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处理扬州某水厂的原水易发生突发性污染的情况时,通过生产性试验研究,得出粉末活性炭(PAC)的最佳投加量;同时,就投加PAC对藻类去除效果以及投加顺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做了介绍。当水源受到微污染时,在取水口用湿投法投加PAC,就可以保证出厂水水质。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常规工艺处理高藻原水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引滦水为原水的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中,针对高藻原水采取了生物控制、预氯化、强化混凝、对过滤单元进行适当调整等几项措施。两年多的实际生产运行表明,这几项措施有效控制了高藻原水对生产工艺的影响,显著降低了藻类数量,使出水浊度保持在较低范围内(〈0.3NTU),保证了良好的出厂水水质。  相似文献   

3.
鹿燕 《供水技术》2012,6(5):18-21
分析了辛安水厂原水水质问题及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通过在常规混凝单元增加投药量、投加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氯化以及在过滤单元投加助滤剂等强化措施,探讨了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各种强化措施可以提高常规水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和藻类的去除效果,进一步提高常规工艺的处理效能,保证出厂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4.
南方某水厂处理工艺流程为:进水—预臭氧—混凝—叠沉池—V型滤池—后臭氧—活性炭滤池—液氯消毒池—出水。本文评价了各处理单元的处理效果,结果发现:出厂水水质满足106项标准;工艺对藻类计数总去除率为97%,藻毒素浓度均低于检测限值;9月份原水2—MIB超过嗅闽值达14.4倍,出水中2—MIB和土臭素浓度均低于嗅阈值。但水厂各单元的TOC含量均大于5.0mg/L,建议水厂应采用必要的强化混凝措施以提高对有机物的去除;另外GC—MS检测出原水中有甘氨酸和二氟苯,说明该水源受到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济南玉清水厂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南玉清水厂以黄河调蓄水库为水源,原水具有低浊、高藻、高嗅味水质特征,水厂原有工艺难以有效处理。为使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水厂将混凝/沉淀/过滤/液氯消毒工艺改造为强化混凝/沉淀气浮池/活性炭滤池/紫外线/液氯消毒工艺,改造后对藻类、有机物、嗅味物质等特征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出厂水水质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6.
某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加氯消毒"常规处理工艺,混凝剂采用液态聚合氯化铝(PAC),消毒剂采用次氯酸钠溶液。自2015年6月下旬,该地区一直持续高温少雨,原水p H值异常升高,不仅影响到混凝沉淀效果,增加了出厂水铝含量超标的风险(0.20 mg/L),同时还会影响后续消毒效果和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给水厂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通过向原水池通入CO2气体,调节原水p H值至7.20~7.60,使后续混凝沉淀效果得以改善,并将出厂水浊度和铝含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北方某自来水厂生产废水的水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自来水厂生产废水的适宜处理工艺并优化水厂的运行,对北方某大型自来水厂各工段排水的水质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较低以及混凝沉淀效率较高,有机物没有在生产废水中明显富集;在藻类高发期,混凝沉淀工艺难以去除的嗅味物质和藻类在滤池中被截留,导致回流水池出水中的藻类和嗅味物质含量高于原水;各工段排水中的铁、锰浓度均高于原水,也超过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其中应将锰作为生产废水回用中的主要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近一年来了钱塘江原水和湘湖备用水源藻类数量和种类随季节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钱塘江原水以硅藻为主,7—8月蓝藻处于高峰期,绿藻次之,少见甲藻、隐藻;湘湖原水藻类总数大大超过钱塘江原水,以蓝藻、硅藻为主,绿藻次之,少见裸藻、甲藻、隐藻。钱塘江原水处于中营养到中富营养之间,湘湖备用水源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两者均未检测出微囊藻毒素-LR。湘湖原水氮含量较高,磷含量的升高更容易导致蓝藻水华。为预防蓝藻爆发,建议采用加泥方式,尤其是钱塘江潮汛期。  相似文献   

