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特征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一类独特的重要储层类型,其主要特征有:(1)砂体垂向层序类型多样,砂体厚度变化大;(2)砂层级规模上砂体及物性的展布为条带状或豆类状形态;(3)单砂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随机性,主要受古地形、古构造及占水流势能等因表素控制;(4)分流河道砂体为典型的迷宫式储层地质模型,可分为等厚式、不等厚式、极端不等厚式三种模型;(5)开发这类储层的油藏有一定难度,井网布置要合理。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泥质细粉砂挡砂介质堵塞规律与微观挡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海海域部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地层砂为高泥质含量细粉砂,开采防控砂难度较大。针对高泥质细粉砂挡砂机制问题,使用粒度中值为10.13 μm的泥质细粉砂样品,模拟单向气液携砂流动条件,使用绕丝筛板、金属烧结网、金属纤维、预充填陶粒4类挡砂介质在20~80 μm挡砂精度下进行挡砂模拟实验,采用显微成像系统观察挡砂介质内部及表面砂粒沉积与堵塞动态,分析介质流通性能和挡砂性能变化,总结堵塞规律、微观挡砂机制与形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和精度的挡砂介质对泥质细粉砂的堵塞总体呈现堵塞开始、堵塞加剧和堵塞平衡3个阶段。随着驱替进行,挡砂介质渗透率逐渐降低,幅度会高达90%以上;同时过砂速度减缓,最终过砂率为5%~10%。根据堵塞规律和微观图像分析,提出了粗组分分选桥架、局部砂团适度挡砂、整体砂桥阻挡等挡砂介质对泥质细粉砂的3种微观挡砂机制。以粗组分分选桥架挡砂机制为主的挡砂工况下,挡砂介质堵塞渗透率较高,但过砂率超过15%,挡砂效果较差;以整体砂桥挡砂机制为主时,过砂率在10%以下,挡砂性能较好,但各类挡砂介质的堵塞渗透率不足1 D,流通性能较差。局部砂团适度挡砂机制为主时介质挡砂性能及流通性能介于两者之间。挡砂介质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泥质细粉砂的微观挡砂机制和形态受挡砂介质类型、精度、地层砂特征以及流动条件等因素控制,其规律对于水合物泥质细粉砂防控砂优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泥质细粉砂挡砂介质堵塞规律与微观挡砂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海海域部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地层砂为高泥质含量细粉砂,开采防控砂难度较大。针对高泥质细粉砂挡砂机制问题,使用粒度中值为10.13 μm的泥质细粉砂样品,模拟单向气液携砂流动条件,使用绕丝筛板、金属烧结网、金属纤维、预充填陶粒4类挡砂介质在20~80 μm挡砂精度下进行挡砂模拟实验,采用显微成像系统观察挡砂介质内部及表面砂粒沉积与堵塞动态,分析介质流通性能和挡砂性能变化,总结堵塞规律、微观挡砂机制与形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和精度的挡砂介质对泥质细粉砂的堵塞总体呈现堵塞开始、堵塞加剧和堵塞平衡3个阶段。随着驱替进行,挡砂介质渗透率逐渐降低,幅度会高达90%以上;同时过砂速度减缓,最终过砂率为5%~10%。根据堵塞规律和微观图像分析,提出了粗组分分选桥架、局部砂团适度挡砂、整体砂桥阻挡等挡砂介质对泥质细粉砂的3种微观挡砂机制。以粗组分分选桥架挡砂机制为主的挡砂工况下,挡砂介质堵塞渗透率较高,但过砂率超过15%,挡砂效果较差;以整体砂桥挡砂机制为主时,过砂率在10%以下,挡砂性能较好,但各类挡砂介质的堵塞渗透率不足1 D,流通性能较差。局部砂团适度挡砂机制为主时介质挡砂性能及流通性能介于两者之间。挡砂介质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泥质细粉砂的微观挡砂机制和形态受挡砂介质类型、精度、地层砂特征以及流动条件等因素控制,其规律对于水合物泥质细粉砂防控砂优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是国外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种综合描述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差异、水驱油效率差异、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差异等流体分布和变化过程的应用基础学科和前缘学科。开展流动单元的研究对提高油气田开发效果,特别是对二次采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中对国内外近20年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和现状作了简要述评,并提出了对流动单元研究一些认识和建议,以期能更好地深入开展流动单元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前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方法初步形成,但由于受地震薄层干涉影响,仍存在适应层数比例低、预测单元级河道难度大等技术问题。本文利用RPS软件中的模式识别及PCA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单元级河道砂体厚度进行预测,预测符合率均达到87%以上,为进一步提高河道砂体预测精度及完善注采关系、挖潜剩余油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划分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建模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统计表明,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的石油采收率平均为35%,有20%-35%的可动剩余油由于储层非均质性被隔挡在地下,它们或者受砂体复杂的建筑结构控制分布于砂体的某一部位,或者分布于开发井距难以控制的小砂体中,在目前开发井网已经很密的情况下,砂体的建筑结构是采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解剖砂体,认识砂体内部建筑结构要素的类型及分布方式是建立储层地质模型、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论文研究,找出适合大庆油田密井网条件下,划分厚油层内部建筑结构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思路和可操作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7.
