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广州地区目前河砂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水灰比、砂率等对机制砂路面混凝土工作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比河砂混凝土,对其技术经济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机制砂取代河砂也能配制出工作和力学性能优良的路面混凝土,其每m3混凝土直接节约材料成本43.4元,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机制砂因石粉含量过高,限制了混凝土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高性能混凝土对其石粉含量的限制更加严格。本文针对工程特点和当地材料情况,通过研究石粉含量对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强度、耐久性的试验研究,得出了合适的机制砂石粉含量,并成功应用。保证了工程质量、充分利用了资源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二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的方法对大砂率混凝土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了大砂率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弹强比以及对圆柱柱试件和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比值的影响,试验结果反映了在全级配混凝土性能试验所表现的部分规律。  相似文献   

4.
通过矿物掺合料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多种材料因素对C40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交互影响。研究表明,使用机制砂部分取代天然砂并未对混凝土抗压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当龄期大于28 d后,单方水泥用量较小时,混凝土抗压强度随机制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反之,混凝土抗压强度随机制砂用量的减小而减小;当机制砂用量较小时,增加单方水泥用量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当机制砂用量较大时,增加单方水泥用量并不能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甚至会造成抗压强度下降;矿物掺合料取代率不同,机制砂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未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规律。  相似文献   

5.
鉴于下脚料人工砂的颗粒级配和石粉含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是其能否应用于混凝土施工的关键,介绍了下脚料人工砂与天然砂的合理掺配,论述其对有效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提高普通混凝土的强度以及对降低混凝土施工成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C10无砂混凝土作为一种特殊的混凝土,应用在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上水库排水库道中。它的渗透性能远优于普通混凝土;由于没有细骨料的填充,无砂混凝土的骨料级配受到影响,强度降幅较大。从试验结果来看,其抗压强度随着水灰比、灰骨比的增大而降低。为使之具有一定的强度保证,可采取的措施有降低水灰比并满足一定的灰骨比,并且要注意用水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宋力  王荆  曾玉  王雪奎 《人民黄河》2018,(3):139-142
黄河中下游水闸因所处环境条件相似,故各种不同配合比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强度理论上具有相似规律,针对已开展的43座水闸混凝土强度现场安全检测成果,分环境、分构件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不同构件混凝土强度的推荐检测方法。考虑龄期、环境因素,研究了构件混凝土强度变化规律。结论如下:水闸现场安全检测中,闸底板和涵洞底板混凝土检测方法推荐钻芯法,闸墩及涵洞侧墙混凝土检测方法推荐钻芯修正回弹法,闸顶板、胸墙、闸门、涵洞顶板检测方法推荐回弹法,机架桥混凝土检测方法推荐超声回弹综合法;13~45 a龄期内,混凝土强度呈现增长趋势,第Ⅱ类构件增长率最大,第Ⅰ类构件次之,第Ⅲ类构件最小,从设计强度角度看,C13混凝土强度的增长率大于C18混凝土的;龄期大于45 a后,混凝土强度趋于定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0个灰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试件的抗压试验,分析了其破坏特征和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灰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抗压强度的建议计算公式,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相关规范、规程的修订和完善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使用砂状钢渣等量代替混凝土中细集料配制钢渣混凝土,针对钢渣混凝土的强度指标,围绕水胶比、钢渣掺量等影响因素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砂状钢渣在混凝土中的最优掺量是30%,并且在水胶比一定时,相应最优掺量钢渣混凝土28 d以上龄期强度均接近或超过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10.
无砂大孔生态混凝土配合比及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砂大孔生态混凝土是一种集支撑、透水、环保等作用为一体的新型工程材料,将其应用于水利工程堤岸护坡中,可将混凝土与绿化完美地结合起来。该文结合工程实际,在无砂大孔生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对其抗折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及抗压强度进行了试验,并对影响其力学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商品混凝土在北赵引黄工程中的应用是由建设单位牵头,海鑫海天混凝土有限公司在万荣县荣河镇设立临时拌合站,点线统筹,集中供应,统一监控,统一调度。实践证明在该工程中应用商品混凝土既保证了质量,又缩短了工期。文中总结了在该工程应用中的优缺点,这是山西省水利工程上大规模使用施工的一次创新性尝试,对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李国英 《中国水利》2002,(11):29-33
黄河以其多泥沙,河道善淤、善决、善徒,而著称于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按照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规律,只要把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不平衡的水沙关系调节为相协调的水沙关系,完全可以使黄河下游河道实现不淤积,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这次试验,积累了对黄河测验的海量数据(520万组),加深了对黄河河床演变及水沙规律的认识,为今后建立更加符合原型黄河实际的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截渗墙技术在黄河堤防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淄博黄河堤防加固中采用了混凝土截渗墙技术,在设计中主要考虑了渗墙位置、形式、墙体厚度、泥浆配制、渗流分析、观测及防渗等方面,施工中注意做好技术交底、原材料管理、质量检查及质量评定等工作,保证了截渗墙工程的顺利进行,通过CT超声波检测和室内试验证明,成墙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人民黄河》2016,(7):27-30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但泥沙地区分布不均,各河段河道演变与泥沙补给条件不尽相同,能直接用于建筑的砂石比较少,存在非法开采砂石现象,威胁防洪安全。为实现科学、可控、有序管理,研究提出了采砂控制总量、禁采区范围、可采区范围、可采区控制开采高程、禁采期、采砂作业条件、保留区范围、保留区转化条件等采砂管理控制性指标。在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安全、航运安全和供水安全,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在规划范围贵德至循化、兰州、宁夏至黄河入海口干流河段和湟水、清水河、窟野河等12条支流以及东平湖老湖区内,划定禁止采砂的禁采区81个,允许砂石开采的可采区301个,保留区178个。提出黄河流域干流禹门口以上河段和支流、湖区建筑用年度采砂控制总量为6 824万t,并提出了采砂保障措施及能力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5.
《人民黄河》2017,(7):65-70
依据石嘴山和巴彦高勒水文站的输沙特性以及磴口站的水位变化,对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量进行了评估,并基于沙漠风沙综合观测基地的长系列观测数据,计算了2013—2016年的风沙入黄量为53.78万~158.92万t/a;根据年平均风速估算了1954年以来的风沙入黄量过程,并设定未来情景模式,计算了2017—2036年的风沙入黄量。2014—2016年为1954年以来沙漠风沙入黄量的最小时期,在设定情景下,2017—2036年风沙入黄量仍有超过400万t的年份。随着沙漠治理力度的加大,2031—2036年风沙入黄量将下降至262.45万t/a。  相似文献   