9.
采用混凝/气浮工艺代替混凝/沉淀工艺,进行了处理北方地区微污染原水的中试研究。中试装置由不锈钢制成,处理水量为120 m^3/d,通过连续运行对比了两系统对浊度、UV254、CODMn、TOC、藻类、THMFP等指标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混凝/沉淀工艺相比,混凝/气浮工艺具有运行稳定、除污效果好、药耗低等优点,适合处理北方地区的微污染原水。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南方某湖泊水源净水厂原水氨氮在0.25~1.00 mg/L的微污染状态下时出厂水中游离氯不稳定的问题,结合水厂处理工艺进行了不同浓度氨氮对游离氯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水氨氮0.20 mg/L时,不影响出厂水游离氯的稳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氨氮浓度在0.20~0.45 mg/L之间时,或采用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原水氨氮在0.20~0.71 mg/L之间时,可在混凝沉淀前投加次氯酸钠,利用折点前加氯提高氨氮去除效果,使出厂水中游离氯保持稳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氨氮0.45 mg/L时,或采用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原水氨氮0.71 mg/L时,不能完全通过折点前加氯的方法降低滤后氨氮,滤后会有氯胺生成,可利用氯胺的消毒能力,以总氯控制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混凝的最佳工艺条件,当原水中藻类浓度为(8.94×108)~(38.4×108)个/L、浊度为5.10~5.31 NTU、色度为15.8~25.9倍时,三氯化铁的最佳投加量应在50~70 mg/L,此时藻类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均在85%左右.试验还发现藻类的混凝效果与其生长期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稳定期的藻类混凝效果最佳,藻类去除率最高可达89%.研究还发现,pH值对藻类去除影响显著,当将进水pH值由7.47调到6.04,投药量由50 mg/L降为30 mg/L时,藻类的去除率可由88%升高到97%.由此可见,调节pH值不仅可以提高藻类的去除率,还可以大大降低混凝剂的投加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免疫磁分离及荧光染色法(EPA1623法)对上海市浦东地区4家自来水厂的原水、出厂水、管网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水厂净水过程中不同操作单元对两虫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原水中存在贾第鞭毛虫与隐孢子虫,但其密度分别维持在0~8个/10L和0~6个/10L的低水平,而在出厂水与管网水中均未检出两虫;水厂的混凝、沉淀单元对两虫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中央沙水库和青草沙水库原水的水质特征,并对水厂现常规净水工艺提出了对策。增加前加氯投加量或在取水口投加粉末活性炭可以较好解决藻类爆发带来的嗅味问题。应用深度处理工艺不但可以较全面地解决水库原水在藻类爆发时常规净水工艺无法解决的出厂水嗅味问题,而且能大幅度改善自来水的口感,提高生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南方某水源水库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采用硫酸亚铁还原、碱性条件下沉淀去除原水中高含量六价铬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原水的酸碱性适宜、硫酸亚铁的投加量足够,混凝沉淀的pH值控制得当,对总铬的去除率可以达到接近100%,且出厂水中总铁和铝的浓度都能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偏酸性的原水(pH3~5)有利于六价铬的去除,但对于试验的中性原水,不调节pH值出厂水中的总铬也能降低至0.05mg/L以下;硫酸亚铁的投加剂量以3倍最低化学反应剂量为宜,即硫酸亚铁剂量与六价铬浓度比为26;沉淀反应的pH值控制在8.5左右。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江门市出厂水在枯水期出现余氯突降的现象,分析了出厂水余氯异常时出厂水及原水水质的变化情况、原水发生微污染时与河流潮汐的关系、原水氨氮和耗氧量的关系、原水氨氮和出厂水余氯的关系。结果表明,出厂水余氯出现突降是由于原水受到微污染造成的;氨氮、耗氧量以及河床水位可以作为原水微污染的预警指标,操作简单、有效;当预测到原水出现微污染时,采取加大和调整前后加氯量的方式,可解决由于原水微污染而引起的出厂水余氯突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原水预臭氧化对常规处理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荣  许阳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0):57-60
杭州南星水厂的原水经预臭氧处理后,砂滤池除铁、锰作用得以加强并发挥了生物除氨氮作用,但反冲时滤砂难以洗净,池壁还滋生了青苔;混凝效果得到强化,矾耗降低.通过生产性试验分析了原水预臭氧化对常规工艺的不利影响,认为原水由预氯化变为预臭氧化后,生物砂滤池宜改为气水反冲洗方式,斜管沉淀池和滤池宜采用遮阳方法防止池内滋生藻类,另外从成本方面考虑,用投加臭氧来降低矾耗是不经济的.  相似文献   

