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泠榨制取与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桃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因而比较容易氧化。为了比较冷榨制取与超临界CO2萃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测定了它们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的过氧化值,并进行了感官品评。研究发现:黑暗条件下,冷榨制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高于超临界CO2萃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光照条件下,超临界CO2萃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高于冷榨制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根据它们氧化稳定性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对产品进行包装。  相似文献   

2.
核桃油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及其GC/MS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研究了核桃油的提取工艺。采用三水平四因素正交试验,考察了压力、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对核桃油萃取率的影响。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30MPa,温度50℃,时间4h,CO2流量25kg/h,在此条件下核桃油的萃取率可达52.4%。利用GC/MS分析了核桃油的组成成分,比较了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的油样和乙醚萃取核桃油的油样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3.
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品质及脂质伴随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冷榨、微波辅助冷榨、加速溶剂萃取、超临界CO2萃取、亚临界流体萃取5种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的得率、理化品质、典型脂质伴随物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冷榨可显著提高亚麻籽油得率,与其他工艺相比增加了4.3%~10.66%(P0.05)。不同制油工艺亚麻籽油的理化品质虽有一定差异,但均符合GB/T 8235—2019《亚麻籽油》要求。超临界CO2萃取对α-亚麻酸富集效果较好(54.06%),相比于其他工艺增加了3.70%~5.31%(P0.05)。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中典型脂质伴随物含量具有特异性影响,其中加速溶剂萃取和微波辅助冷榨油脂中生育酚、类胡萝卜素、叶绿素、黄酮和磷脂的含量较高。亚临界流体萃取油脂中植物甾醇总量较高(429.78 mg/100 g),相比于其他工艺增加了5.07%、9.34%、15.57%、30.26%(P0.05)。超临界CO2萃取中总酚含量较高(13.60 mg/100 g),相比于其他工艺增加了7.77%~68.53%(P0.05)。此外,不同制油工艺亚麻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氧化稳定性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加速溶剂萃取和微波辅助冷榨油脂的氧化稳定性较好,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冷榨、亚临界流体萃取和超临界CO2萃取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相对较差,但超临界CO2萃取油脂的铁离子还原能力较强。本研究系统地比较了不同制油工艺亚麻籽油的理化品质和典型脂质伴随物含量的差异,研究结果将对亚麻籽油的分类加工和靶向制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新疆薄皮核桃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分别采用索氏抽提有机溶剂(石油醚)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冷榨法提取薄皮核桃油,用容量分析法测定油脂中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并比较三种方法提取的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提取方法对核桃油脂的色泽、气味、氧化稳定性影响较大。索氏抽提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得到的核桃油脂有溶剂残留,需脱溶,且提取时间较长。超临界CO_2萃取精密度可靠,得到的油脂品质和纯度高,但生产成本高。结合实际生产,冷榨法更适合用于核桃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和微波萃取核桃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的正交实验和微波萃取核桃油的均匀设计实验,考察影响核桃油萃取的主要因素,寻求最佳萃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5 h,分离温度50℃,CO2流量25 kg/h;在此条件下油脂得率为59.2%.微波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环己烷为萃取剂,溶料比为3.5:1(W/W),微波功率735 W,每次微波辐射时间60 s,微波辐射累计时间6 min,在此条件下得率为60.4%.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对油脂得率和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萃取油脂得率最高,时间最短;超临界CO2萃取的核桃油品质最优,是萃取优质核桃油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核桃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核桃油工艺。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考 察压力、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四因素对核桃油萃取率影响效果。最佳萃取条件为:压 力30 Mpa,温度50℃,时间4h,CO2流量25kg/h,在此条件下萃取率可达52.4%。利用 GC/MS分析核桃油成分组成,比较超临界CO2萃取油样和乙醚萃取油样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加工工艺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冷榨法、炒制+冷榨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取牡丹籽油, 以出油率、优质品质、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为指标比较了不同工艺制备的牡丹籽油的品质。结果 直接冷榨的出油率(5.6%)远低于炒制+冷榨(8.3%)和超临界CO2萃取(8.2%), 直接冷榨制备的油脂品质和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与超临界CO2萃取无显著性差异(P>0.05), 炒制+冷榨则会造成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较大差别(P<0.05)。结论 冷榨可以较好地保留牡丹籽油的活性成分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影响核桃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因素,在试验条件下,其影响因素次序为:夹带剂、萃取压力、CO2体积,萃取温度影响不大.优化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核桃油的工艺条件: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为投料量的质量分数的10%;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3.5 h,CO2流量15~20kg/h.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核桃油的脂肪酸酸组成和含量,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选择了不同温度、光照及加入TBHQ抗氧化剂的条件下,以冷榨核桃油储存期间过氧化值和酸值变化为评价指标,对其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50d储存,冷榨核桃油酸值和过氧化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不同温度下过氧化值、酸值升高变化趋势为:50℃>室温25℃避光>5℃;见光条件下的过氧化值、酸值升高变化趋势为:室温25℃见光>室温25℃避光;不同温度下加入抗氧化剂的过氧化值、酸值变化趋势为:50℃>室温25℃避光>5℃;采用Rancimat仪评价几种抗氧化剂提高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值结果为:TBHQ>VE>BHT>空白样。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方法制取山杏仁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初步确定超临界CO2萃取法制取山杏仁油的最优工艺参数:萃取压力为35MPa、温度为37℃、时间为2.0h、CO2流量为16L/h,出油率达到43.74%;冷榨法制取山杏仁油的最优工艺参数:榨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45min,出油率为42.56%。并对两种制油方法的工艺条件、操作时间、处理量和制取的山杏仁油品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冷榨法在制取杏仁油上具有工艺简单、易于操作、油品质好等优点,应得到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研究冷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有机溶剂浸出法3种方法对山核桃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VE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提取方法所得到的山核桃油的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色泽有较大差异,而碘值、皂化值、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等特征性常数差异不大;3种提取方法所得到的山核桃油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相对含量以超临界CO2萃取法最高;3种方法所得山核桃油中总VE含量以有机溶剂浸出法最高,以α-VE为主;3种方法所得山核桃油氧化稳定性有较大差异,其氧化稳定性以有机溶剂浸出法最好;冷榨法更适合用于山核桃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8):229-233
柑橘种子含油量为38.9%~58.5%,经精炼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应用潜力。文中分析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超声波辅助溶剂萃取法、榨油机冷榨和热榨所得长叶橙种子油脂的初始理化指标、自氧化能力、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脂肪酸组成等指标。4种方法所得油脂都符合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所得油脂酸价明显高于其他方法(P0.05)。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种子油中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最高(1.89 mg/g)。采用的4种萃取方法所得油脂中其脂肪酸的主成分均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种子油中含有较高的二高-γ-亚麻酸。经贮藏能力测定,推算出冷榨油脂在20℃条件下可贮藏92.4d,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油脂贮藏时间最短为41.7 d。综合分析发现,现超临界CO2流体所得初始油脂品质最好,但需经降酸工艺提高其贮藏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核桃为我国四大干果之一,作为传统的医食两用佳品而深受人们欢迎.目前核桃油的制取方法主要有压榨法、有机溶剂浸提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代法,它们各有优缺点,所制取的产品质量也有所不同.本文综述了上述制取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制取方法对油品质的影响,并对核桃油的质量评价进行了概括以及对核桃制品的深加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核桃仁中核桃油的提取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以及CO2流量对核桃油萃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进行了工艺参数优化,其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30 MPa、温度45℃、时间3 h、CO2流量4 L/min,在此条件下萃取率达到了50.1%。最后,通过气相色谱仪测定了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成分,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92.2%,其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6.1%、14.2%和1.4%。  相似文献   

