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研究是发展摩登主义的钥匙,对天津租界建筑的研究代表着对天津城市规划逻辑性的理解,从中寻求创新的源泉。1856—60年天津通商、英、美、法设租界:1894年中日甲午战后,德、日设租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俄、意、比、奥设租界,天津出现过九国租界:美租界于1902年并入英租界,通称八国租界。其总面积达二万三千三百五十亩半,是当时旧城的八倍,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租界城市。本论文以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观点评介天津旧城市与建筑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武汉历史的解读,以及对武汉各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对比,阐述原汉口租界之形成对武汉城市空间的影响。基于汉口原租界区现状,该文建议即原汉口租界历史街区的保护应从更高的层面考虑,应是有选择地保护与改建,整体上缓解历史街区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使历史街区空间和新兴城市空间更好地融合。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范围与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基本一致,这一区域在上海城市结构和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上海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城市保护工作为这一区域保护更新带来契机,也带来极大挑战。文章梳理介绍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的形成演变过程、规划建设管理特点、该城区在上海城市中的地位、区域特征以及空间特征,通过解读近代法租界西区的特征,为当代保护更新规划和实施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和太平洋西岸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撤二建一”后的黄浦区亟需结合城区社会经济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走向,确立新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黄浦和南市的合并,使南北贯通,进一步消除了由于历史上租界分割而遗留的历史残迹,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提升和空间优化,以黄浦区的区位优势带动老城厢的发展。另一方面,原黄浦区、南市区的规划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应从整体出发重新调整,而城市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规划是“龙头”,城市建设有待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史肇始于1840年,以西方建筑文化传入中国为主要待征的中国近代建筑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天津近代建筑的出现始于稍晚一些的1860年,是年天津开埠,英、法、美三国相继设立租界。此后西方各国相继效法,至1903年,除美租界于1902年并入英租界外,天津已有英、法、日、德、俄、意、奥、比八国租界。1900年以后,租界区迅速发展,成为天津城市的主体,在租界区内陆续建造了大批欧风建筑。天津近代欧风建筑分布范围广、建造数量大,它们的建造决定了天津近代城市的面貌。租界区内欧风建筑的建造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锻炼了中国的建筑工匠,使天津的建筑业在营造方式与建造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  相似文献   

6.
有历史的城市,见证历史的就是城市本身。天津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各国租界地形成了天津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多样化。分析了现今天津保留的意大利街区,通过街道场所理论,对比意大利本土建筑设计方法,探讨意租界修复与改造的利弊。意租界独特的建筑样式、街区模式及人文氛围为改造工程带来了矛盾与创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李天  周晶 《建筑师》2018,(2):57-62
从1860年天津开埠至20世纪初,天津租界的城市设计没有专业建筑师与规划师的参与,天津租界的早期设计者是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工兵、道路测量师与传教士。这些非专业设计者对城市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受到军事思维的制约与殖民地城市建设习惯的影响,虽然设计手法较为粗糙,但是在缺乏熟练工匠与现代建筑材料的情况下完成了天津租界的早期建设,并为今日天津历史城区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街廓与产权地块是微观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要素,对其形态的分析可揭示城市规划机制。研究运用城市形态学的方法,以天津原法租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街廓及产权地块编号及划分的分析,从中微观尺度上考察天津的规划特征及机制。首先对天津原法租界的街廓和产权地块编号进行探讨,指出天津老城、海河及大沽北路等是影响天津原法租界规划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对产权地块的研究,通过对产权地块划分的分析,得出原法租界面向原日、英租界开放的特征。研究立足于城市形态学及城市历史景观的理论基础,是对天津近代城市规划研究的补充,亦可为未来城市整体保护和再生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与上海、武汉辟有多国租界一样,天津辟有九国租界,租界的建设对天津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根据1860~1949年89年间的天津近代城市规划,提出了"租界扩张与马路建设→城市局部规划建设→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分期及其发展历程,分析了租界规划建设、中国人的城市规划建设、日本占领下的城市规划、战后城市规划的恢复与发展等城市规划主要内容,阐述了天津近代城市规划特征.  相似文献   

