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组成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修水县双井银毫、双井绿茶特级、双井绿茶一级和双井绿茶二级四个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从四个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中共鉴定出70种香气物质,主要包括醇类、烯烃类、烷烃类、酯类等化合物。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中香气物质组成及相对含量均有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差异主要由反式-β-金合欢烯、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茉莉酮、苯乙醇等14种关键化合物差异引起。在不同等级双井绿茶中关键香气物质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随着芽叶开展,α-椰油烯、石竹烯及己酸乙酯含量降低,而顺式-3-己烯醇、香叶醇及水杨酸甲酯含量呈增加趋势,芳樟醇、茉莉酮、反式-橙花叔醇含量从低到高,随后含量又迅速下降。本文研究了不同等级双井绿茶中香气物质的组成特征及关键香气物质的分布规律,为今后双井绿茶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绿茶浓缩液的加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绿茶浓缩液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该产品保存了茶叶的色、香、味,还具有速溶于冷、热水,快捷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优质绿茶“三杯香”采制加工技术王亦财林尧忠李岩志(浙江泰顺县茶叶特产局325500)泰顺县地处浙南山区,是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是浙江省的眉茶出口基地县。1995年全县茶叶总产量1728.3吨,总产值2329.74万元。茶叶是泰顺县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4.
云南磨锅绿茶是在传统炒青绿茶制作工艺基础上,依据大叶群体种鲜叶特性经生产总结定型生产的一种绿茶,经过特定的加工工艺,形成了云南磨锅绿茶特有的干茶条索紧结、色泽绿润、茶条附有茶霜、带板栗香及汤色绿亮、滋味浓强鲜的品质特征,通过对云南磨锅绿茶从鲜叶采摘要求、加工制作工艺和加工技术的浅述,阐明其工艺技术要点,提高云南磨锅绿茶品质,促进云南磨锅绿茶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出口炒青绿茶品质存在的“色泽不绿、苦涩味重、有烟焦味”等突出问题进行鲜叶摊放、蒸汽杀青、脱水等关键工艺研究,综合提出长炒青绿茶、圆炒青绿茶加工新工艺。采用新工艺加工的炒青绿茶,汤色改善明显,无烟焦味。长炒青绿茶氨基酸含量提高23.8%,感官审评综合得分提高一个等级(+3.8分);圆炒青绿茶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5.2%和5.6%。  相似文献   

6.
用相同原料、经过相同杀青与揉捻后,采用不同做形工艺制作针形绿茶。结果表明,其成茶品质有一定的差异:以手工做形和以理条机做形辅以手工做形的加工工艺,其成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7.
对于茶叶这种商品而言,我国是生产大国,但是在加工方面还算不上加工强国,生产出来的茶叶很难真正的满足国内外很多高端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并且茶叶市场主要还是在国内,这对于我国的茶叶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所以必须提高茶叶加工技术,减小差距。我国的加工水平提升缓慢,主要的原因便是机械加工技术的落后。我国由于茶叶种类很多,所以茶叶加工时所用的机械种类也比较多,炒青绿茶在我国的茶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而伏虎炒青绿茶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文章主要就伏虎炒青绿茶的机械加工相关的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蒸气杀青在我国绿茶加工中的推广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我国不但是绿茶主要生产国,而且是出口和消费大国,绿茶在我国茶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绿茶加工中首道工序是杀青,其主要目的:因为存在于鲜叶中的活性酶,在鲜叶离开茶树母体后,将会产生酶促反应,导致绿色成分的转化。鲜叶通过杀青工序,在一定的温度作用下,其活性酶将被钝化,抑制了酶促氧化作用的产生,这也是绿茶与红  相似文献   

