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余勐  邬德慧 《中国陶瓷》2004,40(6):55-56,59
本文对发端于元代,成熟于明、清的景德镇官窑的生产形式、官窑瓷器的艺术特色,民窑的发展与官窑的关系等作了有益的阐述和探索。肯定了官窑对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明清时期,由于朝廷在景德镇设置御窑,极大地刺激了民间窑业的发展,至清末民初,单从数量和规模上来说,民窑业已远远超过官窑。为使日益发达的民窑业健康有序发展,民间自发地成立了一些组织机构或社会团体。其时,政府也为了搞好行业和市场管理,对生产单位和商业机构进行"发照"。于是,在清末或更早一些时间,景德镇广泛地出现了一些瓷号、瓷商、瓷行和瓷庄等特有的带有浓郁地方特  相似文献   

3.
官窑制度是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史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官窑制度的实质是封建帝王凭借政治特权无偿占有优质陶瓷制品。官窑制度的形成,可以上溯到唐代越州的“贡窑”,即专门为唐朝皇室烧造贡瓷的窑场,五代吴越时期,进而发展成为“设官监窑”,设官监窑虽不同于后代的官窑,但它却是由  相似文献   

4.
民窑雅器     
曹新民 《陶瓷研究》2005,20(1):43-46
Z:老师,上次您介绍了官窑以及官窑烧造的御器,今天能不能给我讲讲景德镇的民窑和民窑瓷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佛山石湾的窑业生产从唐代算起,迄今已历时一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石湾窑对祖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年来在中国陶瓷研究中只对官窑或官窑类型的生产加以特别关注,其结果,使得对包括石湾窑在内的民间窑业的研究极为不足。事实上正是广大的民窑生产与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其在社会经济、文  相似文献   

6.
明清景德镇民窑和官窑器物美学风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兴华 《中国陶瓷》2007,43(10):62-65
从明清景德镇民窑和官窑器物的造型、胎釉、装饰、纹饰、工艺等比较出发,在找寻景德镇陶瓷器物的材质之美、装饰之美、釉色之美、纹饰之美、人文之美的前提下,分析官窑和民窑器物在美学风格上出现的精和粗、雅和俗、端正和自由、大传统与小传统等分野,以求更客观地评价民窑和官窑的历史地位、更好地欣赏精美的景德镇陶瓷器物,更恰当地理解、继承和发扬民窑和官窑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精髓。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中的“官搭民烧”制度,实际上渊源于宋元以来民窑“有命则贡,无命则止”的办法,最早实行是英宗“正统元年浮梁县民进瓷器五万余,官偿以钞”,制定之初实为御窑厂在无法完成任务时的权宜之举,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几经变革,其对景德镇瓷业生产中的影响也发生了转折性改变,从制度实行之初的以盘剥、压榨民窑,阻碍民窑发展为主,转而发展成为官民窑相互汲取新技术、新设计元素的有效途径.此时,官民窑关系已从“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转变为“设计”与“生产”、“分工”与“合作”的新关系,这也是清代景德镇瓷业繁荣和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前言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世界古瓷学界,关于中国古瓷研究的主流,有两种趋势:(1)西方国家对景德镇窑元、明初(特别是永乐、宣德)釉里红、青花官窑瓷的研究;(2)东邻日本对元、明景德镇窑(官窑、民窑)青花及初步对明代早期后阶段“空白点”瓷的探索。“空白点”系指宣德以后成化以前这一历史阶段,即正统、景泰、天顺三个王朝(公元1436~1464年29年间)。几百年公认的“空白点”瓷器,既不见官窑落款,又不见民窑款式。这就无怪乎人们对它生疏了! 建国后,田野考古工作中,15世纪30年代至六十年代(1436~1464年)的明代墓  相似文献   

