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生油岩热演化、构造发育、地层沉积等特征,从油气运移和聚集角度分析台北凹陷已发现的油气藏。指出台北凹陷的油气藏以诛罗系为油源,油气运移的最主要通道为断层,其次为裂缝和渗透性砂岩。由于其构造圈闭在燕山运动中期具雏型,只有在此以后的油气运移才有效。提出台北凹陷的运聚模式有巴喀式、丘东-七克台式、胜金口式、鄯勒式。运聚模式不同的油气藏,其油气聚集特点和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岩性油气藏是东营凹陷的重要勘探领域,按照油气来源划分为两种类型,自源型岩性油气藏和他源型岩性油气藏,两类岩性油气藏的运聚模式特点明显不同,自源型岩性油气藏成藏的运聚模式具有"近邻排放,自生自储"的特点,烃源岩包裹砂岩储集体,油气直接排注,在砂岩储集体中富集成藏;他源型岩性油气藏成藏的运聚模式具有"远程运移,异源成藏"的特点,下伏层系的油源,通过深切断层和隐蔽输导体系组成的复杂油气运移通道,进入砂岩储集体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以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为例,分析凹中隆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和成藏模式,探讨该构造带中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油气来源、运移特点和流体压力状况,将该带油气藏的形成归纳为下部自源原生型、中部它源原生型、上部它源次生型3种成藏模式。研究区具有早第三纪末和晚第三纪馆陶组沉积末─明化镇组中期这两个主要成藏期,以晚期成藏为主。油气沿断裂间歇式运移,并沿断层形成多套叠瓦式油藏组合。断裂的纵向发育层位与油气的赋存层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台北凹陷东部是吐哈盆地富油气凹陷中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单元,油气的生、排、运、聚、散有其内在规律性和特殊性。研究认为,台北凹陷东部浅层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浅层储层物性普遍偏差,浅层油气聚集的主要方式为垂向运聚,因此保存条件固然重要,但一定规模的油源断裂也是天然气富集所必须的;小草湖地区中侏罗统砂体横向变化快,构造岩性复合性圈闭发育,油气成藏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控制;立足天然气勘探,积极开展精细气藏描述是台北凹陷东部浅层和小草湖地区中侏罗统发现气藏的有效途径;依靠技术进步,开发应用测井储层评价技术,是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必要手段。下步钻探目标主要集中在台北凹陷东部浅层圈闭和小草湖地区构造、岩性复合性圈闭。丘东、米登北斜坡构造岩性复合性气藏勘探是台北凹陷东部天然气勘探领域接替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二连盆地凹陷结构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二连盆地群由51个相互独立、具有相似构造演化史的小断陷湖盆(凹陷)组成。根据这些凹陷的沉积发育特征及凹陷的内部结构特点,将它们划分为4种结构类型:单断断槽式,单断断超式,双断地堑式,双断地垒式。凹陷结构与油气分布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建立了4种类型凹陷结构的成藏模式:单断断槽式以断槽为中心,油气近似环状分布;单断断超式油气主要向缓坡运移,形成比较单一的斜坡复式油气聚集带;双断地堑式主要在滑塌背斜近生油洼槽的一侧聚集,在最靠近主生油洼槽的断隆带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双断地垒式凹陷中,发育由大型构造地层及小断块圈闭油气藏组成的中央地垒复式油气聚集带。图5参2(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6.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第三系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建立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分析了该区第三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聚集形式自源原生型、他源原生型和他源次生型三种成藏模式;其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的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7.
泌阳凹陷鼻状构造与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泌阳凹陷目前发现的油气藏均围绕生油凹陷呈环状分布,生油凹陷发育了多个放射状的鼻状构造,其规模与油气富集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鼻状构造不仅控制着油气的运聚,也控制着各区油气的富集程度。该构造的脊线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在脊线附近的探井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8.
