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可再生能源规划是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从源头进行把控,保障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则是保证区域目标与国家总体目标一致,实现国家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目标的关键。在探讨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原理、规划方法、规划模型等关键问题的基础上,以南宁市五象新区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为实例,对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为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的编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工业建筑》2007,37(12):121-121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社会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要达到10%,2020年达到15%,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能力,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基本消除有机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建筑科学》2007,23(10):117-118
2007年9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社会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形成以自有知识产权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能力,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基本消除有机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国家发展改革委陈德铭副主任表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  相似文献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5.
以该项目二期能源规划方案为例,对新区低碳能源规划进行了系统分析。以能源供应状况、资源条件分析、建筑负荷预测、关键技术应用案例调研等为前提,提出了6个复合式能源系统方案,进行了能源供应可靠性、节能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多方权衡比选论证,并分析了能源价格变动及政策环境影响。建议采用江水源热泵与热电联供相结合的优化能源方案。  相似文献   

6.
李栋 《城市规划》2011,35(Z1):116-120
探讨了在城市尺度上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介绍了如何从资源评估、设施布局及系统管理三个方面着手编制具有实施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城市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工作做了初步探索。结合北京延庆县的实际案例,对可再生能源利用专项规划的定位、内容和主要技术流程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8.
《智能建筑》2008,(4):76-76
3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近1倍。  相似文献   

9.
可再生能源规划是从区域层面统筹考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整合,与能源需求、传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不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匹配协调的规划方法,是实现区域能源系统微循环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的内涵以及规划方法,重点从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区域建筑能耗预测、能源需求与可再生资源的匹配方法、可再生能源规划的反馈评估方法以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月18日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近1倍。  相似文献   

11.
区域供冷系统最佳供冷面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敬三  付林  江亿 《暖通空调》2003,33(6):111-113
对于容量已确定的热电厂,为实现热电冷联供,可以根据集中供冷区域空调负荷的特点,利用总能耗最小的原则,确定区域供冷系统最佳供冷面积,以便充分利用区域供冷系统优势,实现节能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经济合理地配置能源站设计规模和减少区域内建筑冷、热源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预测区域内的负荷成为区域能源站规划的重中之重。该文描述了区域能源站各种能源需求的预测方法,以及预测所需基础数据的确定方法,结合某新区的能源需求预测进行了示例分析。对区域能源站不同类型负荷的合理预测,对系统能源分配和冷热源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为能源站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数据,使规划设计更加合理,有利于提高能源站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分析了分布式调峰供热方式在集中供热系统应用中的技术经济性。通过节能性和经济性对比分析可知,相对于集中调峰供热方式,分布式调峰供热方式可以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供热能耗,提高承担基础负荷的集中热源的满负荷运行小时数、提高集中热源的供热效率,同时可以降低一次供热管网的初投资、减少一次供热管网的热损失。  相似文献   

14.
朱颖心  王刚  江亿 《暖通空调》2008,38(1):36-40
针对区域供冷系统存在的能耗问题,通过对日本两个典型区域供冷项目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指出其能耗水平,结合国内典型公共建筑分散供冷供暖系统的能耗数据,指出区域供冷高能耗的根源所在.在分析了国外一些成功区域供冷案例的成功之处后,进一步指出区域供冷遇到的各种问题,认为区域供冷系统节能的前提条件是具备高密度的冷负荷用户和足够量的廉价天然冷源.  相似文献   

15.
Energy planning for mixed energy distribution systems is important to increase the flexibility in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energy systems. Expected maximum loads, load profiles and yearly energy demands, all divided into heat and electricity purposes, are important input parameters to plan for the most economical,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optimal energy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a planning area. Firs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load prediction method which estimates heat and electricity load profiles for various building categories. The method is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hourly simultaneous measured district heat an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several buildings, as well a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measured buildings. The heat load model is based on regression analyses, whereas the electricity load model is based on various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 Second, a method for load aggregation based on the building categories’ load profiles is presented to estimate the maximum load demands, yearly load profiles, load duration profiles and yearly energy demands, all divided into heat and electricity purposes, for a planning area.  相似文献   

16.
全空气集中空调系统必须借助风量调节阀来调节和平衡末端送风口的风量。风量调节阀系阻性部件,存在较大的压头损失,须消耗大量送风能量。如果降低空调机组出口压头,同时利用管道风机进行局部增压来保持远端风口必要的送风压头,无疑会降低风量调节阀的节流阻力损失,并可有效地降低空调机组的风机功率和能耗。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 the effects of end-use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on different district heat production systems with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CHP) plants for base load production and heat-only boilers for peak and medium load productions. We model four minimum cost district heat production systems based on four environmental taxation scenarios, plus a reference district heat system used in Östersund, Sweden. We analyze the primary energy use and the cost of district heat production for each system. We then analyze the primary energy implications of end-use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applied to a case-study apartment building,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duced district heat demand, reduced cogenerated electricity and increased electricity use due to ventilation heat recovery. We find that district heat production cost in optimally-designed production systems is not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taxation. The primary energy savings of end-use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depen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ct heat production system and the type of end-use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that reduce more of peak load than base load production give higher primary energy savings, because the primary energy efficiency is higher for CHP plants than for boilers. This stud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analyzing both the demand and supply sides as well as their interaction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primary energy use of district heated buildings.  相似文献   

18.
医院建筑能耗逐年升高,其中空调能耗占总能耗比例较大。在医院建筑的节能改造或能耗状况分析中,多数以单位建筑面积、门诊人数、床位数的能耗来评价医院能耗的高低。以夏热冬暖气候区医院门诊楼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建筑负荷分析模型,设计建筑负荷正交模拟实验,利用模拟软件De ST进行负荷模拟,研究建筑面积、床位数、门诊量/床位数、医院类型对建筑全年总负荷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建筑面积(床位数)越大,门诊量/床位数越大,未开展预约门诊的医院的年总负荷越大,反之越小。建筑年总负荷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门诊量/床位数建筑面积(床位数)医院类型,其中门诊量/床位数、建筑面积(床位数)对年总负荷影响显著(P0.05);医院类型对年总负荷影响不显著(P0.05)。建议采用人均单位面积能耗占用床位数指标来评价门诊楼的能耗,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19.
邯郸旧建筑屋面节能改造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凤明  韩静  韩立新 《建筑技术》2011,42(6):560-562
在绿色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筑节能逐渐受到重视,而屋面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8%~10%,在建筑节能中不容忽视.针对旧建筑屋面节能面临的问题,提出适合邯郸地区旧建筑屋面节能改造的方式,即屋面加保温层、平改坡和屋面绿化,后者将成为未来邯郸旧建筑屋面节能改造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兰静  谭洪卫 《建筑节能》2011,39(2):68-73
通过对福建省永定县凤城镇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住宅能耗水平及室内温湿度的实地调研和测试,对比分析了夏热冬暖地区小城镇住宅单位面积能耗与全国非采暖城镇平均能耗的差异;并测评了其居住热舒适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以下3种研究方法探讨该地区小城镇的建筑节能潜力,即①现状建筑条件下未来(空调普及后)的建筑能耗;②仅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