17.
丁彦 《城镇供水》2015,(3):22-24
为了研究藻类生长对水质和工艺运行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北京市第三水厂2009~2013年原水藻类变化情况,并加以分析,找到其每年的变化规律。为应对每年藻类加速繁殖在时间上提供参考。藻类繁殖会使水中耗氧量和浊度上升,水中出现异味,色度明显上升,而这些都加大了水质的处理难度。藻类的爆发还会使源水p H值升高,影响混凝效果,造成矾花不够密实,沉淀去除率下降,出水浊度升高,水质变差,部分藻细胞易穿透絮凝体,会堵塞或是穿透滤层,在这一过程中,藻类继续繁殖,使得过滤周期缩短,导致反冲洗频繁,且反冲洗的时间加长。某些藻类所带的有毒物质,还会对人身体有害。为了能够去除藻类的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实际生产和相关实验探索出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对于混凝效果不好,可以通过加大混凝剂的投加量,降低调解源水p H值,来提高混凝效果,实验证明其能够使矾花变得密实且易于沉降,澄清池出水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在混凝前加入次氯酸钠和臭氧投放,可大量去除藻类数量,并去除一定的嗅和味。总之,本文力求能够总结经验,找出措施,对今后的实际工艺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郊水厂一期、二期原水中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得出一期原水中DOC以分子质量3 ku的有机物为主,其T1/C值高,其中的有机物更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去除,并且原水水质受藻类新陈代谢的影响大,水质较差,处理负荷较大;二期原水DOC以分子质量3 ku和30 ku~0.45μm的有机物为主,大分子有机物含量较一期原水多,且所含有机物疏水性强,更容易通过混凝沉淀工艺去除,同时二期原水有机物含量较低,其所表现出来的生物可降解能力较差,该水质条件下的生物稳定性更强,水质优于一期,处理负荷较小。以上分析结果可以作为水厂一期、二期工艺运行参数及粉炭投量调整的依据,即一期工艺粉末活性炭投加采用其经济投量的上限,二期工艺投加的粉炭量可以采用下限;传统的混凝沉淀工艺对一期、二期原水的有机物去除能力不高,因此需要辅以其他处理工艺如粉末活性炭吸附。  相似文献   

19.
炭泥生物再生系统包括生物再生池、吸附池、混凝池和沉淀池。将沉淀池中吸附高浓度有机物的活性炭、泥渣回流到生物再生池中进行生物降解与炭泥生物活化,活化后的炭泥再次参与原水的吸附处理和强化混凝处理。考察了温度、有机物等因素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探究了炭泥系统循环吸附降解技术(CSCAB)的特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吸附池对原水中COD、UV_(254)、氨氮与藻类总数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1.27%、15.69%、15.23%、17.10%;炭泥强化混凝对原水中COD、UV_(254)、氨氮、藻类总数及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2.72%、28.36%、43.40%、23.04%、56.11%;生物再生池对沉淀池排泥水中COD、UV_(254)、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09%、33.74%、28.66%,对绿藻、蓝藻、硅藻、隐藻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2.19%、51.89%、50.94%、38.89%。  相似文献   

20.
华北典型地表水藻类群落演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10月,对引滦原水藻类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引滦原水中共检出藻类7门43属68种,藻类群落结构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和秋季的引滦原水中以绿藻为优势类群,藻类含量较低;夏季水温升高,水华微囊藻大量增殖并成为绝对优势种,藻类含量因而大幅上升,同时导致了原水藻类多样性指数的大幅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目前的水质条件下,水温是影响引滦原水藻类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