江陵凹陷盐构造及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含盐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盐构造与油气藏存在密切关系,江陵凹陷盐构造非常发育,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影响:①盐构造及其伴生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空间场所;②盐构造形成可改变流体动力系统并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网络通道。  相似文献   

9.
柴北缘西部油气藏分布与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质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柴达木盆地北缘西部不同构造带及凹陷区油气分布及其运聚成藏具有不同的特征,断裂、不整合、生储盖组合及埋深是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地质因素,不整合和断层控制油气纵横向运移;生储盖组合制约油气分布的层位;埋深决定油气相态;断裂还导致大多数圈闭的形成并影响油气藏的保存。它们决定了柴北缘西部油气分布具有平面上南北成带、西油东气,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浅层滑脱断层下盘和深层断裂上盘的断展背斜圈闭中的特点,并控制了不同地区和构造单元油气藏类型,形成多种各具特征的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陈波  李晓光 《勘探家》1998,3(4):32-36
中央凸起是西部凹陷,东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油气多的指向,油气聚集主要受运移和盖层条件的控制;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存在着上倾尖灭,地层超覆及断遮挡岩性油气藏三种典型的油气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低渗层油气运聚条件和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低渗层油气生成、储集、封盖及运聚条件的研究,结合油水分布特征及油气运移实例的分析,总结出陆西凹陷三种油气运聚模式,即包日温都断裂构造带运聚模式、马家铺高垒带运聚模式和马北斜坡带(预测)运聚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2.
岐南断阶带油气聚集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岐南断阶带紧邻岐口凹陷,油气源充足:明化组下段-馆陶组上段和沙河街组一段-二段两套储盖组合配置良好。圈闭和运移条件成为控制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构造圈闭聚集油气的能力不同。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制约着上第三系油气运移方向和富集位置。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沿海1、海4继承性大断层分布。  相似文献   

13.
刘护创  关中南 《吐哈油气》2006,11(4):316-321
台北凹陷西部构造活动晚期形成的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该区构造格架的定型、油气的运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体系所产生的近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和南北向展布的走滑断裂体系,将西部地区分割为若干棋盘格式构造块体。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起到阻断油气、控制油气成排成带分布的作用,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起到沟通深部油气使之进行垂向运移和分隔封堵油气、形成油气藏块体的作用,西部地区主要含油气,层段砂层的沉积厚度变化较大,从而使平移断层错断砂体产生砂、泥对接成为可能,在侧向岩性尖灭或砂体的不连通等因素的配合下,二者共同构成了台北西部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要素。根据差异推覆体系与油气分布规律,凹陷中部断褶带和北部山前逆冲推覆背斜及断阶带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构造应力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油气运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构造活动期,构造应力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引起的沉积岩石变形导致构造应力场呈非均一性的分布,形成若干个能量汇聚或耗散中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驱动力,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油气运移具有沿破裂和断层向上运聚和从凹陷中心向周边运聚的趋势。破裂和断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准噶尔盆地在印支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构造运动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最大。印支期控制的石炭-二叠系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基本平行最大主应力梯度值的方向,油气运移从高值应力区向低值应力区运移,已探明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主应力低值区以及应力等值线密集区的两侧。喜山期控制的侏罗系及第三系油气系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构造变形强烈的盆地南缘地区,油气总体运聚方向表现由南缘生油凹陷高值应力区指向北部低值应力区。盆地南部的呼图壁、车排子地区(独山子)、马桥和白家海等局部的构造应力低值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渐新世是伦坡拉盆地油气生成、运聚的主要时期。油气的运移、聚集受静水场和得力分支配,以垂向和短距离的侧向运移方式分别向南和向北运移。渐新世末压性、压扭性断裂控制着油气的运聚,并对早期油气藏进行改造,造成油气分散。  相似文献   

16.
