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油气化探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国外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的现状。在油气化探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认识。M.D.Matthews认为烃类迁移机制可分为弥散式和会聚式2类,并着重探讨了烃类通过会聚式迁移到达近地表时,其渗逸速率、气泡效应、分散相的成分和性质等对近地表层和水柱中烃类背景水平及异常形成的影响。R.Tompkins提出了油气藏地层电池和氧化还原房概念。有的学者对某些具体化探方法的原理提出了新的认识,如汞烃共生说等等。在油气化探应用效果方面,国外大量实例说明,应用非常规物化探之后,预测成功率明显提高,综合油气勘查是今后油气勘探的发展方向。近年有的学者将化探的微生物法扩展到储层研究,较准确地了解地下储层的性质与动态。油气化探技术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诸如烃类迁移机制、干扰因素的影响、应用领域的扩展等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地表油气化探:老技术的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油气化通过识别烃类导致的变化,探测由气藏的位置,化探方法包括观察可见油气苗(宏观油气渗漏),识别痕量油气苗(微观渗漏),观测油气透发的一些变化,虽然早在30年代就已出现了地表油气化探方法,但直到近10年才因其在勘探上的应用而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3.
烃类垂向微运移及近地表地球化学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气化探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烃类的垂向微运移,这种运移是指深部油气藏的烃类可以通过盖层及其上部地层运移到近地表,形成用现代高精度仪器足以检测到的与背景有显著差异的化探异常。以鄂尔多斯盆地某油气开发区实测化探资料为基础,论述烃类自油气藏垂向微运移至地表的证据,探讨由烃类垂向微运移引起的近地表地球化学效应,并建立有效的判别模式,应用于研究区化探异常的含油气性预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地质效果,在化探异常范围内多口井钻获商业油流,证明深入研究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可以为油气钻探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是我国唯一没有进行大规模油气勘探的空白区,比如盆地的油气勘探程度更低。根据实际探测资料和试验数据,探讨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青藏高原烃源岩大量出露地表的特殊条件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对于强风化的地表样品和灰岩裸露区,最有效的化探指标为甲烷和重烃浓度,其次为荧光和紫外光,而常用的蚀变碳酸盐指标应用效果不佳。比如盆地地表土壤中检测到的烃类主要来源于地下烃类的微渗漏,受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小,化探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地下油气信息。比如盆地内有机质以高成熟和过成熟为主,主要处于生气阶段,地表地球化学异常较高,盆地中部异常最显著,凯蒙呷拉蒙地区具有一定的含油气远景,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图3表2参1(程顶胜摘)  相似文献   

5.
油气光学遥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仲  田庆久 《天然气工业》2006,26(11):44-48
油气遥感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进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调查和勘探,包括3种方式:①利用遥感技术来解译具有油气指示性的构造(例如环型构造);②利用遥感技术直接探测油气藏烃类微渗漏;③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烃类微渗漏导致的地表异常。随着光学遥感技术的发展,光学遥感在油气资源勘探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此,阐述了光学遥感在油气勘探中的研究和应用:首先介绍了油气遥感的理论基础,并详细介绍了油气藏上方烃类渗漏造成的多种地表异常及其遥感监测方法;然后对光学遥感在油气勘探工业中的研究状况做了综述;最后对油气光学遥感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表山峦重叠,赤道丛林和巨厚喀斯特化的中新统灰岩,使得在巴布亚褶皱带进行油气勘探非常困难,对于地表或近地表的高速喀斯特化灰岩,常使得地震技术对地下成像无能为力,在这样的地区,大地电磁(MT)具有很强的地一构造成图能力,由于强烈的电性差异,能用MT作图的主要构造界面是高阻的Darai灰岩下伏Ieru组中的低阻沉积层之间的接触面,在一些区域,用1-D模型与所观测的MT数据相拟合即可相当准确地将D-  相似文献   

