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覃 《贵州工学院学报》1995,24(3):61-64,79
纯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直接浮选及硫化浮选中,硫酸铵均可成功地用作孔雀石浮选的活化剂。从浮选溶液化学角度研究了铵盐在氧化铜矿浮选中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硫化矿物电极电位不是可逆电极的平衡电位,而是不可逆电极的稳定电位。溶液的性质、浓度、pH值对硫化矿物稳定电位值起主要影响作用:溶液的氧化性愈强,稳定电位愈高;氧化性溶液浓度下降,稳定电位也随之下降,但对还原性溶液则相反;稳定电位随溶液pH值升高而降低。深部硫化矿体电化学分散作用主要是矿物电化学溶解和离子长距离搬运,而矿物的稳定电位是决定这些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氧化铜矿作为铜冶炼的重要原料,其高效选别一直受到业内学者的关注.随着硫化铜矿资源逐渐枯竭,氧化铜矿的开发利用则变得尤为重要.常用的氧化铜矿物回收方法有直接浮选法、硫化浮选法、选冶联合等方法,然而,采用这些方法回收不同类型氧化铜矿物暴露出的捕收剂捕收能力不强、硫化效率不高、硫化机理不统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氧化铜矿浮选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新药剂研发、表面测试技术以及量子化学计算等的快速发展,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创新了多种有效的氧化铜矿浮选新方法及新理论,如孔雀石的层间硫化理论打破了硫化反应的传统认知,将硫化过程由界面拓展至矿物内部,认为S2-可深入到孔雀石体相形成Cu—S—Cu的吸附构型,使孔雀石结构更加稳定;硅孔雀石共轭活化理论通过溶液中添加的磷酸铵和硫化钠发生水解反应,构建的多组共轭酸碱对起到的缓冲作用为硅孔雀石表面硫化铜晶体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了硅孔雀石的浮选回收.新方法及新理论的出现对完善现有氧化铜矿浮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产实践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对近些年氧化铜矿浮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着重论述了氧化铜矿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对转炉渣磁选后的尾渣磨矿后进行浮选实验,研究捕收剂加入量、抑制剂加入量、浮选时间、矿物颗粒解离度和矿浆pH值对钢渣硅酸盐矿物浮选的影响,通过化学组成与微观结构分析浮选效果。结果表明:在碱性(矿浆pH值在10左右)条件下用MD系列捕收剂对尾渣进行泡沫浮选(捕收剂用量0.7%、抑制剂淀粉用量2%),可以有效浮选出转炉尾渣中的硅酸盐矿物,初步实现钢渣的"分步分离",最终使钢渣全组份利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了pH值及矿浆电位对高冰镍中辉铜矿(Cu2S)浮选行为的影响.利用热力学及电化学方法探讨了CU2S矿表面氧化及稳定的条件;分析研究了乙黄药与Cu2S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选冶联合工艺对含铜1.53%、氧化率47.06%、结合率21.57%的高结合率氧化铜矿进行回收.原矿的砂光片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中大部分铜矿物嵌布粒度极细,多呈星点状和不均匀浸染状分布,与硅、钙、镁、铝等脉石共生严重,导致浮游性较差.针对该矿石的特点,研究了工艺参数及流程结构对指标的影响,确定了“三次粗选—粗精矿再磨—三次精选”的硫化浮选工艺流程,获得了含铜品位为23.43%、回收率为53.72%的铜精矿.对尾矿的形貌及矿物组成表征发现:铜矿物呈细粒浸染状或被硅酸盐矿物包裹,导致这部分铜损失在尾矿中.在最佳的酸浸工艺条件下,对浮选尾矿进行酸浸试验,获得了相对原矿的浸出率为33.21%的试验指标;铜综合回收率为86.93%.  相似文献   

7.
