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油藏东营组三段Ⅱ油组地质分析基础上,认为该油藏流动单元的渗流屏障主要是泥岩隔夹层和封闭性断层;依据取心井资料,提取了表征流动单元的特征参数,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并运用判别识别法识别了未取心井的流动单元类型,查明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平面和剖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G和M类流动单元分布较广,E和P类流动单元分布局限,G类流动单元和E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心滩微相,M和P类流动单元分布在河道两翼;针对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对应关系,制定了老油田后期的调整措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砾岩油藏流动单元划分及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新疆油田八区530井区砾岩油藏的特点,提出适合该区油藏地质特征的流动单元研究思路与流程,利用权系数、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技术从渗流屏障、连通体分布、流动单元划分及特征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八道湾小层组进行流动单元研究,分析了储层沉积微相、流动单元及生产动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流动单元研究在北大港油田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北大港油田港东地区下第三系河流相沉积储层为例,通过精细储层对比、储层结构及渗流屏障的研究,港东地区垂向上细分为118个时间地层单元,平面上划分出2681个含油连通体,并根据各含油连通体储层的空间物性展布及动态分析资料,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细分为9000个流动单元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及常规油藏工程方法,逐步量化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的资源潜力,并进一步划分了6类剩余油资源潜力类型。其中,注采井网不完善、垂向上不同流动单元级别动用程度的差异和受渗流屏障遮挡及微构造影响所形成的剩余油资源潜力区,剩余油资源潜力相对集中,是油田今后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油藏由于地层渗透率的不同,注入水在纵向不能均匀注入油层。开发中在注水井上采取了分层注水,仅根据压力资料不易确定整个系统的平均渗透率、井壁阻力系数和油藏压力。为此,从测试工艺和解释方法上研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分注井层段压力测试技术。分注井层段压力测试技术是利用油田分层注水的分层管柱,研究开发了适应偏心注水管柱直接测试分层压力的小型存储压力计及相应的配套测试仪器和工具。研究出一次试井过程中,应用同时测得多层不稳定压力资料来确定各注水层段地层参数的方法。通过5口井11层次的现场试验研究,一次测试成功率85%,平均测试成功率90%,测试结果可信度90%以上。证明了其工艺的可行性,为油田分注井测取层段压力提供了一项行之有效的工艺测试方法,为分注井搞好注水结构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流动分层指标法对孤东油田七区馆上段进行了流体流动单元的识别与划分,将孤东油田馆上段储层按其渗流能力划分为5种流动单元类型。在流动单元划分基础上,以沉积相为控制条件,利用基于目标的示性点过程算法,建立了一个注采井组的三维流动单元模型,通过流动单元模型与沉积微相模型对比以及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说明流体流动单元三维模型更能反映储层的三维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6.
用早期试井资料计算低渗裂缝井地层压力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低渗透油田的压力恢复试井资料一般不能测出径向流直线段,称为早期试井资料。但是低渗透油田往往裂缝比较发育,并且油井都须压裂投产。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了裂缝井压力恢复测试早期的井底渗流特征,井底的早期渗流属于裂缝单向流动,并依据长关井压力恢复资料建立了利用早期试井资料计算地层压力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油藏储层结构复杂、非均质性较强时,通过常规平均毛管压力得到的毛管压力曲线不能很好地反映油藏非均质性,因此引入流动单元聚类分析方法,对油田取心井目的层段岩样进行聚类分析,划分流动单元;将有毛管压力数据的每个岩样进行归类,运用J函数处理方法,得到不同流动单元平均化J函数及平均毛管压力曲线。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分流动单元平均化毛管压力曲线能更好地反映油藏的非均质性,可用于计算油藏含水饱和度等参数,其结果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曙三区复杂断块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河油田曙三区处于复杂断块地区,由于区块内断层发育,使得流动单元平面分布复杂。选取多种参数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曙三区流动单元划分,通过这种方法提取公共因子作为主要参数,以因子得分为分类依据,将该区取心井与非取心井的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通过微观非均质性和岩心分析特征对其分类进行验证。并且对影响渗流屏障分布的各个影响因素(沉积因素,成岩因素,构造因素和生产动态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流动单元空间分布的研究,能够揭示流动单元与平面剩余油形成分布关系,揭示研究区剩余油富集区,指导油田开发,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注水开发后异常地层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油田注水开发后地层压力的分布变化规律,对钻井作业和油田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大庆油田注水开发后的异常地层压力成因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后,指出油田注水后层内、平面和层间三大矛盾的加剧是异常地层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在纵向上高压层、欠压层和正常压力层相间存在构成典型的多压力层系剖面,在平面上形成异常欠压区和异常高压区,根据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和分布特征,可以划分出10种类型的异常高压区。  相似文献   

10.
