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咸水灌溉玉米幼苗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咸水灌溉玉米幼苗的试验郭亚洁,侯建邦(山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运城地区尊村引黄管理局)盐碱地上,当玉米发芽后,土壤含水率降低,盐分受蒸发影响向土壤表层运移,作物根层的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使作物吸收不到水分产生反渗,导致腐烂死亡。若我们利用盐碱地区的地... 相似文献
2.
3.
为了研究灌溉水及土壤中含盐量对作物出苗情况的影响,采用盆栽的方式,选取了几种耐盐性不同的作物和牧草,对微咸水灌溉与土壤初始含盐量对作物的出苗率及出苗时间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水矿化度和土壤初始含盐量的增大,作物的出苗率逐渐减小,出苗时间逐渐变长;土壤初始含盐量和由灌溉水带入土壤中的盐分数量相当时,灌溉水矿化度对作物出苗率和出苗时间的影响都大于土壤初始含盐量对其的影响,且作物耐盐性越强,这种差别越明显。灌溉水中的含盐量对作物的影响要大于土壤中的含盐量,因此,对于矿化度较高的微咸水资源,不可以用于灌溉,但可以用于盐碱地淋洗盐分。 相似文献
4.
门头沟区农业节水灌溉中供水方式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门头沟区的地形、水源、种植结构等特点和不同灌水方法的适宜条件,总结出自流供水方式、提水自压供水方式和变频分区分压供水方式是适宜于门头沟区常规水源节水灌溉的主要供水方式,采用雨水和再生水进行节水灌溉是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主体技术。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花期灌溉水矿化度对油葵生长及土壤水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以下0~40 cm土壤无显著的积盐现象,40~120 cm土层均不同程度的积盐,但通过后期降雨的淋洗以及土壤中水盐的再分布,在年内基本能达到平衡,可为微咸水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丘陵区当地径流(内水)与外水联合灌溉各种供水方式的内在规律及合理性进行了研究。根据各种供水方式的特点作了分类。提出了控制库容系数η和反调节库容系数η’两个新的特性系数,用不同的η与η’组合表示各种供水方式,并确定其约束条件。将有关参数亦进行概化为特性系数,以利于推广应用及简化电算软件设计。通过对各种供水方式在理论上的探讨,提出了一套分析计算方法,作了技术经济论证。并以天长系列作为实例。文中所阐述的理论、计算方法及内部规律和结论,均具有普遍意义,可供有内外两个水源灌区规划、设计及管理时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开展春玉米咸水灌溉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溉定额和灌溉水矿化度对春玉米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春玉米耗水量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减小.而从充分利用土壤贮水的角度考虑,非充分灌溉能够提高土壤播前贮水的利用量,而咸水灌溉则会降低土壤贮水利用量;非充分灌溉有利于提高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而咸水灌溉会降低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本次试验得到淡水轻度缺水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值分别为2.90 kg/m~3和4.23 kg/m~3.与淡水充分灌溉处理相比,在研究区若采用灌溉定额为340 mm和灌溉水矿化度为0.71 g/L的灌溉方式,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25%以上,同时可节水170 mm. 相似文献
8.
中国利用微咸水灌溉研究
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微咸水进行灌溉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在微咸水灌溉方面已进行了大
量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本文概括总结了中国利用微咸水进行灌溉的方式和关键技
术,以及微咸水灌溉的优点,并探讨了微咸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加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5,(11)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土地整治项目区土壤环境、地下水矿化度和埋深的影响,在内蒙古河套灌区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红卫试验场进行了枸杞田间微咸水灌溉试验,探讨对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最小的枸杞微咸水灌溉模式。结果表明:不同轮灌模式下土壤盐分均发生表聚现象,在枸杞根系发达区淡-咸-咸灌溉模式下土壤盐分最低,对枸杞生长影响较小;地下水矿化度存在显著差异,淡-咸-咸灌溉模式下枸杞整个生育期内地下水矿化度最低,咸-咸-咸灌溉模式下最高;不同轮灌模式下地下水埋深差异不大,并且在生育期末基本回到了开春时的水平;淡-咸-咸灌溉模式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是适合当地土地整治采用的最优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1.
研究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途径,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保障粮食安全和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合理的工程措施、管理措施,推广采用科学的灌水方法与技术,减少灌溉用水的非生产消耗,提高非调配水的重复利用率,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09年在黑龙江省杜蒙县一心乡进行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大垄双行覆膜+膜下滴灌+垄向区田"和"行间覆膜+滴灌+垄向区田"两种技术集成措施在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这三个生育期内灌不同量的水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分别提出了基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最佳灌水量。 相似文献
13.