河道砂体渗透率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河道砂体内部渗透率分布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利用典型密井网区块的资料建立了两种类型河道砂体渗透率分布的原型模型并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其渗透率分布的分形特征,求取了表征其渗透率分布的分形特征参数,然后将原型模型抽稀到类似于稀井网情形,利用分形插值方法生成一系列等概率的渗透率分布分形随机场,通过与克里金方法对比及与原型模型的统计指标的对比检验,说明克里金方法在稀井网情况下减弱了渗透率分布的非均质性,然而可利用分形参数及分形方法进行稀井网情况下相同沉积类型河道砂体的渗透率分布预测,表明分形方法在地质条件的控制下能表征河道砂体渗透率分布的非均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复合砂体中单一河道的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储层精细地质描述技术在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全面推广应用以来,解决了现阶段油田开发调整中的一些问题,但在北三西葡一组聚驱开采中发现,在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处在河道某些部位的注采井之间原属一类连通,但注入井注入状况不好,油井采出状况也不太好。经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这些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还存在单一河道砂体边界。针对这种情况,在北三西展开了单一河道砂体的追踪。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两点做法:一是根据砂体切割关系首次对复合砂体进行分类,从而有利于单一河道识别后对复合砂体内部连通关系的认识;二是提出了定量参数与定性参数相结合的单一河道识别方法,从而提高了单一河道识别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黄金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8):75-76
为了提高窄小河道砂体储层聚驱开发效果,在分析聚驱动态变化特征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注聚阶段、不同的砂体发育分别采取不同的注入参数和综合调整方法。纯油区东部的北二东西块采取上述调整措施后,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此方法可以指导其他区块的调整和二类油层注聚。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东部主力油田储层绝大多数都属于河道砂体,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层内剩余油超过层间剩余油,层内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特点,从挖掘层内剩余油潜力出发,提出要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并指出高含水期河流砂体储层改善采油(IOR)目标主要有:①封堵强水洗段,控制注入水无效循环;②加大中水洗段注水冲洗强度,达到目标水驱效率,并有可能超过目标效率;③提高未、弱水洗段的注采对应程度和注采井数比,达到有效驱替,提高波及程度.围绕这些目标.通过例证提出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层内非均质性设想建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C油田C55区块是典型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目前处于一次井网加密后的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层间矛盾较为突出,层间干扰型和高水淹韵律顶部型剩余油富集.目前尚缺乏有效动用低渗透储层高水淹韵律顶部型剩余油的水驱挖潜方法.通过检查井岩电对应、加密井测井水淹解释和注入剖面资料发现该区块5个主力油层存在发育上、下2个砂体的情况,为此应用河道砂体精细解剖技术进行储层细分,将层内矛盾转化为层间矛盾,使高水淹韵律顶部型剩余油转化为层间干扰型剩余油,通过注水井的精细分层调整,改善了层间动用状况,提高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水槽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三角洲前缘浊积体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三角洲前缘浊积体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滑塌前的沉积物积累、触发机制作用、沉积物的二次搬运和浊积体的最终沉积4个阶段.多种成因机制综合分析表明,浊积体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至深水区之间的4个有利区带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三角洲前缘深水洼陷区沉积的与地震作用相关的二级滑塌浊积体是最有利的岩性油气藏类型之一.触发机制、三角洲前缘沉积物组成及特征、前三角洲地区沉积底形形态、盆地水体深度以及水平面的升降、沉积物供应通量等因素都在不同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浊积砂体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13.
