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亚民  黄凌云  李汶交  李巧蕾  童雄 《矿冶》2023,32(4):93-103
在有色金属开采利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尾矿,尾矿堆存不仅造成了有价资源浪费,还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有色金属尾矿具有成分复杂、共伴生金属多、资源利用率低的特点。绝大多数尾矿中含有硫化矿物及重金属离子,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详述了有色金属尾矿的综合利用途径,主要包括尾矿再选回收、充填矿山采空区、生产建筑材料、用作土壤改良剂和微量元素肥料、复垦植被和处理废水。讨论了各综合利用途径的优势和局限性,总结了目前比较有效的利用途径,进一步阐述了有色金属尾矿在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利用情况,可为有色金属尾矿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有色金属尾矿的问题及处理现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随着排放量越来越大,有色金属尾矿所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综述了我国有色金属尾矿处理的现状,并针对有色金属尾矿粒度细,有价元素关系复杂,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数量大的特点,指出了有色金属尾矿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有色金属尾矿的特点及尾矿堆存的潜在危害,从金属组分、重晶石及萤石类物质和非金属组分回收方面系统的介绍了尾矿再选,回收有价组分的状况。同时,系统归纳了有色金属尾矿整体化资源化应用于建筑材料、催化剂、造肥或土壤改良剂、复垦、充填等领域的情况,并着重介绍了水泥、聚合材料、玻璃等多种以尾矿为材料制备的建筑材料。从国家“十二五”规划等政策、环境保护和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出发,评述了有色金属尾矿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提出有色金属尾矿整体资源化应用在推进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有色金属矿山尾矿的大量排放堆存占用土地,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以及存在直接或潜在的安全隐患和环境危害.通过有色金属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总结,阐述了有色金属矿山尾矿以下利用现状:再选回收有价金属及非金属矿物;在环保领域用作吸附剂、中和剂及滤料;用作原料或辅料制备地聚物、分子筛、白炭黑及硅微粉;用于制砖、水泥、混凝土、...  相似文献   

5.
我国矿山尾矿生产现状及综合治理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卢颖  孙胜义 《矿业工程》2007,5(2):53-55
论述了矿山尾矿的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了尾矿综合利用和治理对于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介绍了尾矿综合利用和治理的方法,并对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浅谈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成林 《金属矿山》2005,(Z2):243-244
进入2004年,国际有色金属市场总体情况是需求旺盛,库存锐减.我国是世界上矿产种类较为齐全的国家,也是资源蕴藏丰富的国家,但也是按人口平均占有量较少的国家,合理有效利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是举国上下当务之急.介绍了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特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铁尾矿是选矿厂排放的主要固体废物,其资源化利用一直是全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建材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铁尾矿在中国建材行业中的应用现状,阐述了应用原理、生产工艺以及效果,并展望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铁矿尾矿的资源状况利用现状及工作方向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综述了我国铁矿尾矿的资源状况,总结了尾矿带来的诸多问题,介绍了我国在铁矿尾矿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差距,提出了铁毛矿综合利用一下步的工作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复垦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连碧  敖宁 《有色金属》2000,52(4):175-176,182
简述了有色矿山复垦的现状,介绍了中澳矿山废弃物研究管理项目及部分矿山复垦实例。  相似文献   

11.
我国金属矿山尾矿堆存技术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蔚平  郭金峰  汪斌 《金属矿山》2013,42(12):118-122
系统总结分析了我国金属矿山尾矿堆存技术的特点,采用分类比较法分析具体堆存技术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并对各种堆存技术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论述。分析结论为湿式堆存尾矿仍然是当前尾矿处置的主要方式,尾矿充填采空区、干式堆存尾矿、尾矿与排土场混排及尾矿综合利用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矿山尾矿资源利用的技术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矿产资源消耗量大幅度的增长,堆存了大量的尾矿,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问题,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工作日益引起高度的重视。结合我国尾矿资源现状评述了当前的利用技术并提出了具体的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有色矿山低品位矿床开采技术进步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力降低采选成本,是充分开发利用低品位矿产资源的主攻方向。开展低品位矿床新型采矿技术研究,既可大幅度降低回采成本和矿石损贫化,又能锻炼和培养科技骨干,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十多年来的应用研究表明,原地浸出是低品位金属矿床回收的有效方法,也是低品位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鄂东南金属矿山尾矿资源调查及保护、开发利用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东南以铁、铜为主的五类金属矿山尾矿库有500多座,其中70座规模较大,库容过亿立方米.有46%以上的尾矿库中具有尾矿矿床特点,主要有用成分有TFe(铁矿砂)、Cu、Au、WO3(白钨矿)和S,含多种伴生有用组分.保护好尾矿库,选择部分尾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对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延长危机矿山服务年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金青 《金属矿山》2016,45(9):193-196
简述了金属矿尾矿生产的微晶石材料的用途和国家的产业政策,详细介绍了以我国地质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开展尾矿微晶石材料的研发情况和产业化情况,在分析了我国微晶石材料产品市场现状的情况下,对产品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指出金属矿尾矿微晶石材料产业化是一个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的有前景的新型产业。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尾矿资源的现状,论述了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和环保要求下,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列举大量实例和数据,简述了尾矿综合利用途径和发展现状,并指出尾矿综合利用是实现矿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开展尾矿综合利用的研究,将尾矿的综合利用同环境治理结合起来,既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有色金属发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积极解决好矿产资源匮乏,强化对有色金属开发环境保护,促进有色金属产品生产科技创新,加大培养有色金属发展所需要人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有色金属工业战略性重组,努力实现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赵钰  董颖博  林海 《金属矿山》2019,48(11):197-203
在开发利用我国大量堆存的有色金属矿尾矿中的有价金属矿物,溶出有毒金属元素,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减少污染方面,微生物浸出技术是一项最有前途的技术。为了系统展示微生物浸矿技术的进展,从直接浸矿、间接浸矿、原电池效应和胞外聚合物(EPS)作用等方面介绍了微生物浸矿的作用机理;从浸矿菌种和外界因素(包括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物质)方面总结了影响浸矿效果的关键技术;并对尾矿预处理、诱变育种、使用催化剂等措施在强化浸出效果方面的作用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微生物浸出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尾矿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废水的水质特征,对2000-2009年间有色金属冶炼废水处理相关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废水处理的相关研究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在2005年以后膜法和其他一些新技术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对相关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废水处理研究和应用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予东  马春艳 《金属矿山》2020,48(11):197-202
为了解决矿区沉降预测模型精度低、预测模型与实际开采情形不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技术、支持向量回归算法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以及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SA)相结合的新型矿区沉降预测模型。首先,以InSAR技术获取矿区沉降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测试点的累计沉降量,并将 其与GPS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吻合性较好。然后,进行矿区沉降预测模型构建,通过SVR算法得到静态沉降预计模型,再利用SA算法得到模型中的参数最优取值。为了使预测数据符合矿区开采实际情况, 引入嵌入维数公式,得到矿区沉降预测动态模型及精度评价指标。最后,将构建的沉降动态模型应用于陕西省大柳塔矿区,得到预测值和实际监测值之间绝对误差的最大值为9 mm,相对误差的最大值为3%;模型评价 指标通过计算得到试验区平均绝对误差的最大值为2.5%,最小的相关性指数为0.8,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