9.
青花瓷发展到了明代,已经成为当时景德镇陶瓷的主流产品,明代景薷镇官窑和民窑的青花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尽管由于历史偏见,民窑不曾被载入史册,但是作为商品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它的产量之大是官窑瓷器所不能及的。民窑青花的纹饰及风格突破了官窑规范化的束缚,画面简练豪放、青翠滋润,所绘花鸟草虫、山水人物小品,皆构图简洁,寥寥数笔,简朴清新,生趣盎然,令人望之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0.
宋代,汝窑主要烧制生活用瓷器与陈设瓷器,兼烧少量礼器。而修内司窑与郊坛窑烧制礼器的比重大大增加,出现一些汝窑未见的器物。龙泉"贡瓷"形制应与官窑产品基本保持一致。但龙泉窑毕竟是民窑,烧制方面不似官窑般严格,通过制瓷技术的创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瓷器造型。官窑器带有复古改制的政治色彩,更多的受到礼学传统限制,因此更强调忠实于"古";而且一旦"复古"成功,形成新的定制,就很少向前发展。民窑器则更为商业化,受到当时流行审美情趣的影响,因此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御厂雇役制萌芽于明后期,清代御窑厂雇役制得到全面实施。雇役制下,清代御窑厂管理制度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对清代景德镇官窑和民窑瓷业生产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追求完美的精品意识、严格的管理制度、精致化的分工与协作以及创新理念等,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大发展和制瓷技术大飞跃,成为我国古代陶瓷生产的顶峰。本文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生产体制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资金来源、管理人员、陶匠以及产品检验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民窑,磁州窑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价值在时代不断变革中也发生了众多变化,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今天,磁州窑成为具有地方优势的文化产业.本文以磁州窑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的传承为线索,对磁州窑传统手工艺在遭遇工业文明之后的现代化历程加以分析,并从文化观念、产品创新、营销策略以及产业模式几个方面论述磁州窑产业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钧瓷的兴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及古代钧窑遗址出土的许多钧瓷残片证明,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窑源于唐代,研制于五代,成熟于北宋初期,兴盛于北宋中晚期。经历了由民窑到官窑,又民窑再官窑的发展阶段,开辟了我国陶瓷颜色釉的先河,为瓷器的装饰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俞暄 《中国陶瓷》2012,(2):70-72
年希尧博学多才,在文化与科学领域有诸多贡献,任雍正四年至十三年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在雍正官窑瓷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使雍正官窑瓷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姑苏版画在明中叶已经发展成熟,至清代时成为最重要的版画类型之一,具有很高艺术水准和鲜明特色,对清代景德镇民窑釉上彩瓷风格形成重要影响。清代景德镇民窑釉上彩瓷在移植与借鉴姑苏版画的过程中,大大丰富了题材和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薛冰 《陶瓷研究》2020,(1):91-93
"窑系"是指不同地方生产的具有相同釉色、装饰技法或使用同一生产工艺的窑址的集合体。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西方陶瓷收藏家,为的是方便识别和定义那些相似度高但窑口产地信息缺失的藏品。我国系统的陶瓷考古起步较晚,工作量大,任务紧迫,所以20世纪以来,以陈万里先生为代表的陶瓷学者为了方便研究,开始接受并使用这一概念。随着窑址和相关遗迹的出土,以及新的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传统的"窑系"概念值得再审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窑炉经过了穴窑、馒头窑、龙窑、葫芦窑、阶级窑和蛋形窑等窑炉形制的发展转变,窑炉形制和结构的改进促进了窑炉烧成技术的提高,推动了我国同时期陶瓷的发展进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陶瓷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19.
宋代,我国陶瓷产业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这一时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窑场烧制了许多陶瓷精品,宋代湖田窑的青白瓷烧制成功后、这种青玉般的瓷质效果受到当时人们的青睐,一时间,青白瓷成了陶瓷界的“爆款”,这种烧制技术传到其他产瓷区后也落地生根,成功烧制了具有地域特征的青白瓷。潮州笔架山窑烧制的青白瓷就是这一时期的“同款网红”。本文以潮州笔架山窑代表性器型莲花炉为例,分析潮州笔架山窑莲花炉的艺术特征,从中管窥笔架山窑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陶瓷酒瓶快烧燃气辊道窑的结构特点,描述了保障窑炉运行必备的管网、燃烧系统的配置,提出了陶瓷烧成的温度、压力、气氛制度的控制方法,以及设备安全运行双连锁保护系统,从而指导陶瓷生产企业注重开展节能窑炉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