16.
利用黄河淤砂熔饰面玻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河淤砂可熔制高级饰面玻璃,淤砂用量高,玻璃性能好。本文介绍了淤砂玻璃的熔制工艺和试验结果,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水泥土截渗墙技术在黄河堤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泥土截渗墙技术是运用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截渗桩机把水泥浆喷入土体并搅拌形成水泥土,以水泥作为固化剂,使土体固结成具有良好整体性、稳定性、不透水性,并有一定强度的水泥土截渗墙,达到截渗的目的。在滨洲大道王堤防工程加固过程中,采用BJZC-JS-IB型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机进行水泥土截渗墙施工,经对已守工程进行检测分析,水泥土截渗墙的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该技术适合在黄河堤防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黄河大北干流河道采砂量不断增大,对该河段河道冲淤变化、防洪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日渐凸显,但是对于河道实际采砂量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通过现场调查、地区经济指标估算等方法对黄河大北干流的年采砂量进行统计计算,结果表明:实地调查河段年均采砂量为0.3亿t,地区经济指标估算河段采砂量为0.35亿t,二者相差不大。通过不同年份场次洪水河段冲淤量分析得知,河道采砂对河段冲淤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神经网络在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能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影响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能的因素多而复杂。为此,本文在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神经网络中使用最广泛的BP网络模型,来预测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能。计算结果表明,由于神经网络方法综合考虑了影响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能的各种因素(水胶比、水泥重量、粉煤灰、粗骨料和外加剂),因此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