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快速路出口辅路附加车道长度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场实测道路交通数据为基础,对VISSIM微观仿真模型进行标定及有效性检验,分析了出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出口速度及流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交通流量组合情况下附加车道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附加车道长度与辅路及出口流量大小有关,出口附加车道合理长度为100120 m,条件受限时取100 m.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利用渠化可变导向车道交叉口的时空资源,建立了以交叉口车辆总延误最小为优化目标、以可变导向车道功能和相位有效绿灯时间为决策变量的预设信号配时优化模型。使用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对本文模型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可变导向车道功能和相位有效绿灯时间存在最佳组合,这种组合能使各股车流的车均延误最小、各进口道的平均排队长度和最大排队长度最短。为了进一步考虑多时段信号控制问题,提出了渠化可变导向车道交叉口多时段预设信号配时设计流程。研究成果能够合理地设定信号交叉口任一时段可变导向车道功能与信号配时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交通流运行效率,为可变导向车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中对互通式立体交叉同侧入口与下游出口(简称连续入出口)之间的间距尚未规定,当连续入出口距离较小时,交织车流相互影响,不仅降低通行能力,还会影响区域交通安全.本研究选择苜蓿叶立交主线设置集散车道的情况,通过分析此区域车辆运行特性,确定连续入出口最小间距的计算模型.根据《公路通行能力手册》确定交织类型与交织区车辆速度等关键参数,计算出交织区长度与饱和度,并对交织区长度和服务水平进行检验,提出苜蓿叶立交集散车道连续入出口最小间距推荐值.利用VisSim软件构建连续入出口路段的交通仿真模型,以冲突率为安全性评价指标,对不同设计速度组合下最小间距推荐值的仿真冲突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推荐的入出口最小间距安全水平为安全、较安全和临界安全,故间距推荐值合理.研究成果可为苜蓿叶立交集散车道的连续入出口设计提供参考,完善相关规范与设计细则.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交通拥堵区域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本文从进口道展宽、出口道展宽、进出口道对应关系和掉头车道的设置等方面对交叉口的展宽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交叉口交通岛的优化设计方法,并以上虞市舜江东路一凤山路交叉口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交叉口的渠化设计中能得到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合理设计带提前右转渠化车道信号交叉口,研究了自行车交通流对机动车交通产生干扰的过程及结果.通过视频摄像的方法,在昆明、长春、吉林采集到大量的信号交叉口交通流运行数据,以饱和车头时距为分析指标,分析机动车及非机动车交通流运行特征.结果表明:在绿灯时间初,随着自行车流量的增加,部分自行车将涌入机动车行驶空间,增加了机动车交通流的运行延误.通过构建延误计算模型,对其进行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最后应用该延误模型确定了自行车交通流对带提前右转渠化车道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城市信号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与安全水平,基于导向车道线与导向箭头的关系,分析进口道驾驶员心理特征与车辆运行行为,提出导向车道线长度模型.该模型由导向箭头识别距离、驾驶员反应距离、操作距离、停车安全距离和车辆排队长度等定量化部分构成,并以福州市某交叉口东进口道为例进行计算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导向车道线长度适宜范围为76~96m;10个评价方案中,最优长度值为86m,对应进口道单车平均延误为28s,平均速度为32km/h.在模型所得长度范围内,存在交通运行水平最优的导向车道线长度值.  相似文献   

7.
引入路段传输模型用于模拟不同的交通需求条件下道路渠化区的长度对交通流的影响。提出了路段任意位置车流密度的计算方法,并构造了一种新的方法计算拥挤延迟,用于评价交通流的运行状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交通需求大小以及交通需求的均衡性是影响道路渠化长度的重要因素。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交叉口信号控制下渠化区长度的优化设置。  相似文献   