比较大垄双行覆膜处理和行间覆膜处理环境因子和生理指标,得出大垄双行覆膜处理更有效地改善玉米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土壤温度,抑制棵间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使地表20cm土层在长期无降水补给时仍能维持较高的含水量,利于玉米生长.在生育期内大垄双行覆膜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行间覆膜处理. 相似文献
14.
再生水灌溉利用对作物—土壤系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水灌溉是解决农业缺水问题的有效方法,已经在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发展。我国缺水问题严重,而农业灌溉用水是主要的耗水方式之一,发展再生水为农业灌溉用水将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现针对当前再生水回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再生水灌溉对农作物以及土壤系统产生的影响,探索合理的再生水灌溉方式来缓解再生水对农作物及土壤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探讨再生水作为灌溉用水所需要达到的水质标准。基于对再生水的一系列研究,讨论了再生水灌溉对农作物-土壤系统的影响研究中的不足,为未来再生水灌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论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灌溉是人工补充农田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技术措施。进行灌溉,必须完成四个过程:第一是修建取水工程,从不同的水源,如地面水(河流、湖泊和水库)、地下水等,引取额定的水量作为灌溉用水。第二个过程是把引取的灌溉水量通过各级大小渠道输送、分配到田间进水口。第三个过程是把进入到田间的水量采用各种灌溉方法(地面畦、沟灌,喷灌和微灌等)供给作物。第四个过程是作物消耗水,即作物 相似文献
17.
《人民黄河》2017,(10):137-141
为了制定制种玉米的灌溉制度,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开展了咸水非充分灌溉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和制种玉米生长指标,研究了咸水非充分灌溉对制种玉米耗水规律、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种玉米耗水量随着灌水量的减小而减小,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减小,适当降低灌溉水量和灌水矿化度,土壤水分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轻度缺水灌溉和微咸水灌溉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小,与淡水充分灌溉相比,2ETc/3、3 g/L微咸水灌溉的制种玉米减产了10.3%。在研究区制定制种玉米灌溉制度时,灌溉水量采用370 mm左右的非充分灌溉和灌水矿化度采用3 g/L以下的咸水灌溉,制种玉米的产量减产幅度较小,并且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多风少雨,春旱严重,粮食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等实际问题,于2009年在黑龙江省杜蒙县进行了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的玉米耗水规律及其产量的试验研究,为当地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试验表明,玉米整个生育期内拔节—抽雄期耗水量最大,日耗水量在抽雄—灌浆期最大。交替隔沟灌溉在适宜的灌水量水平下,产量增加显著。本试验中产量最高时,生育期灌水定额分别为苗期325 m3/hm2、拔节期300 m3/hm2、灌浆期400 m3/hm2。各生育期耗水量分别为播种—苗期38.92 mm、苗期—拔节91.14 mm、拔节—抽穗100.00 mm、抽穗—灌浆65.49 mm、灌浆—乳熟53.28 mm、乳熟—收获33.35 mm。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石羊河流域地下咸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在西北干旱区的石羊河流域开展了咸水灌溉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土壤含水率和制种玉米产量指标,研究咸水灌溉对制种玉米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溉水量条件下,不同灌水矿化度对制种玉米的耗水量影响不明显;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加,制种玉米的产量逐渐降低,3 g/L的微咸水灌溉与淡水灌溉相比,减产幅度在20%以下,而9 g/L的高矿化度的咸水灌溉减产幅度在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具有与产量类似的规律.因此,在研究区短时期采用3 g/L以下的微咸水进行灌溉,对制种玉米减产幅度、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玉米膜上灌需水量和地膜覆盖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膜上灌需水量和地膜覆盖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应,拔节前期覆膜增温效应最为明显,在播种到出苗这一个阶段,覆膜地表下5cm,10cm,15cm和20cm土壤温度在8:00、14:00和20:00这3个时间的平均值比露地的相应值分别高0.3℃,0.4℃,0.7℃和1.1℃。出了苗到拔节这一时段则高出一1.0℃,0.1℃,0.8℃和1.5℃。在同一灌水下限条件下。在整个生育期内,覆膜玉米比露地处理减少水分蒸发损失67.4mm。在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灌溉方式和作物栽培方式下的覆膜玉米全生育期耗水358.8mm,平均耗水强度为2.36mm/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