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导致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应遵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责权利相统一、分类解决、公平合理、政府主导原则。国家作为对其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补偿主体,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该区域内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自然形成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区治理、因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区域发展机会损失等进行生态补偿。流域上下游之间可通过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途径进行生态补偿。开发建设项目作为对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应对其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等给予全额补偿。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利》2014,(24):154-157
2014年,甘肃把有效防控和监管水土流失,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制度、生产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正>邯郸县在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过程中,深入实际调查取证、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为邯郸县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开创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结合水土流失严重、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大量投资治理水土流失有困难的现状,我省对如何解决水保投入,逐步建立长效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抓好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的同时,开展了水保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加水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资源丰富、国土广阔,这些天然优势也是我国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设想一下,如果失去这些天然优势,那么我国也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态补偿理论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水土保持及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目的就是为了针对现阶段严重的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采取及时补救及补偿的措施,并通过经济角度构建补偿机制,从而缓解不利于持续发展的水土流失及生态污染等现状。  相似文献   

6.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应遵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责权利相统一、分类解决、公平合理、政府主导原则。国家作为对其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补偿主体,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该区域内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自然形成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区治理、因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区域发展机会损失等进行生态补偿。开发建设项目作为对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应对其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等给予全额补偿。流域上下游之间可通过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途径进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水土流失补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超越,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必然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恶化生态、制约经济发展。水土流失补偿制度是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解决目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土流失矛盾,拓宽水土保持投资渠道,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展的有效方法。建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是加快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速度 , 解决该流域水土保持投入不足 , 提高全流域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意识的需要。依据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特点、形态、相关群体利益关系和防治对策的不同,提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构想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类型划分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防治任务非常艰巨,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对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水土保持现状、总结国内外生态补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保持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划分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类型,界定了补偿的责任主体和对象,研究了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分析了实现途径并提出了制度安排和政策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巴彦淖尔市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情况,提出要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实现生态补偿的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汉源县1997年实施“长治工程”以来,水保部门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在开发建设项目中避免边治理边破坏。从源头上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用地”封禁治理,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防治水土流失;人工治理坚持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农耕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因地制宜,综合配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使汉源山川秀美,而且使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治理成效显著。在治理措施上,汉源水保部门试验探索出了费省效宏的新银合欢固氮植物篱构建生物梯地新技术,适合在干热河谷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生态恢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生态恢复学角度综述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及后果,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生态恢复进行了初步论述,并指出当前水土流失生态恢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说明生态恢复理念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张秦岭 《中国水利》2011,(12):77-80
多年来,随着水土保持法的贯彻落实,陕西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法制轨道,法规体系逐步健全;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建设了一批"三同时"示范工程,查处了一批违反水土保持法的重点案件,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持续加强监督机构和队伍能力建设,使监督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建立了五级监督网络,实现了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壮大,保障了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宣传,使全社会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持续加快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发挥了防灾减灾、改善民生的作用;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了多元化投资格局,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工矿类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属于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类型,与自然状态下水土流失情况相比,其具有扰动面积大、废弃物组成成分复杂、影响水环境等特点。通过对现阶段工矿类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表现特点、形成机制进行系统的分类和研究,阐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及水土流失监测等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河南省生产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凸显。文章以近年来全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题为数据蓝本,总结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现状,并经过分析研究,提出探索性的建议。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生产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亦不断凸显,因此,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一步规范生产建设项目违反法律规定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行为,是现阶段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项目的增多,大量的生产建设活动造成了人为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在平原地区不但影响生态环境,同时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也构成严重威胁。针对平原地区水土流失引发的环境生态破坏,提出了治理及讨论,并建议各行业部门,将因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破坏生态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归入档案管理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17.
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是其主要成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大量水土流失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持续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总结了蓝田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蓝田县几种主要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京津水源地生态与水资源补偿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研究建立潮、滦河流域生态与水资源补偿机制。在研究丰宁潮、滦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程度、危害、治理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潮、滦河流域生态与水资源补偿机制的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状况和特点,并对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应用较多的边坡防护、渣土拦挡、截排水和植被恢复等水土流失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者参考或选用。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徐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本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预防和治理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是徐州地区保护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事件。本项目模拟建设项目实际堆土情况,开展自然降雨和人工降雨结合的方法,获取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土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