7.
多参数快速反应油气化探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参数快速反应油气化探,采用先进的钻机钻具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HP5890Ⅱ型和GC-14A气相色谱分析系统,探测深部油气藏上方近地表土壤中10m以上范围内存在极低浓度的烃类及其伴生物的地球化学异常,从而直接寻找石油天然气,该法实现了仪器车载化,开展野外现场采集,分析,解释,勘探精度高,速度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根据吐哈盆地大量化探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和烃源岩评价结果,认为吐哈盆地近地表土壤中烃类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与该区域内沉积盖层中烃源岩的生、排烃强度直接相关。各坳(凹)陷内近地表土壤中烃类区域丰度就标志着各坳(凹)陷内生、排、聚烃量的大小,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利用这种关系,结合其它勘探资料,可以对未知盆地烃源岩的质量及其分布的有效范围进行评定,从而评价其含油气性,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油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实验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行研制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对油气聚集成藏以后其中的烃类穿过上覆盖层运移至地表的过程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证实,油气藏中的烃类气体由于与外部地层存在压力、浓度的差异而发生渗透和扩散,即微渗漏作用,方向主要是垂向的。垂向微渗漏致使油气藏中的烃类气体可以穿过上覆盖层直至到达地表,现代测试仪器可以在地表检测到来自深部地层的渗漏烃。同时发现,烃类垂向微渗漏具有间歇性、伴有幕式的特点。基于长期观测和实验模拟的结果,提出"气相压驱裂隙渗透"可能是近地表烃类化探异常的主要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地表和近地表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于这些方法与油气藏相联系的科学基础,仍有必要深入认识。关于曾使用过的多种化探方法,我们考察了有关文献,并将这些文献信息与大约100人-年工作经验相,终得出了本文的结论。有证据表明,来自储层的烃类微渗漏很可能涉及胶粒大小的浮升“微气泡”,由轻烃(主要是甲烷至本烷)组成,可通过充满水的裂缝、节理和层面网络而快速上升。这些烃类在受到细菌消耗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它们可以使沉积物发生蚀变,从而在地貌、地震、磁性和放射性等方面产生可以检测的变化。为了寻找有产能的油、气藏,我们综合使用了以下方法:(1)土壤气态烃的航空遥感和实验室分析;(2)浅源航磁和土壤磁化率测量;(3)航空和地表伽马射线测量;(4)地貌研究。使用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这些方面能明显提高初探井的成功率并降低油气发现成本。然而这些地表方法无法揭示油气藏的深度、规模或性质,或者说能否找到有产能的油气都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11.
藏北某盆地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找油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北部某第三纪盆地的地表油气化探勘查表明,测区土壤酸解烃背景含量高,在油气显示比较好的地方,普遍有烃类各组分异常,在与ΔC、热释汞异常相配置。  相似文献   

12.
李小地 《勘探家》2000,5(2):5-8
近10年来CNPC油气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油气储明储量不断增长,新区带时有发现。这主要是益于技术进步,地质认识深化和持续增长的勘探投资。21世纪初,CNPC应依托科技进步,发挥CNPC优势,积极推进油气勘探业的发展;不仅要立足国内油气勘探,稳定石油储采比,加快天然气勘探;而且要积极研究国外油气资源和勘探风险,稳妥地推进国外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特征与受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的系统研究,并与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比较,认为该盆地整体上具中高背景、较均匀地化场特征。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的形成是各种地质作用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地形地貌景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油气源是地表化探指标浓度变化和异常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表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主控因素,但不同的来源具有不同的组分特征和异常组合特征;构造运动是烃类离开油气源区,向储集层运移和纵向运移的主要动力,不同的圈闭类型对地表化探异常的组合形式或异常模式起着控制作用;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和地形地貌景观条件是影响油气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和油气化探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о�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微生物油气勘查是通过检测近地表土壤中噬烃苗的数量变化,预测地下油气分布的一种技术方法,选择三种微生物指标:甲烷氧化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和硫酸盐还原菌进行试验研究,有效地抑制了地表生物化学作用的干扰,使微生物异常能够产客观反映地下深部油气微渗漏情况,微生物异常预测地下油气的分布,效果显。  相似文献   

15.
如何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油气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作烃类检测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的油气预测技术,但由于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忽略了该项技术的应用条件以及预测结果的稳健性和多解性,导致预测结果不理想。为此,本文较为深入地探讨了ANN油气预测的应用条件,分析了其预测结果的稳健性和多解性,并为如何较好地应用ANN进行油气预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油气需求进一步增长的情况下,石油勘探正而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为此,国外一些石油公司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及对调整勘探的总体战略,并积极采用新的概念,理论,技术和方法,以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  相似文献   

17.
碘地表地球化学测量在美国北部落基山地区Lodgepole和Minnelusa远景区的应用,表明地表地球化学测量是一种低费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二维和三维地震测量的费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于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机理,早期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油气化探异常模型,由于地质条件和烃类微渗漏的复杂性,难以从三维角度进行刻画和论证,同时又未见实验模拟证据的支持,使异常成因解释模糊,影响了化探技术的发展和在油气勘探中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研制了系统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对油气聚集成藏后烃类物质穿过上覆地层微渗漏至地表的过程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烃类垂向微渗漏的空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油气化探异常由源及表的形成过程和基本规律。发现了烃类微渗漏具有幕式运移特点,揭示了油气垂向微渗漏过程中"羽状"涌流的存在。实验模拟结果与已知油气藏上方化探异常的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表明"压力驱动、裂隙渗透"可能是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化探异常模式。取得的认识丰富了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基础理论,促进了化探技术的持续发展,对油气运移、聚集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敏锐 《石油知识》2004,(2):25-25
早在20世纪20年代,几位美国石油地质学者到我国转了转,凭着他们的粗浅认识就发出了“中国贫油”的论点,我国的地质学家不信邪,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并积极引进、消化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不断完善了“陆相生油”理论,并用“复式油气聚集带”等理论找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型油气田。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5大油气生产国。  相似文献   

20.
《海洋石油》2014,(3):33
<正>在油气勘探技术系列中,地表油气地球化学是一种廉价、快速和直接的勘探手段。虽然经过80多年的发展,但油气异常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地表干扰可造成"假异常";二是地质条件的影响使得"真异常消失";三是油气异常的多样性造成预测的多解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含油气盆地流体动力学学科组研究员张刘平等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他们首先对油气异常开展研究,发现多种形成机制和相应的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