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2001年和2005年黄河流域的卫宁、青铜峡、人民胜利渠、柳园口4个灌区数据,对灌溉管理改革与灌溉延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改革后的用水协会管理、承包管理灌溉延误发生比例减少约10%.这说明实施灌溉管理制度改革后,水资源管理者的权责更加明确,管理更为认真负责、服务更加到位.  相似文献   

2.
以华北平原为研究区,选取冬小麦和夏玉米作为典型作物,采用作物系数法并依据预估的气候情景计算典型作物的净灌溉需水量,分析不同气温和降水变化幅度下冬小麦和夏玉米需水过程和需水总量。同时,结合气象干旱和需水异常程度划分了干旱易发区。所得成果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比较了黄河流域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时空分布差异,分析了二者时间尺度上的关联性,并选取典型干旱事件进一步探讨了两种干旱类型的传递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干旱类型空间上有相似的趋势和频次,但在黄河源区和黄河中南部(渭河流域)差异显著,其干旱历时均有随年代延长的趋势,水文干旱历时增长尤为明显;在时间尺度上,SPEI与SRI在大部分区域基本一致,但在黄河源区和渭河流域差异较大,尤其是短时间尺度上差异更显著;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并非一一对应,多场短历时间断气象干旱受时滞效应、异常气象波动等影响,可能引发一场长历时连续水文干旱或多场短历时间断水文干旱,一场长历时连续气象干旱强度衰减可能引发多场短历时间断水文干旱。  相似文献   

4.
5.
黄河流域农业干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作物根系层土壤含水率为基础建立了作物干旱指标模型,并综合考虑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引进敏感系数,建立了干旱等级模型,研究了黄河流域干旱的地域性,季节性,持续性等特征,并对黄河流域区域干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需水预测精度,并为流域水资源分层配置提供基础,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包括刚性、刚弹性和弹性需水的黄河流域需水分层预测方法。按照不同行业的用水特点进行层次划分,将农业需水按照口粮安全、消费需求进行划分,工业需水分为一般行业需水和高耗水行业需水,将流域外生态补水作为河道外生态刚弹性需水,河道内生态需水根据泥沙冲淤比划分。黄河流域需水分层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黄河流域河道外需水量为534.62亿m~3,其中刚性、刚弹性和弹性需水占比分别为59.81%、33.62%和6.57%,比2017年增加139.01亿m~3,而人均用水量减少25 m~3,流域用水水平得到提高;农业节水量被用于工业等效益更高的行业,预测结果符合黄河流域1980—2017年用水规律和新时期"生态优先,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用水要求。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7,(11):30-33
从粮食安全角度提出了最小保有灌溉需水量的概念及预测方法,建立了区域灌溉需水量对干旱的响应关系,预测了黄河流域及流域外引黄地区2020年不同干旱条件下的最小保有灌溉需水量。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及流域外引黄地区最小保有灌溉面积为371.3万hm~2,占全部有效灌溉面积的42.3%;不同干旱等级的最小保有灌溉需水量为187.0亿~239.0亿m~3;随着干旱等级由轻旱到特旱,最小保有灌溉需水量分别较无旱情况增大5%、11%、19%和28%。  相似文献   

8.
刘争胜  李清杰 《人民黄河》1996,18(12):45-46,53
人民治黄50年来,黄河流域灌溉与供水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80万hm^2,增中到了目前的726.7万hm^2,灌溉工程总投入累计达419.8亿元,灌溉效益价值量按1995年价计算为4513.2亿元;为兴建人畜饮水工程总投入累计达22.1亿,现已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2727.9万人、牲畜1557.5万头(只),效益价值量按1995年价计算为473.3亿元;城市供水规模发展更快,其  相似文献   

9.
王建中 《人民黄河》1996,18(2):1-5,26
人民治黄50年来,黄河流域(包括下游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得了迅速发展,截止1994年年底,全流域灌溉面积已发展到731万hm^3因灌溉年净增产粮食120亿kg。全河灌溉技术发展迅速,在井渠结合治理盐碱地、灌区泥沙处理、节水灌溉、高气程灌溉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随着灌区的开发与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用水、水费征收、计量供水等管理措施的应用,保证了灌效益的充分发挥和灌区自身经济实力的壮大。分析认为  相似文献   

10.
杭埠河灌区双季稻需水量与需水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杭埠河灌区双季稻的需水量与需水规律,需水量与主要气象因素的关系,为灌区规划设计、科学调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河流域节水现状以及节水基础和条件的分析,拟定低、中、高3种节水目标方案,通过对不同节水目标方案下的水资源供需形势、需新增供水量、废污水排放量、节水投资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合理确定了2030年黄河流域主要节水目标:农业方面,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9,农田灌溉定额减少到5 415 m3/hm2;工业方面,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减少到30.4 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9.8%;城镇生活方面,供水管网漏失率减少到10.9%。  相似文献   

12.
朱丽娟  王淑贺 《人民黄河》2022,44(6):76-80,87
黄河流域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探索环境规制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2008—2017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SBM-Undesirable模型,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9个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明显,命令控制型和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抑制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尚未对水资源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体系、构建市场型环境规制的引导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法律法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管道输水临界不淤流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4,(8):137-140
为了研究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管道输水临界不淤流速的计算方法,在室内用U-PVC管道,以黄河泥沙为沙样,进行了90、110、125 mm三种管径、两种泥沙颗粒级配条件下,不同含沙量浑水管道输水临界不淤流速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在含沙量、管径相同时,浑水中泥沙粒径越大,临界不淤流速越大;在管径、泥沙粒径相同时,含沙量越大,临界不淤流速越大;在泥沙粒径、含沙量相同时,管径越大,临界不淤流速越小。依据试验成果,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管道输水临界不淤流速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引黄灌区水沙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文章开展了50m3/hm2、900m3/hm2、1050m3/hm2、1200m3/hm2灌水定额下的盐碱地改良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引黄灌水对盐碱土壤进行改良,可有效减少粗粉粒含量占比,增加细砂粒、细分粒以及黏粒的占比;灌水定额越大,对泥沙入渗深度和土层颗粒级配的影响程度越大,改良效果也越好,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越佳,越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建议最佳灌水定额应根据当地农作物生长发育需水情况进行适当调配.  相似文献   

15.
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是:①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低;②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偏高,造成土壤盐渍化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大;③水价低于供水成本,不利于节约用水;④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对策是:①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灌区管理体制和农业水价体系;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③合理开发地下水,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④加快灌区节水工程改造速度;⑤加大灌区水污染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黄河水资源短缺、旱灾频发等问题,以应对干旱的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作为切入点,从黄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和旱情监测评估、水资源调配、支撑管理3个层面,开展大型灌区旱情实时监测和需水评估技术、基于龙羊峡水库旱限与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优化控制的大型水库群调度技术、黄河流域旱灾应急响应机制和应对干旱的风险管理保障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了黄河流域洪旱灾害监测与预警、抗旱水源调度与管理等综合适应技术体系,科学揭示了黄河流域旱灾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引黄灌区用水水平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影响引黄灌区用水水平的因素,建立了用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灰关联综合评价和模糊综合评判两种方法,分别建立了引黄灌区用水水平评价模型,并以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为例,对用水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引黄灌区基础信息的特征,按照专业类别、主题、动静态3个分类层次,对引黄灌区基础信息进行分类与组织,把引黄灌区基础信息分为13个专业大类,37个主题,110个动态信息类。引黄灌区基础信息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是引黄灌区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对引黄灌区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