9.
以淮山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料液比、柠檬酸添加量、绿茶粉添加量及白砂糖添加量对淮山绿茶果冻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淮山绿茶果冻配方组合,并采用感官评价等方法对产品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进行质量与卫生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淮山绿茶果冻最佳加工工艺配方为:料液比1∶3(g/mL),柠檬酸添加量0.10%,绿茶粉添加量1.0%,白砂糖添加量15%,pH3.5左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贵池市高山茶区中优绿茶加工机械不同机型及组合在大生产中综合运行效果的调查、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适合该市高山茶区名优绿茶加工机械及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1.
超微绿茶粉蛋糕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对超微绿茶粉蛋糕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1.4%的绿茶粉,在225℃以底火烘烤0~11min,面火烘烤9~13min,所制茶粉蛋糕品质较好,且可有效延长蛋糕的保质期,赋予蛋糕一定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我国制茶工艺技术的发展与方向:在乌龙茶(青茶)加工工艺中引入"台式"乌龙茶轻萎凋、轻摇青等做法,创造出偏绿型的清香型乌龙茶;在工夫红茶加工干燥工艺中,引入做形辅助成形工艺;在普洱茶加工中引入黑茶人工后发酵工艺,创制出熟普;乌龙茶做青工艺渗透到绿茶与红茶的加工中;将多种加工工艺有效结合,改善目标茶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制茶工艺技术发展成效卓著,丰富了茶叶产品类型,提升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绿茶皮冻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茶皮冻是以绿茶的浸提液与猪皮及其相关配料精制而成。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进行正交试验的因素和水平,用正交试验确定产品的最佳配方为:猪皮500g,绿茶叶25g,料液比1∶2.0,加热时间60min,盐20g,白酒5g,醋5g、姜块3g,葱结2g,白糖2g,味精0.5g。在生产皮冻过程中用绿茶的浸提液代替所需水后,其色泽、质地、风味及营养组分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扁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做形和炒干工艺,以外观度、色泽度和成形度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感官评分、容重、茶汤-b/a值、儿茶素品质指数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采用感官评价和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扁形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结果表明:做形工序最佳工艺参数为投叶量75 g、时...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扁形茶加工标准化水平不高,为解决中高档扁形茶存在的茶条较松、不够紧直、质量不稳定等品质问题,按照扁形绿茶加工工艺流程和品质形成原理,配备扁形茶的关键加工设备,并设计一条标准化生产线.针对特定嫩度等级鲜叶对各个模块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进行生产线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条生产线设备连接紧凑,布局科学,操作简便,运行...  相似文献   

16.
茶绿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绿色素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荼绿色素的光谱特性在663 nm为特征吸收峰;茶绿色素对热较稳定;金属离子K+、Na+、Zn2+、Cu2+、Mg2+,Ca2+对该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小,Al3+、Fe2+和Fe3+对其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或破坏作用;pH对该色素的影响明显,在弱酸性条件下(pH=5~6)稳定性较好;光对该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苯甲酸钠对该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该色素抗氧化性较弱,抗还原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对绿茶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三重串联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对比杀青方式、揉捻时间、干燥方式等对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规律,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得出减少丙烯酰胺生成量的最佳加工方式。结果:通过L_9(3~4)正交试验,对绿茶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热风干燥温度揉捻时间滚筒杀青温度,滚筒杀青温度150℃、揉捻时间30 min、热风干燥温度150℃为优选工艺。结论:茶叶加工过程中,常规热处理方式较微波热处理方式更不利于丙烯酰胺的生成;其中,随着滚筒杀青温度的升高丙烯酰胺的生成量增加,揉捻时间延长和热风干燥温度升高则丙烯酰胺的生成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
采用SDE法研究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食品科学》2002,23(10):84-87
本研究采用SDE法对速溶绿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对速溶绿茶香气有较大的影响,使得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渐损失,其中在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经喷雾干燥后,某些香气成分有所增加,但成品速溶绿茶的香气与原料的香气无论在含量上还是在数量上均已相差甚远,已不具有原茶的风味。在此过程中不同香气类型和香气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较大差异。SDE法对香气的提取分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绿茶加工中主要滋味物质动态变化及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春季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工艺将其加工成绿茶,在分析绿茶加工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儿茶素等主要滋味物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基础上,通过酚/氨比、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以及感官品质分析,探讨绿茶加工中主要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等滋味物质质量分数整体上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摊放过程中呈上升趋势;这些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使得酚/氨比在摊放阶段由11.45下降到6.21,在杀青阶段逐渐上升到8.01,在揉捻和干燥阶段趋于稳定;而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在摊放阶段由0.43上升至0.45,在杀青阶段由0.47下降到0.44,在揉捻和干燥过程中逐渐缓慢降低至0.35;同时,这些滋味物质质量分数与绿茶滋味品质明显相关,当酚/氨比为5.5~6.5、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为0.3~0.5时,绿茶滋味品质由粗淡、苦涩逐渐转化为醇厚、鲜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