从硫化矿物的化学键、溶度积、溶解度以及导电性方面综合讨论了表生条件下硫化矿物的相对稳定性,提出几种情况下建立的硫化物溶解氧化电化学性质及反应的动力学性质。硫化物的溶解氧化过程实际上是在水电解质溶液与硫化物的界面处发生的复杂电极反应过程,包括一系列物理作用和化学  相似文献   

8.
针对硫化铜镍矿石中有用矿物易被氧化造成浮选回收率降低的问题,选用磁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吸附量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揭示了羟肟酸类捕收剂和黄药类捕收剂与氧化的磁黄铁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选择能直接与矿物表面的氧化产物作用的捕收剂是浮选表面氧化硫化矿的一种可行思路.弱碱性条件下苯甲羟肟酸是表面氧化磁黄铁矿的高效捕收剂,苯甲羟肟酸与氧化的磁黄铁矿表面的氧化膜主要发生"O,O"螯合,苯甲羟肟酸作用后矿物表面亲水性的Fe(OH)_3相对含量减少了37.18%.弱碱性环境下,丁基钠黄药对表面氧化的磁黄铁矿捕收能力弱,主要是因为丁基钠黄药虽然能够较好吸附在氧化的磁黄铁矿表面,但氧化的磁黄铁矿表面的亲水性物质不会减少.  相似文献   

9.
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动电位测定及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十二胺(DDA)和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WD-10)2种浮选药剂对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的浮选行为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十二胺单独使用时,高岭石的回收率略高于一水硬铝石,两种矿物的可浮性差异不大,不能有效实现高岭石与一水硬铝石的浮选分离;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单独使用时对高岭石和一水硬铝石均无捕收作用;与单用十二胺相比,DDA+WD-10的组合捕收剂对硅酸盐矿物浮选能力强,选择性好.在pH=4~5.5的范围及最佳药剂配比条件下,高岭石回收率在75%以上,而一水硬铝石回收率只有20%左右,能有效实现铝硅矿物的反浮选分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动电位检测、流变性测试、浮选试验和DLVO理论计算探究了不同浓度黄铜矿和利蛇纹石条件下矿浆黏度及屈服应力与浮选速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矿物浓度能影响矿浆的黏度及屈服应力值:当矿物浓度增加时,矿浆黏度及屈服应力也相应增大;在单矿物或混合矿体系下,矿浆黏度或屈服应力的增加不利于黄铜矿的富集,但有利于蛇纹石的夹带:随着矿浆黏度及屈服应力的增加,黄铜矿的浮选速率降低而利蛇纹石的浮选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提高大厂铟锌精矿产品质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的矿石属锡石多金属硫化矿类型,铁门锌矿与多种硫化矿紧密共生,浮选分离十分困难.试验采取在粗房条件下浮选硫化矿、硫化矿混合精矿再磨浮选铅锑、浮铅尾矿氧化浮锌的工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碳酸钠对细粒铝硅酸盐矿物分散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碳酸钠(Na2CO3)是铝土矿浮选脱硅工艺中的高效分散剂,通过沉降试验系统地研究了pH值和Na2CO3用量对一水硬铝石、高岭石、伊利石和叶腊石分散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种单矿物在pH〈4的酸性条件下形成显著聚团,在碱性条件下则呈分散状态.其中,伊利石和叶蜡石在pH〉6,高岭石和一水硬铝石在pH〉9时处于较好分散状态.动电位测定和DLV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添加Na2CO3后,4种单矿物的表面ζ电位的负值均显著增大,导致矿物颗粒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增大,从而增强了4种矿物颗粒间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3.
通电电化学浮选研究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通电电化学浮选设备、电解气泡特征,通电电化学处理浮选药剂、矿浆、废水以及在硫化矿、氧化矿浮选分离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利用纯矿物研究单一捕收剂黄药和组合药剂对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首先确定黄药的试验条件,在此基础上添加pepa药剂,进一步考察组合药剂的最佳试验条件、Pepa药剂对方铅矿的黄药浮选有明显的活化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组合药剂比黄药对方铅矿具有更好的捕收性能,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把浮选回收率从80%提高到了96%.  相似文献   

15.
