for the unlike‐pair parameters. Under conditions of moderate NaCl molality (~1 mol/kg H2O), the predictions of the CO2 solubility in the water‐rich and CO2‐rich phase resemble those in the CO2–H2O system [Liu et al., J Phys Chem B. 2011;115:6629–6635]. Consistent with our previous work, the TraPPE/TIP4P2005 model combination gives the best overall performance in predicting coexistence composition and pressure in the water‐rich phase. Critical assessments are also made on the r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where particular model combinations work better. The dependence of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on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s better predicted by the TraPPE/TIP4P2005 and EPM2/SPC models, whereas the EPM2/TIP4P2005 model overestimates this property by 10–20%, possibly due to the inadequacy of the combining rule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increases with salt concentration, consistent with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 2013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J, 59: 3514–3522, 2013 相似文献
13.
scCO2溶剂中金纳米颗粒界面性质的分子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经典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研究了不同的超临界CO2(scCO2)溶剂密度下,金纳米颗粒周围溶剂分子的结构与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由于金纳米颗粒对scCO2溶剂分子有较大的吸引作用,使scCO2分子紧密地围绕在其表面周围并形成了两个较明显的溶剂层。随着溶剂密度的增加,纳米颗粒在scCO2中的溶剂化程度会减小。通过分析固液界面不同区域内scCO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CO2驱油技术是利用CO2采出被束缚在地层中的剩余油,提高采收率,同时实现CO2掩埋。由于CO2可降低原油的界面张力,CO2-原油系统的界面张力数据是CO2采油技术的重要基础数据。本研究采用悬滴法,选取原油系统中环烷烃和芳香烃典型代表,测定了40~120℃,0.27~14.70 MPa下,CO2-环戊烷/环己烷/环辛烷/ 甲苯/乙苯/乙基环己烷六个二元体系的界面张力。分析了压力、温度、碳原子数及烷烃分子结构对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张力与压力呈线性关系;较低压力下,界面张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较高压力下则呈现相反趋势;CO2-形态结构相同组分的界面张力随着碳数的增加而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对界面张力存在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结现有的CO2-原油(正构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实验数据,提出关联方程,将表面张力关联为温度、压力、碳原子数和偏心因子的函数,相关系数(R2 )为0.958,均方根误差(RMSE)及平均相对偏差(AARD)分别为1.12和11.01%。 相似文献
18.
预测相变位置对封存CO2泄漏过程的监控和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泄漏通道中CO2的非等温流动相变过程,提出了Span-Wagner状态方程与等效比热法的耦合计算方法描述CO2泄漏过程中相变过程,研究了焦耳-汤姆逊效应、黏性耗散效应以及地层传热效应对CO2泄漏相变过程的影响,阐明CO2泄漏过程中相变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研究表明:虽然焦耳-汤姆逊效应和黏性耗散对泄漏通道温度的作用相反,但两者均使泄漏CO2液气相变位置向深层移动;增强泄漏通道与地层之间换热将使泄漏通道温度降低,焦耳-汤姆逊效应和地层换热的共同作用将进一步降低泄漏通道的温度,导致泄漏CO2液气相变位置向浅层移动,泄漏通道出口处CO2的泄漏流率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