以LN油田2井区三叠系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储层小层对比与划分、流动单元划分、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等研究的基础上,以完善的储层地质知识库为支撑,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确定等时地质界面,利用"相控建模"方法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通过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分层、分段储量计算,其结果与原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实现了油藏精细描述-油藏精细数字模拟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该文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主要矛盾和油田生产急待解决的地质问题,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微构造研究、细分沉积微相、流动单元研究、注水后储渗参数变化研究、数值模拟等技术对主力油组东三段储层进行了精细描述。纵向上将东三段细分为10个时间地层单元、25个单砂体,将其三角洲沉积划分为4种微相类型。通过对微观孔隙结构、渗流屏障和连通体的研究,对孔隙结构和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并研究了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注水后储渗参数的变化。最后综合各类研究成果提出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结合生产动态提出了有效的调整方案,经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胡尖山油田元72区延9油藏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安组典型的低孔、中低渗岩性油藏,油藏开发中所表现出的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储层流动能力的变化。为此,从研究区延9油藏储层内渗流屏障类型、成因及分布研究入手明确了储层渗流能力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建立表征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物性、电性指标;在此基础上以生产测试资料为依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流动单元类型进行划分,并利用逐步判别方法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判别模型;最后再对各井延9段流动单元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通过连井剖面对比,开展了元72区延9油藏流动单元纵横向展布规律研究。取得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为胡尖山油田元72区延9油藏的下一步开发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基础,也为鄂尔多斯盆地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PL油田是渤海最大的陆相多层砂岩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平面被分割成多个断块,含油井段长,单井钻遇油层厚度大,采用一套层系多层合注合采,历经十多年的注水开发,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矛盾突出,防砂油井受微粒运移影响,造成纵向上各油组压力差异较大,超压和亏压程度不一,准确地判断地层超压情况对油田注水安全管理、新钻井和措施的实施非常重要。通过对油田大量注水井关井井口压力曲线(ISIP)形态分析,结合注水井压力变化微观机理,总结出三种超压地层的压力定量计算模式,创新地提出一套多层砂岩油藏超压层压力预测新方法。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所预测的压力与随钻测压结果符合程度高达90%以上,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田淑芳  张鸿文 《测井技术》2005,29(4):382-384
针对曙光油田油层平面、层间均存在较为明显的渗透率差异,非均质相对较为严重等油藏特点,通过压力、注入剖面、产出剖面、示踪剂等各种生产监测技术在曙光油田的应用效果分析评价,充分认识到生产监测技术在揭示油藏平面、纵向开发矛盾及油藏剩余油研究和挖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产监测技术应用表明,由注入剖面、产出剖面反映了主力油层动用较好,其余油层动用相对较差,其挖掘潜力在非主力油层;通过定点压力测试井连续监测地层压力,及时调整注采井网,保持地层能量;通过应用环空产液剖面资料确定出水层位,实施堵水措施11井次,有效9井次;应用同位素注水剖面测井,有针对性地与以前所测注水剖面资料进行对比,及时进行分调注措施,年均应用同位素注水剖面技术实施分调注井约60井次,效果明显.生产监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为油藏稳产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剩余油分布特征是调整方案研究的基础,海上油田特点是测试资料少、井距大、多层合采、层间干扰严重,使得剩余油分布研究更加复杂。以海上某稠油油田为例,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时移地震、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对剩余油在平面上、纵向上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海上大井距多层合采稠油油田剩余油在平面上、纵向上分布的规律,并且通过密闭取心井的岩心实验分析进一步验证对剩余油分布的认识。该方法可在同类型油田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AH油田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压力恢复曲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拉克AH油田是一个以孔隙型为主、局部发育缝洞的碳酸盐岩油藏,其压力恢复曲线受储层特征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可以达到深化储层认识和预测储层类型的目的。文中采用试井油藏模型组合研究方法,通过建立不同类型储层试井模型及对压力恢复曲线分类,得到了8种压力恢复曲线特征,分析了不同生产阶段及酸化措施前后的压力恢复曲线特征变化。这些曲线较好地反映了AH油田带缝洞的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层物性和储层类型变化特征,深化了对油藏渗流类型及渗流特征的认识,实现了对该油田复杂储渗单元动态渗流模型的精细刻画,对其有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流动单元在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定义和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单元研究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实际意义,并且在砂岩油藏中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岩石结构构造、成岩后生作用、构造断裂作用、溶蚀作用等多种因素对储集空间的影响,使已有的流动单元概念及研究技术方法难于应用。以塔河油田为例,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特征,论证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屏障的存在及其类型,探索性提出区别于砂岩油藏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提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油藏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生产干扰分析法、流体性质差异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结合储层发育特征,初步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8.
从示踪剂流动机理出发,研究了井间示踪技术在砂岩及碳酸岩缝洞型油藏中的不同表现特征.井间示踪技术可以得出碳酸盐岩油藏注入水中示踪剂在平面上各方向的流速,比砂岩油藏的方向性更强;裂缝和渗流溶洞的的方向性,使得示踪剂的流动在平面上、垂向上有很强的选择性,在采出时浓度较高,回采率偏高;与同等距离的砂岩油藏相比,碳酸盐岩油藏见示踪剂时间早、运移速度快;碳酸盐岩油藏井间特殊渗流通道发育具有选择性,见剂更为复杂,其特征与砂岩油藏大孔道发育时的见剂特征接近;碳酸盐岩油藏井间渗流更接近细管内的流动,见剂浓度值波动幅度大,整体波动变化特征接近砂岩油藏.确定了油井的水淹方向,搞清流体的波及状况,确定油层的非均质性,计算高渗层的渗透率,验证断层密封性,从而对油田生产开发提供明确指导,为油田后续调整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选用流动分层指标法,将陆丰13-2油田2370层划分为6类流动单元。研究表明,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Ⅰ和Ⅱ类流动单元物性较好,主要发育于内砂坝;Ⅲ和Ⅳ类流动单元物性中等,主要发育于外砂坝;Ⅴ和Ⅵ类流动单元物性较差,主要发育于下滨面砂。流动单元的划分加深了对储层内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在沉积微相的指导下,纵向上将2370层划分为31个次一级的构成单元,并实现了流动单元在井间上的对比和预测。  相似文献   

20.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概念和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流动单元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该项研究在砂岩油藏研究中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岩石结构构造、成岩后生作用、构造断裂作用、溶蚀作用等多因素对储集空间的影响,已有的流动单元概念及研究技术方法难于应用。以塔河油田为例,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特征,论证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屏障的存在及其类型,探索性提出区别于砂岩油藏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提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油藏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生产干扰分析法、流体性质差异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结合储层发育特征,初步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