低碱度下组合抑制剂对铅铁硫化矿的抑制性能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纯矿物试验表明,在碱性条件下DS YD对黄铁矿有抑制作用,而对方铅矿则没有抑制作用;人工混合矿物和实际矿石试验结果证实,用石灰调浆到pH=9,组合抑制剂DS YD能有效实现方铅矿和黄铁矿的浮选分离,精矿含Pb57.89%,铅回收率达到84.78%,并且不影响锌的浮选效果.矿物表面黄药吸附量测定结果表明,组合抑制剂对不同矿物表面竞争吸附能力的差异是低碱度矿浆条件下实现有效分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强化浮选过程,人们探讨了以电化学方法变更矿物表面的性质。因为该方法无需添加常常干扰矿物选择性过程的专门药剂来影响矿粒的表面性质。已发现,把电化学工艺引入浮选过程,在硫化矿选矿时是相当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氧化膜研究对硫化矿床具有普遍意义。紫硫镍铁矿——镍矿床次生硫化富集带的产物。因氧化膜的存在,掩盖其固有的颜色和物理特性,易于造成错觉而影响找矿,同时亦使对硫化镍的浮选剂不起作用,使之变为难选矿石。通过光电能谱、电子探针、离子探针、X光衍射,元素相关曲线等综合测试手段对金川露天矿紫硫镍铁矿氧化膜的研究,初步查明了氧化膜的厚度及分布特征;镍、铁成分的存在形式或状态及部分硫在氧化膜中呈硫酸盐外分布的不均匀性等。给氧化膜成分及性质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利用本文研究成果对金川露天矿镍硫化物进行的小型浮选试验结果证实,明显地提高了原矿回收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天然矿石的试验研究,证实浮选工艺条件对浮选速度产生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工艺条件改变之后,直接影响可浮性系数k和可浮性指数(-α)。由于它们与浮选速度系数K值之间存在着K=kt~(-α)的函数关系,从而改变了浮选速度系数K。K值的变化,说明矿浆中可浮矿物不同K值“矿种”组成的变化。这就是由于工艺条件导致浮选速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对碳酸盐脉石胶磷矿浮选捕收剂深度氧化脂肪酸MG-2的浮选性能与作用机理和NaOL进行了对比。纯矿物试验表明,MG-2的耐低温性更好,捕收力更强。实际矿物浮选中,MG-2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单一正浮选闭路试验指标为:精矿的P2O5含量29.36%,尾矿P2O5含量为4.70%,P2O5总回收率达到了88.49%,取得了较好指标。通过吸附量测试、CMC值测试和红外光谱测试,研究了温度和药剂浓度对MG-2在矿物表面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MG-2在胶磷矿表面主要为牢固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较好地实现磷矿反浮选脱硅,选取适宜的胺类捕收剂及合理的浮选条件非常关键. 通过单泡管试验,对比研究椰油二胺、工业二胺、十二胺、86D(脂肪一胺)等4种不同胺类捕收剂对胶磷矿的浮选效果. 纯矿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胺类捕收剂具有不同的浮选性能,在不同的pH值下同一胺类捕收剂的浮选能力不同;在低用量、弱酸性介质中,十二胺对胶磷矿的捕收能力优于椰油二胺、工业二胺,最低是长碳链的一胺86D;在相同pH值条件下,碳链组成相同的脂肪二胺捕收能力强于脂肪一胺,碳链较长的脂肪一胺比碳链短的脂肪一胺捕收能力弱;在酸性介质中胺类捕收剂对胶磷矿的捕收能力比在碱性介质中弱. 实际矿物试验结果表明:胺类捕收剂对磷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均具有较好的捕收能力;通过改变药剂加入量,调整其选择性,可更好地分离磷矿物与脉石矿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