15.
以冷榨核桃油为对象,研究其精炼前后的各项理化指标,并考察气体成分、温度、光照、金属离子以及抗氧化剂对冷榨精炼核桃油在贮藏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核桃油精炼后各项指标远低于精炼前,均符合国家食用油脂标准。贮藏过程中气体成分、温度、光照和抗氧化剂对冷榨精炼核桃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影响显著(P 0. 05),添加不同金属离子对油脂氧化酸败影响不显著(P 0. 05)。在贮藏温度5℃并添加0. 02%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 hydroquinone,TBHQ)的条件下可有效延缓精炼核桃油脂品质劣变,贮藏28个月时酸价低于国家标准74%,过氧化值低于国家标准2%。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CO2萃取条件对油茶籽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品质,结果表明:各品质指标与萃取条件密切相关,温度对水分挥发物的萃取量影响较大,两者呈正相关;压力对游离脂肪酸的萃取量影响较大,其萃取量与压力呈正相关;磷脂的溶解度与油茶籽油的溶解度有一致的规律性,但其溶解度明显要低、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色泽极浅。该工艺制备的油茶籽油未经任何处理,即可达到国家标准GB11765-89规定的二级油以上水平。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较差,添加α-VE后,其氧化稳定性可接近精炼油茶籽同。超临界CO2萃取的油茶籽油基本不含油茶皂素,其氧化稳定性可接近精炼油茶籽油。超临界CO2萃取的油茶籽油基本不含油茶皂素,其脂肪酸组成与文献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熊蓉  李啸  谈亚丽  黄蓉 《粮食与油脂》2023,(4):71-74+92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核桃油萃取工艺,以酸价、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性指数(OSI)、萃取率、总生育酚、总酚为综合考察指标,结合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确定最优萃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与有机溶剂萃取法相比,超临界CO2萃取的核桃油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更高,水分及挥发物含量、酸价和过氧化值更低,色泽更浅。优化确定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30 min,此时综合评分最高,为71.89。  相似文献   

18.
采用Schaal烘箱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胡麻油的氧化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由3种方法提取的胡麻油的自氧化试验可知,过氧化值变化由大到小为冷榨胡麻油、超临界CO2提油、溶剂提油。碘值变化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超临界提油、冷榨胡麻油、溶剂提油;酸值变化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超临界提油、溶剂提油、冷榨胡麻油;黏度变化从大到小的是超临界提油、冷榨胡麻油、溶剂提油。3种胡麻油中特征值变化最大的是超临界CO2提取的胡麻油。  相似文献   

19.
山核桃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超临界CO2萃取山核桃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实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粉碎粒度20~40目(孔径0.9~0.4mm)、萃取时间最短2h、萃取压力大于30MPa、萃取温度35~45 ℃时,山核桃油的萃取率较高.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进行了工艺参数优化,其适合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2.5h,萃取压力30MPa,粉碎粒度30目(孔径0.6mm),萃取温度40℃.在该萃取条件下,山核桃油的提取率为95.74%.不同方法提取山核桃油主要理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山核桃油具有碘价高、皂化价低、酸价低等特点,质量较好.采用气相色谱仪对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3.55%,其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68.01%、23.21%和2.11%.  相似文献   

20.
以栀子渣为原料,利用二次回归正交实验对栀子渣油超临界CO2O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利用正交实验对有机溶剂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初步确定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55℃、CO2O流速15 kg/h;有机溶剂萃取法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50℃、料液比1∶4.5、萃取时间240 min、原料水分含量4.0%。对两种制取方法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所得栀子渣油的品质比较可知,制取高品质的栀子渣油宜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