论油气成藏系统及其划分原则与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成藏系统与含油气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研究认为,油气成藏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移、聚集地质单元,包括同一运聚系统内相关的有效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油气藏以及油气藏形成所需要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依据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运载层成藏期古流体势的高势面和有效输导体系的展布特征等。成藏系统分析对高勘探区油气资源评价和成藏组合评价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油气成藏系统的研究应首先进行成藏系统的划分,再在纵向上分系统进行成藏组合的划分与评价。以东营凹陷博兴洼陷为例,将其划分为5个油气成藏系统,各油气成藏系统又分别划分出下、中、上三套不同的成藏组合;对各成藏系统、不同成藏组合的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各成藏系统的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进行了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17.
断层的发育控制着断陷盆地的几何形态和沉积建造,决定了盆地的不同区带各有其沉积构造演化特点,并形成其特有的油气藏类型。沾化凹陷四扣洼陷区是受张性及张扭性应力控制的箕状断陷区,断裂体系及活动特征分析是对其沉积构造演化、圈闭类型及油气运聚规律研究的基础。洼陷区断裂活动从古生代持续至第四纪,多期断裂活动导致了断裂体系的复杂性和构造类型的多样性,基底断层的活动对四扣洼陷油气生成与运聚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其继承性活动又控制了盖层断层的发育特征。主要结合该地区的断裂系统特点,论述该地区断裂体系及其对四扣洼陷区油气运移与聚集成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柳飒 《录井工程》2017,(2):112-117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对歧口凹陷古近系和新近系油气运移方向和路径进行了精细刻画,建立歧口凹陷输导系统的空间组构模型,并采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凹陷古流体场演化特征,综合研究流体动力特征、流体输导系统结构、油气分布特点。含氮化合物和原油性质分析表明该区油气总体上具有由凹陷中心向四周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的趋势,其中凹陷中心为自生自储,中环带经历了短距离侧向运移和纵向运移,外环带油气均经历了较长距离的侧向和纵向运移。油气的运移通道是由断层、连通砂体以及不整合组合而成的复杂立体网络体系,进一步可识别出源内砂岩斜坡带近源侧向运聚、近源垂向运聚、远源阶梯状3种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其中近源垂向运聚成藏模式是歧口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盆地模拟结果表明,主要生烃层系的水势、气势、油势以及流线主要表现为继承性发育的特点,流体势流线的继承性汇聚区控制了现今油气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9.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油气运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断裂发育,构造破碎,主要发育一系列断鼻、断块油藏及少数不整合油藏。从该区的油层分布特征来看,油层埋藏浅,隔层较薄,单井油层井段集中;含油层位多,油藏数目多但规模较小,主力油层不突出;油层分布受断层控制明显,单层含油面积小,但平面上能够叠舍连片。从油气控制因素来看,一方面继承性的鼻状构造控制了油气聚集方向和富集程度,油气主要富集在鼻状构造背景上的弧形断层内侧和反向屋脊断块等正向圈闭中;另一方面,断层在油气的运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断层在成藏过程中既起到运移通道作用,又对油气的聚集起到了封堵作用,油气藏含油范围和油气藏高度主要受断层封闭性的控制,油气分布规律受伸展构造所伴生的各种断块群构造型式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在斜坡带、断裂带等不同区带分别发现油气藏,为查明不同区带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期次与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在迈陈凹陷开展了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描述和成藏期次、成藏过程的研究。研究表明,迈陈凹陷至少存在3期油气充注成藏,分别是早中新世下洋组沉积时期、中中新世角尾组沉积之后、中新世末灯楼角组沉积之后。三期油气成藏具有不同的成藏特点:I期成藏油气沿断裂呈"管流"运聚成藏,Ⅱ期成藏油气沿连通裂隙呈"网流"运聚成藏,Ⅲ期成藏油气沿有限连通孔隙"渗流"运聚成藏。结合实例建立了迈陈凹陷不同区带的成藏模式:斜坡带为侧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辅的油气成藏模式,断裂-深凹带为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