构造─裂缝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裂缝油气藏,根据储层的岩石类型和构造条件,可划分为四大类12种圈闭,分布在两种构造体制形成的四类含油盆地中.在前阿尔卑斯期的克拉通盆地内,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封闭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可能是构造一裂缝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阿尔卑斯期在西部内陆坳陷盆地内,陆相上部含油组合形成部分的构造-裂缝油气藏,而下部海相含油组合发育的大型含油盆地内,构造-裂缝油气藏有较好的前景.在中部克拉通一前渊盆地中,下部海相含油组合的构造-裂缝油气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部陆相含油组合发育以煤成气为主的少量构造-裂缝油气藏.在东部的裂陷盆地内,上部陆柏含油组合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发育了一定的构造一裂缝油气藏.构造-裂缝油气藏分布较广,特别是封闭保存条件较好的古隆起,是寻找大型构造一裂缝油气藏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4.
15.
以某凝析气田为例,在三角洲河口砂坝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基础上,利用多方向水平井孔隙度资料,求取并拟合了平面储集层变差函数。结合直井变差函数分析认为,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平面上储集层参数统计分布规律与垂向上分布是相似的,二者的变差函数都以球状模型为主;直井垂向变程平均为1.2 m,代表了单个河口砂坝的垂直厚度,水平井平面长轴主变程为24~36 m,短轴次变程为8~16 m,分别代表了单个河口砂坝的平面长度和宽度;长轴主变程与短轴次变程比为2∶1到3∶1之间,平面长轴主变程与垂直变程之比为20∶1到30∶1之间,短轴次变程与垂直变程之比为6∶1到13∶1之间。 相似文献
16.
17.
低断决油藏属于特殊类型的隐蔽油藏,其形成需要适当的条件。低断块油藏在吐哈盆地近期的油气勘探和储量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找到的低断块油藏数量较多,但特点不一,形成条件各异。研究表明,油气的不断运移是低断块油藏形成的根本原因,而构造变动、异常高压含油气区的存在、长期生排烃、储集层发有较差、油质重调等都可以成为促使油气不断运移长期存在的因素。通过分析低断块油藏特殊的形成条件及不同成因低断块油藏的分布规律,认为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应重视对低断块油藏形成的可能性研究。胜北次凹周围低断块油藏勘探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头台油田扶、杨油层裂缝系统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依据头台油田岩心,测井等资料,综合描述了储层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的系统基本特征,并对其分布规律,方向性及成因类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指出了储层内部天然垂直裂缝是晚白垩世以来,松辽盆地受远场近东西向挤压作用的产物,属区域性裂缝。该成果对头台及周边油田加深储层裂缝认识,指导裂缝性油田注水开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元共聚物SMAE醇解,胺解衍生物的合成及降凝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甲苯溶液中将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高级醇(正十八碳醇、正十八至二十四碳混合醇)酯三元共聚物(SMAE)分别用正十八碳醇、正十八至二十四碳混合醇进行醇解,用正十八胺进行胺解,得到了一系列新聚合物,其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法数据表明,醇解和胺解均发生在酸酐单元上。这些醇解和胺解衍生物对所测试的4种原油的降凝性能均比原始SMAE共聚物好,500ppm醇解和胺解衍生物使原油的凝固点下降20-31℃。 相似文献
20.
�Ĵ����־��ϵ����ز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四川盆地志留系在加里东运动抬升剥蚀中仅残留下统地层,文章旨在研究其层序特征,指出有利勘探区。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识别志留系进行层序界面,划分划分出5个层序、10个体系域,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分析储集层展布规律。志留系层序由加积—退积的准层序组构成海侵体系和加积—进积的准层序组构成的高位体系域组成。储集岩有滨岸砂坝相的砂质岩和生物礁及生物浅滩碳酸盐岩,川东以“小河坝砂岩”碎屑岩储集层为主;川南以生物礁及生物浅滩灰岩储集层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