8.
综合国内外渠化方法,特别是在公路等车带、渠化岛的设计中,根据叉口处行车轨迹及标线,提出了等车带及渠化岛几何尺寸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结合公路等级及设计速度,在叉口处合理设计渐变段,达到车道轨迹顺适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度挖掘城市干道的存量空间资源、高效应对机动车重载方向的周期性变化,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干道沿线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复合动态车道管理方法。遵循传统的交叉口渠化原则,根据机动车重载方向的变化特点,在干道相对进出口道组合设置潮汐车道、可变导向车道和常规车道。利用常规的交通控制设施和信号控制技术进行交通运行管理。建立基于交通事件的拉链车与可变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的联动方式。机动车交通需求高峰时段的仿真实验结果显示,与现有方法相比,复合动态车道管理方法能够改善交叉口的整体性能,更加均衡地利用干道双向的道路空间,这种性能优势随着交叉口机动车交通负荷的提高而愈发显著。  相似文献   

10.
可变车道的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可变车道为研究对象,根据交叉口渠化区内车流的特性布设检测器,通过检测的数据来确定可变车道的属性,并提出了基于检测器数据的可变车道控制方法。采用VISSIM软件对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与未采用可变车道控制方法之前相比,本文的方法可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减少延误。  相似文献   

11.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城市交通发展的瓶颈。通过对马鞍山市湖东路与湖南路交叉口现状交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交叉口改善的措施,并从整体交通环境着眼,贯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交通渠化,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位于商业区近距离交叉口的交通流组织优化设计,对改善该区域的交通运行状况、提高车辆和行人安全、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春市欧亚车百商业区近距离交叉口为例,通过交通参数的调查分析,结合其地理位置及商业功能,提出交通组织设计方案,并采用饱和度和延误两个参数进行改善前后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网联自动车辆(CAVs)与人工驾驶车辆混行环境下,构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模型,以优化交叉口时空资源配置. 该模型以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化为目标,约束条件主要包括车道渠化、流量分配和信号配时等相关约束. 以典型四车道十字交叉口为例,在网联自动车不同驾驶行为和不同渗透比例的条件下,优化交叉口渠化方案和信号配时方案. 结果表明,随着网联自动车占比和跟驰行为的改变,交叉口最优渠化方案和信号配时方案须相应调整. 网联自动车占比增大和跟车时距减小,均有利于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且当网联自动车跟车时距不受前车类型的影响时,交叉口通行能力提高更多.  相似文献   

14.
对于有中央分隔带的交叉口,利用分隔带实现左转,可以减少交叉口的冲突点,减少其他相位上车流的延误,提高通行能力,但也相应地增加左转车流的延误.本文基于对利用中央分隔带的渠化设置的各车流延误计算,以交叉口总延误最小为目标,计算得到具体的交叉口设置形式.并比较设置前后的交叉口总延误,得到渠化设置的交叉口流量条件,为交叉口利用中央分隔带实现左转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具体的交叉口应用,得到了该交叉口利用中央分隔带左转设置的具体指标和方法,计算结果也证明了该交叉口渠化设置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以长春市2007年四环路南环段(102国道-彩宇广场)临河街路口设计实例为依托,研究如何通过渠化交通提高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提出交通渠化的设计原则和适应条件,并对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文结合城市道路空间优化设计原则,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介绍中小城市信号交叉口资源的主要优化方式,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路幅资源.最后,选用思茅市翠云城区茶城大道与人民中路交叉口作为实例进行分析与渠化,并选用安全评价模型和车辆延误模型对其进行评价,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均匀信道化和基于数字下变频(DDC)的信道化均为实现信道化滤波的基本方法。在基于短波宽带接收机的短波多路信号并行接收系统中,由于存在接收盲区、计算量大、结构不灵活等问题而难以直接使用。设计了频移交错双路均匀信道化和基于DDC的信道化相结合的算法,应用于短波多路信号并行接收中,具有无盲区信道化、高效处理等优势。文章详细分析了算法性能,讨论了子信道带宽、接收频点数与计算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