10.
原汉口租界区是湖北省武汉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城市历史风貌保留最为完整的区域,集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建筑遗址于一体,集中了汉口地区主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体现了汉口自开埠以来的城市历史发展进程.原汉口租界区的整体保护更新对于繁荣文化事业、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民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租界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产物,它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罪证,又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组织与科学技术影响和传播于中国社会的主要媒介之一,租界与其中的西式建筑也在我国近代的许多城市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但是近年来,作为昔日城市的核心和最繁华的地段的租界在时代的高速发展中日渐没落,仿佛成为城市中的孤岛。文章通过分析和研究武汉市中山大道历史街区改造的城市设计手法,来探究租借型历史街区的一般性改造规律。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上海的崛起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租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租界规划建设所奠定的城市中心和城市结构,无疑促进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其影响直至今天仍未消失。本文从规划的角度对上海租界的城市建设进行思考,以期从中寻求对现今的城市规划和未来的开发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近百余年的近代史中,我国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掠夺,城市中的各国租界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不少城市的发展都受到租界的深刻影响,天津即是其中一例。世界上多达9个国家都曾在此划占租界,面积达当时天津旧城的8倍。这些租界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天津城市的面貌有了根本的变化。在天津的各国租界中.原意大利租界以其浓厚的地中海风格而显得别具特色。虽历经百年沧桑,  相似文献   

14.
上海和天津,这两座城市分别是中国近代租界设立最早和最多的代表性城市,租界里建立起大量的外国建筑群。近代历史建筑作为一种城市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再利用工作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一方面具有纪念意义和保护价值的建筑遗产在推土机前轰然倒下,另一方面历史建筑也在改造中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本的风味。本文希望通过上海外滩外国建筑群和天津五大道建筑群的对比,探讨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中州建设》2011,(9):58-59
建筑背后是“城市故事” 我在东京大学所作博士论文的课题是关于英国殖民地与租界城市设计体系的研究。在对世界各地近一百座曾经是殖民地与租界的城市实地调查期间,获得一项意外发现:当年大英帝国统治世界近1/4陆地与人口的殖民地与租界城市,  相似文献   

16.
一、项目概况 五大道是目前天津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1901年,历史上是英租界的高级住宅区,也是上世纪初英国花园城市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它的规划布局为略微弯曲的方格路网,错落有致的私家院落,先进便利的配套设施和可亲可触的公共空间,整体上街区、建筑和环境都具有鲜明的人性化尺度.  相似文献   

17.
1 综述 2 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1 上海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需求预测 2.2 上海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以上见上期) 2.3 上海市内交通规划 上海城市经历过租界分割等历史时期,形成的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手段单一、仅一个地面道路系  相似文献   

18.
丰雷 《山西建筑》2007,33(9):33-34
以有关于租界的历史地图为立足点,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种类历史地图的对比阅读来获得全新考察租界发展与演变的角度,以希对上海未来城市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汉口租界从1861年开埠到1945年租界全部收回,其间开设了大量的工厂、仓库、工业企业附属洋行等,原租界种类繁多的工业建筑见证了汉口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当下汉口城市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本文在概述汉口原租界区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现状的基础上,从价值认定的角度,梳理并归纳了该片区工业遗产三种保护更新模式;其后,通过对原租界区内的工业遗产进行取样和平行比较,反思目前保护更新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城内无"水"城外有"水"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上海城市的发展就偏离了原来中国式传统县镇发展的轨道。英法租界的相继开辟,使上海城市出现了两块相对独立的区域――租界城区和华界城区,也就是在租界城区迅速繁荣发展以后,上海城市史中才出现了"老城厢"这一特定的地域概念。中国历史上,城市基本上都有城墙,城外为廊,廊外为郊,按惯例,城墙以内叫"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的区域称为"厢",因而"城厢"一般统指城内和城外比较繁华的地区。晚清时期,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